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功

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四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7)

1. 拾遺症第一百三十八

拾遺者,因條款分門遺失,未及細詳,但本病立門以正病為主,而從病故有失焉。今查補註,以便觀治之。

鼻疔生於鼻內,痛引腦門,不能運氣,脹塞鼻竅,甚者唇腮俱腫。牙疔生於牙縫之中,頂高突起,痛連腮項,破則流血。黑疔生於耳竅之內,黑硬腐爛,破流血水,疼及腮顴。以上之症,俱先針刺,次行發汗,仍照疔類調治。

喉癰生於咽外正中,腫痛妨礙飲食,紅腫發熱,必欲潰膿,軟而脹痛者針之;內服補托之藥,玉紅膏搽貼,長肌完口。又有腐潰內通,湯水隨孔出者,曾治數人,俱亦無妨。

臑疽生在膊上,連肩通腫,長堅而硬。兌疽生在當手動脈之處,腫痛寒熱,痛徹手膊,舉動不便。鳳眉疽發在兩目之間,形長皮赤,痛引腦戶,二目合縫,光腫發熱。透腦疽發在額上髮際之間,多發寒熱,頭疼如斫,不可忍耐,先用萬靈丹發汗、解散風邪,次宜清托。附陰疽生在內踝上三寸,初生小泡,漸生赤腫,破流血水,痛亦徹骨,不能步履。

咬骨疽發在大腿內股,不腫不紅,痛徹骨髓,初宜雷火針針之,內服萬靈丹酒調服效。陰疽生於右腿夾縫之下三寸,痛連陰子,小腹亦痛。玄疽生於左腿夾縫之下三寸,漫腫連陰,疼及大腿。淵疽發在脅下,初起不紅堅硬,久則破潰,有聲如嬰兒啼狀,膏蓋,無聲去膏,仍有異哉難治,哂不能也。玉枕疽生在腦後枕骨中,堅而難潰,痛引肩項,鼻塞氣粗,此太陽膀胱濕熱凝滯而成。

大抵以上之症,有名而生者鮮矣。初起有表症者便宜解表,有里症者即與通利,潰後宜補托,久則宜收斂,此為一定治法。不可混亂妄投藥餌,致其危亡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疾病是因為醫書分類遺失,沒有詳細說明,但原本應該是以主要疾病為重點,但因為從屬疾病的關係導致有所遺漏。現在我來補充說明,方便大家觀看與治療。

鼻疔長在鼻子內部,疼痛會牽引到前額,讓人呼吸困難,鼻孔感到腫脹阻塞,嚴重時嘴唇和臉頰都會腫起來。牙疔長在牙縫之間,頂部突起,疼痛會連接到腮幫子和脖子,破裂時會流血。黑疔長在耳朵裡面,黑硬且腐爛,破裂時會流出血水,疼痛會影響到臉頰和顴骨。以上這些症狀,都應該先用針刺,然後再發汗,之後再依照治療疔瘡的方式處理。

喉癰長在咽喉外面的正中間,腫痛會影響進食,紅腫發熱,一定會化膿,如果腫塊柔軟又脹痛,就用針刺;內服補氣托毒的藥,外敷玉紅膏,促進肌肉生長,讓傷口癒合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腐爛潰破,內外相通,喝水時會從孔洞流出,我曾經治療過好幾個人,也都沒事。

臑疽長在肩膀上,連接肩膀腫脹,腫塊又長又硬。兌疽長在手腕動脈的地方,腫痛發冷發熱,疼痛會延伸到手臂,讓人舉動不方便。鳳眉疽長在兩眼之間,形狀長且皮膚赤紅,疼痛會牽引到後腦勺,兩眼會腫脹到無法張開,發熱。透腦疽長在前額髮際之間,常常會發冷發熱,頭痛像被刀砍一樣,讓人無法忍受,先用萬靈丹來發汗、驅散風邪,之後再用清熱解毒的藥。附陰疽長在腳踝內側上方三寸處,一開始是小水泡,慢慢變成紅腫,破裂時會流血水,疼痛會刺骨,讓人無法行走。

