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功

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5)

1.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論第十二

三因者,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,此說從於先古,其詞意尚有發而未盡者。內因者,皆起於七情蘊結於內,又兼厚味膏粱熏蒸臟腑,房欲勞傷虧損元氣,乃五臟受之,其病由此內發者,但發之多在富貴人及肥胖者十有八、九。其見症,瘡多堅硬,根蒂深固,二便不調,飲食少進,外軟內堅,平陷無膿,表實裡虛,毒多難出,得此者即病症之內傷也,故曰內因。

外因者,皆起於六淫體虛之人,夏秋露臥,當風取涼,坐眠濕地,以致風寒濕氣襲於經絡;又有房事後得之,其寒毒乘虛深入骨髓,與氣血相凝者尤重;或外感風邪,發散未盡,遂成腫痛。此肌肉血脈筋骨受之,其病由此外來者,發之多在不善調攝,澆薄勞碌人,十有八、九。

見症多寒熱交作,筋骨疼痛,步履艱辛,濕痰流毒以及諸風癱瘓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風濕、風溫、天行時毒等症,得此者即疾病之外感也,故曰外因。又有不內外因,內無七情干內,外無六淫傷外,何由來也?其病得之於飢飽勞役,喜怒不常,飲食者冷熱不調,動作者勤勞不惜,以致臟腑不和,榮衛不順,脾胃受傷,經絡凝滯。

故為疾者,外無六經形症,內無便溺阻隔,其病多生於膜外肉裡肌膚之間,似瘰癧、痰注、氣痞、癭瘤之屬,治法不必發表攻裡,只當養氣血,調經脈,健脾和中、行痰開鬱治之,法為最善。此是三因理之盡矣。

白話文:

疾病的起因有三種,分別是內因、外因和不內外因,這個說法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,但其含義還有未完全闡述的部分。

所謂內因,指的是疾病都源於七種情緒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長期積壓在體內,再加上經常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,損傷內臟,或是過度性生活、勞累損傷了元氣。這些因素導致五臟功能失調,疾病由此從內部產生,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生活富裕和肥胖的人身上,大概佔了八九成。其表現症狀多為瘡瘍堅硬、根部深而牢固、大小便不順暢、食慾不佳,瘡瘍外表柔軟但內部堅硬,平坦無膿,表面看起來健康但內部虛弱,毒素很難排出。患上這種疾病的人,就是因為體內損傷所致,所以稱為內因。

所謂外因,指的是疾病都源於體質虛弱的人,受到六種外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侵襲。例如,在夏秋季節露天睡臥、迎風貪涼、坐在潮濕的地方,導致風寒濕氣侵入經絡。也有人在性生活後受寒,寒邪乘虛深入骨髓,與氣血凝結,病情尤其嚴重。或者,外感風邪沒有徹底痊癒,最終形成腫痛。這些因素導致肌肉、血脈、筋骨受損,疾病由此從外部而來,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不注意保養、生活貧困勞碌的人身上,大概佔了八九成。其表現症狀多為寒熱交替發作、筋骨疼痛、走路困難、濕痰流動、各種風癱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以及風濕、風溫、天行時疫等疾病。患上這種疾病的人,就是因為外感邪氣所致,所以稱為外因。

還有一種不內外因,指的是體內沒有七情內傷,體外也沒有六淫外邪侵襲,那疾病從何而來呢?這種疾病是因為飢餓或過飽、過度勞累、情緒不穩定、飲食冷熱不調、勞動時不注意節制等因素,導致內臟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、脾胃受損、經絡瘀滯。因此,患上這種疾病的人,體表沒有六經的症狀,體內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。疾病多發生在肌肉皮膚之間,類似於瘰癧、痰注、氣痞、癭瘤等。治療方法不必採用發汗或攻下的方式,只需要補養氣血,調理經脈,健脾和胃,化痰解鬱即可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這就是關於三種病因的全部道理。

2. 調理須知第十三

凡人無病時,不善調理而致生百病,況既病之後,若不加調攝,而病豈能得愈乎。其調治有法,初起病時,先看病者元氣虛實,次者瘡之陰陽險否,然後用藥調治,當攻即攻,可補便補,不可因循耽誤,以致變態不虞也。且患者又當安定心神,相忘諸念,毋使愴慌,乃保神氣不得變亂也。

