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二 (1)
卷之二 (1)
1. 卷之二
2. 上部疽毒門
3. 腦疽論第十六
夫腦疽者,俗稱對口是也。但所發不同,其源有二,得於濕熱交蒸從外感受者輕;五臟蘊結從內發外者重。其理何也?濕熱之為病,天行氣候,寒暑不調,節序溫涼,陰陽失度,凡有體虛者易於侵襲,項後雖屬督脈,又主太陽寒水司行之道,所有侵襲,氣血必凝;凝則後必為腫,此從外感受者。
其患初起有頭,多生正穴,三、四日間,多作焮痛,始生寒熱,口和而干,色紅根活,瘡勢漸高,形不散大,時止時痛,易膿易腐,飲食知味,起坐尋常,外勢雖可畏,而內無七惡之症相干,此屬陽症,其由從外來矣,故多不治可愈。
所有五臟蘊結而成者重,其源有五:蓋心主血,故心緒煩擾,煽動不寧,以致火旺而沸騰,行於項間與寒水交滯而為腫者,一也;肝統筋,故惱怒傷肝,項乃三陽統筋之所,肝傷則血脈不潮,筋無榮養凝結為腫,故項緊急強痛,不能轉側,其患未潰前肉色紫暗,堅硬漫腫,破流血水,木痛無膿,此等之症皆肝氣受傷者,二也;脾主肌肉,故思慮傷脾,脾氣日損,又或膏粱損胃,胃汁乾枯,以致中脘痞塞,氣不運行,逆於肉裡,乃生壅腫,其患外皮雖腐而內堅不潰,口燥舌乾,飲食不進,根腳走散,膿穢色敗。
此等之症皆脾氣受傷者,三也;肺主皮毛,故憂鬱傷肺,肺傷則毛竅閉塞,腠理不通,氣不舒暢,縱橫經絡,結而為腫,其形瘡多平陷,色淡不華,皮腐脂流,形如湯潑,氣粗短促,鼻黴鼻掀,碌碌生痰,殷殷發嗽,此等之症皆肺氣受傷者,四也;腎主骨髓,故恣欲傷腎,腎傷則真陰之氣敗矣,真陰一敗,相火自生,此火最能自升自降、或動或靜,煎熬臟腑,消爍津液,更變形容,改換聲音,瘡形紫黑,脈數乖度,煩躁口乾,隨飲隨渴,此等之症皆腎氣受傷者,五也。
凡治此症,必內分虛實,外辨陰陽,體順天時,察其病理,七日以前瘡勢未成者,當通竅,以汗發之。七日以後病勢已成,治當兼補以托之,此則毒不內攻,外無變症,如藥攻利太過,元氣受傷,毒多難出,又敷圍涼藥,氣血冰凝,則肌肉多死,反難腐潰。
予嘗治此及諸發背初起未成者,用披針當頂點入知痛處,出其惡血,通其瘡竅,隨插蟾酥條直至瘡底,外用膏蓋;內服萬靈丹或蟾酥丸發其大汗,解散內蘊之毒,次日患上或腫或不腫,或痛或不痛,仍插仍貼,直至患頂腫高,根腳突起,四圍列縫有膿方住插藥。輕淺者,九日後吐出病根堅硬不化之物;毒甚者,不能頓然脫落,亦可漸腐成膿,為轉重就輕之良法。外用玉紅膏長肉,內服補托收斂其患,不久自愈。
如陽症輕淺者,候自腐潰,不用前法針刺,如不腫不疼,灸亦不痛,陰症尤當速用,不必遲延,此為移深居淺之大法也。
白話文:
腦疽,也就是俗稱的對口瘡。但發生的原因不同,大致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外感濕熱引起的,這種情況比較輕微;另一種是體內五臟功能失調,積聚毒素由內向外發散引起的,這種情況比較嚴重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濕熱這種病,往往是天氣變化造成的,像是寒熱不調,季節氣溫變化不定,陰陽失調,凡是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受到侵襲。雖然項後屬於督脈,又主太陽寒水運行的路線,一旦受到侵襲,氣血就會凝滯。凝滯後就會腫起來,這是屬於外感引起的。