咬骨疽長在大腿內側,不紅不腫,但疼痛會深入骨髓,初期適合用雷火針針刺,內服萬靈丹加酒服用,效果很好。陰疽長在右腿夾縫下方三寸的地方,疼痛會連接到陰囊,小腹也會痛。玄疽長在左腿夾縫下方三寸的地方,腫脹蔓延到陰部,疼痛會影響到大腿。淵疽長在肋骨下方,初期不紅但堅硬,時間久了就會破裂,發出的聲音像嬰兒啼哭一樣,用藥膏覆蓋,如果沒聲音就拿掉藥膏,如果還是一樣,就很難治療了,我認為也沒辦法。玉枕疽長在後腦勺的枕骨中,堅硬且難以潰破,疼痛會牽引到肩膀和脖子,鼻塞呼吸粗重,這是因為太陽膀胱經的濕熱凝結造成的。

總而言之,以上這些疾病,有名字但發生的情況很少。剛開始有表症的,就應該解表,有裡症的就應該通利,潰破之後要用補氣托毒的藥,時間久了就要用收斂的藥,這是固定的治療方法。千萬不可以胡亂用藥,以免造成危險。

2. 唇風第一百三十九

唇風,陽明胃火上攻,其患下唇發癢作腫,破裂流水,不疼難愈。宜銅粉丸泡洗,內服六味地黃丸自愈。

銅粉丸

銅粉丸中官粉礬,輕粉銅青與麝香

黃連膏子同冰片,爛眼唇風並不難

銅青(五錢),官粉(三錢),明礬(一錢五分),輕粉(一錢五分),麝香(一分五釐),冰片(一分二釐),黃連(二兩,切片煎稠膏)

上共為細末,黃連膏丸如芡實大,每用一丸,湯泡紙蓋,每洗頓熱,上面清水勤洗之,其患自愈。

白話文:

唇風這種病,是因為陽明胃經的火氣向上衝,導致下嘴唇發癢腫脹,破裂流膿水,雖然不痛卻很難痊癒。應該用銅粉丸泡水清洗,再內服六味地黃丸就能自己好起來。

銅粉丸

銅粉丸的組成有官粉、明礬,還有輕粉、銅青和麝香。加上黃連膏和冰片,治療爛眼和唇風都不難。

銅粉丸的製法

銅青(五錢),官粉(三錢),明礬(一錢五分),輕粉(一錢五分),麝香(一分五釐),冰片(一分二釐),黃連(二兩,切片煎成濃稠膏狀)。

將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細末,用黃連膏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一顆,用熱水浸泡後,用紙蓋住,每次清洗時要保持水溫熱,用上面的清水勤加清洗,病自然就會痊癒。

3. 繃縛背瘡第一百四十

至於發背、對口、大瘡等疾,已潰流膿時,冬夏宜絹帛四、五層,放貼膏藥,外再用綿布見方八寸四角,用蛇皮細帶紵之,安蓋絹上,以帶紮在前胸繃實瘡上,庶使瘡中暖氣不泄,易於腐潰。洗瘡時預備二繃更換,務要患內暖氣烘烘,此法最善,故亦補之。

白話文:

關於發背、對口瘡、大瘡等疾病,當已經潰爛流膿時,不論冬天夏天,都適合用四、五層的絲綢或布料覆蓋,再貼上膏藥,外面再用一塊邊長八寸的方形棉布,用蛇皮細帶子縫好固定,蓋在絲綢或布料上面,然後用帶子在前胸將瘡口繃緊固定,這樣可以使瘡裡面的暖氣不散失,更容易使膿液腐爛排出。清洗瘡口時要預先準備兩組繃帶更換,務必要保持患處裡面暖烘烘的,這個方法非常好,所以也把它補充說明在這裡。

4. 癰疽內肉不合法第一百四十一

癰疽、對口、大瘡內外腐肉已盡,惟結痂膿時,內肉不黏連者,用軟綿帛七、八層放患上,以絹紮緊,將患處睡實數次,內外之肉自然黏連一片,如長生成之肉矣。有患口未完處,再搽玉紅膏,其肉自平矣。

白話文:

癰疽、對口的大瘡,內外腐肉已清除乾淨,只剩下結痂和膿液,內層的肉沒有癒合在一起時,可以用柔軟的棉布七、八層厚地敷在患處,用絲綢布紮緊,讓患處保持溫暖濕潤數次,內外層的肉就會自然黏合在一起,如同長成的新肉一樣。如果患處還有沒有癒合的地方,再塗抹玉紅膏,肉就會自然平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