再順天時,假如夏熱坐臥不可為風,忌置水於榻前床下,冬寒須避起居,常要溫和,非柴火不可開瘡看視,常有寒侵致生多變,又未潰之先,毒氣內作,倘有口乾渴症者,涼物須當少少與之,以滋蘊熱,至膿潰之後;生冷硬物一概禁之,不然傷脾損胃,膿必難成,致瘡軟陷,又難收斂。

飲食須當香燥甘甜,粥飯隨其喜惡,毋餐過飽,宜少、宜熱、宜濃,方無停滯,又得易化故也。如大瘡潰後,氣血兩虛,脾胃並弱,必制八仙糕,早晚隨食數餅以接補真元、培助根本,再熬參朮膏。如患者脾胃俱虛,飲食減少,胸膈不寬,飲食無味者,用白朮膏三匙,人參膏二匙,清米湯空心化服,喜飲者酒化亦可。

若精神短少,昏沉多睡,自汗勞倦,懶於動作者用人參膏三匙,白朮膏二匙,亦酒化服;如肌膚粗澀,面蒼不澤,或大便血少虛秘,以及皮乾發槁者,同地黃膏各二匙和服,或飲陽春酒更妙。其功強健精神,頓生氣血,開胃助脾,潤肌榮骨,此二藥功甚非小,大瘡不可缺之,實非草藥之比,病者當信用之,乃無更變。虛視者,又多反覆不常,故有易愈難愈之態,實在乎得此失此之規也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在沒生病的時候,如果不懂得好好調養身體,就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產生,更何況是生病之後,如果不好好調理,病怎麼可能會好呢?調理身體的方法是有一定的規則的。剛開始生病時,首先要觀察病人的元氣是虛弱還是強盛,再來判斷瘡的性質是陰性的還是陽性的,是危險還是不危險,然後才開始用藥治療。該用攻法的時候就要用攻法,該用補法的時候就要用補法,不可以因為猶豫拖延而耽誤病情,導致病情惡化到無法預料的地步。而且病人自己也應該保持心神安定,忘記所有雜念,不要慌張害怕,這樣才能確保精神和氣血不會紊亂。

還要順應自然時節,例如夏天炎熱的時候,坐著或躺著都不要吹風,也不要把水放在床邊或床下。冬天寒冷的時候,則要注意保暖,生活起居都要保持溫和,不可以為了看瘡就隨意用柴火照明,因為寒氣容易入侵,導致病情產生變化。在瘡還沒潰爛之前,毒氣會在體內發作,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,可以稍微給病人喝一些涼的飲品,來滋潤體內的熱氣。等到瘡膿潰爛之後,所有生冷堅硬的食物都要禁止食用,不然會傷害脾胃,導致膿難以形成,使瘡軟陷,也難以收口。

飲食方面,應該選擇味道香、乾燥、甘甜的食物,稀飯或米飯可以依照病人的喜好來選擇,不要吃太飽,宜少量、宜溫熱、宜濃稠,這樣才不會造成食物停滯,也容易消化。如果大瘡潰爛之後,病人的氣血兩虛,脾胃也同時虛弱,就必須製作「八仙糕」,早晚都可以吃幾塊,來補充元氣,增強身體的根本。另外還要熬煮「參朮膏」。如果病人脾胃都很虛弱,食慾不佳,胸口覺得不舒服,吃東西也沒有味道,可以用三匙白朮膏、二匙人參膏,用清米湯在空腹時化開服用,喜歡喝酒的人也可以用酒化開服用。

如果病人精神不濟、昏沉嗜睡、容易流汗、感到疲勞、懶得活動,可以用三匙人參膏、二匙白朮膏,一樣用酒化開服用;如果病人皮膚粗糙乾澀、臉色蒼白沒有光澤,或是大便乾燥且帶血,或者皮膚乾燥頭髮枯槁,可以同時加入二匙地黃膏一起服用,或搭配陽春酒效果更好。這些藥物的作用可以增強精神、快速補充氣血、開胃健脾、滋潤皮膚、強健骨骼,這兩種藥的功效非常大,對於大瘡患者來說不可或缺,絕對不是一般草藥可以比擬的,病人應該相信並使用這些藥物,這樣病情才不會產生變化。那些身體虛弱又輕忽病情的人,往往病情反覆無常,所以才會出現容易治好和難以治好的情況,關鍵就在於有沒有遵循這些調理的規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