這種情況,初期會有一個小頭,大多長在正穴上,三四天左右會開始發熱疼痛,同時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,口會覺得乾乾的,瘡的顏色是紅色,根部還活著,瘡勢逐漸升高,形狀不會擴散太大,時痛時止,容易化膿腐爛,飲食方面還知道味道,坐臥也還正常,外觀看起來可怕,但是身體內沒有其他嚴重的症狀,這屬於陽症,是由外感引起的,所以大多可以自行痊癒。
而五臟功能失調引起的腦疽就比較嚴重了。這種情況的病因有五種:首先,心主血,如果心思煩亂,心神不寧,導致火氣旺盛,在項間與寒水交滯,就會引起腫脹。這是第一種原因。其次,肝主筋,如果惱怒傷肝,項是三陽經脈的交會處,肝受傷會使血脈不暢,筋脈失去滋養,凝結成腫塊,導致項部僵硬疼痛,不能轉動,沒潰爛前肉色紫黑,堅硬腫脹,破潰後流出血水,疼痛麻木,沒有膿液,這些都是肝氣受傷引起的,這是第二種原因。第三,脾主肌肉,如果思慮過度傷脾,脾氣虛弱,或者飲食過於肥膩,損傷胃部,導致胃汁枯竭,中脘痞塞,氣機不暢,逆行到肌肉中,就會產生壅腫,這種情況外皮雖然腐爛,但內部堅硬不潰破,口乾舌燥,飲食困難,瘡根擴散,膿液污穢,這都是脾氣受損引起的,這是第三種原因。第四,肺主皮毛,如果憂鬱傷肺,肺受損則毛孔閉塞,腠理不通,氣機不暢,縱橫於經絡,結成腫塊,這種瘡大多是平陷的,顏色淡而無光澤,皮腐爛流出油脂,形狀像熱湯潑過一樣,呼吸粗短,鼻翼扇動,不斷咳嗽,痰多,這都是肺氣受損引起的,這是第四種原因。第五,腎主骨髓,如果縱慾傷腎,腎受損會使真陰之氣衰敗,真陰衰敗,相火就會產生,這種火會不斷升降,會煎熬臟腑,消耗津液,改變容貌和聲音,瘡的形狀是紫黑色的,脈搏次數不正常,煩躁口渴,喝水後很快又渴,這些都是腎氣受損引起的,這是第五種原因。
治療這種病,必須從內分清虛實,從外辨別陰陽,根據天氣變化來調整治療,並詳細了解病情。如果七天內瘡勢還沒形成,應該疏通氣血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七天後瘡勢已經形成,治療時應該兼顧補益,使毒素不會內攻,外部也不會出現其他症狀。如果用藥攻伐太過,損傷元氣,毒素反而難以排出,又敷上寒涼的藥物,會使氣血凝結,肌肉壞死,難以腐爛潰破。
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以及其他背部發瘡初期未形成時,用針在頂部刺入,找出最痛的地方,放出惡血,疏通瘡口,然後放入蟾酥條到瘡底,外用膏藥覆蓋;內服萬靈丹或蟾酥丸,使病人發大汗,解除內在的毒素。第二天患處可能會腫脹或不腫,疼痛或不痛,仍然繼續插藥貼藥,直到瘡頂腫脹升高,根部突出,四週出現裂縫,有膿液時才停止插藥。病情較輕的,九天後會吐出病根這種堅硬不化的東西;毒素很深的,不能立刻脫落,也會慢慢腐爛化膿,這樣能使病情轉危為安。然後外用玉紅膏促進肌肉生長,內服補益收斂的藥物,不久就會痊癒。
如果陽症病情輕微,可以等待自行腐爛,不用先用針刺的方法。如果沒有紅腫疼痛,用艾灸也不會痛。對於陰症,尤其應該快速用藥,不要延誤,這是將深部的毒素轉移到淺部的治病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