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迅

《集驗背疽方》~ 論服不換金正氣散

回本書目錄

論服不換金正氣散

1. 論服不換金正氣散

一、癰疽才破有口,便合用豬蹄湯洗。其次(一作初)連日洗;五日後,間日洗;欲安之際,三日一洗。

豬蹄湯,治癰疽腫塊,消毒氣,去惡肉。凡有瘡口,便用此藥淋洗。

香白芷(不見火),甘草(生用),獨活(用老羌活),黃芩(去心),赤芍藥(去皮)當歸(去蘆,洗淨沙土),露蜂房(取有蜂兒者用,已上各等分,為粗末)

上先將獖豬前蹄兩隻一斤,只用白水三升煮軟,將汁水兩次澄清,去上面油花、下面滓肉,每次用藥粗末一兩,投於汁中,再用文武火煎十數沸,濾去滓。以故帛蘸藥溫湯,徐徐薄揩瘡上,死肉、惡血隨洗而下,淨洗訖,以故帛試干,仍避風,忌入口氣吹之。有狐臭人,並月經見行婦人,貓、犬,並不令入病房。

洗瘡切弗以手搐著。洗疽之方,所傳三、四十,用之止此一方,極神效。內所用露蜂房最有理,謂其以毒驅毒也。

一、治背疽初作,根腳闊大如碗,未有尖頭,尋灸穴法:凡覺背上腫硬、疼痛,用濕紙貼腫上,看先干處是頭。碾大蒜十頭,入淡豉半合、乳香一塊如龍眼大,細碾,隨瘡頭大小,用竹片作圈子,竹片闊二分許,隨其大小頓在瘡頭上,將所碾藥填平,鋪艾灸之。痛處以癢為度,癢處以痛為度,亦以百壯為準。

一、癰疽既破,膿血潰多,或五日、或七日後,用神異膏貼敷,若根腳小,五日後貼;如闊大,須七日、十日後可貼。

一、疽疾將安之際,合多服加料十全湯以補其氣血,使易生肌肉故也。

加料十全湯,治癰疽後補氣血,進飲食,疽疾將安及七八分,便當服此藥,每日與排膿內補散相間服。

黃耆(揀不用叉附及蛀者,銼作二寸長截,拍扁,以冷鹽湯濕潤之。瓦器盛蓋,甑上蒸三次,焙銼用),熟乾地黃(揀肥大滋潤者,洗淨,焙乾,用好瓶酒濕潤,瓦器盛蓋,於飯甑上蒸曬,如此七次;銼,焙)二味各用一兩淨,當歸(去蘆,淨洗,取自頭至中心一截,銼,焙乾;用自中至尾留合別藥),川芎(銼,微焙),人參(去頂,銼,焙),白茯苓(去黑皮,銼,焙),甘草(炙),白芍藥(揀有皮者買,無皮是偽者。

削去皮,銼、焙用),肉桂(削去粗皮,銼,不見火),天台烏藥(如無真者,可買隆興府大塊者用。銼焙),白朮(用米泔浸半日,銼到小指頭大方塊,焙乾,再用麥麩炒至黃色,不得傷火,去麩,將白朮銼用),陳皮(不用沙柑子皮。水浸,削去白瓤,焙,銼),真白五味子(核如豬腎形,肉微黑,重者是真,揀去枝杖,炒過用。核如沙柑子核者,是土五味子,不堪用。

已上十一味各半兩)

上各乾淨稱,銼,作散和勻。每服藥一兩,用水一碗,生薑五片,北棗二枚,同煎至八分碗,濾去滓,取清汁,分作兩服。留滓曬乾,碾羅為細末,後來常服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至八分服之。

一、前後病背疽人,多是先發渴而後背疽作,不然,背疽安而後發渴疾,因此不救者甚多。若有渴疾人,則合專服加減八味丸,能使渴疾既安,疽疾不作。若驟得背疽之疾,既安之後,不問有無渴證,便合常服加減八味丸,非特可以杜渴疾之將來,亦且大能滋益氣血,生長肌肉,使精神強健,此乃累試之驗。

加減八味丸,治癰疽後合服補藥。若用峻補之藥則發熱,又況癰疽既安之後,多傳作渴疾不可治療,當預服此藥。如能久服,永不生渴疾,氣血和壯。未發疽人,或先有渴症,亦合服此藥,渴疾既安,疽亦不作。

熟乾地黃(如法揀好者買。制度過,焙,銼,二兩),真山藥(銼細,微炒),山茱萸(去核取肉,焙乾,二味各一兩),肉桂(味辛辣、薄者買。削去粗皮,銼,不見火。用一兩,別研,取半兩滓末和入眾藥,余粗滓仍勿用),澤瀉(水洗,銼作塊,無灰酒濕,瓦器盛蓋,甑上蒸五次,銼,焙),牡丹皮(去心、枝杖,銼,炒),白茯苓(去黑皮,銼,焙,已上三味各八錢),北真五味子(揀去枝杖,慢火炒至透,不得傷火,一兩半,別研、羅,和入眾藥。此一味最要真者,其詳已著十全湯內)

上研、羅為細末,煉蜜候冷,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無灰酒或鹽湯任下。 近時有數人病背疽,服前方藥餌,未安之前,遍身寒熱,或先寒後熱,或先熱後寒,連日作或間日作,必先嘔痰,然後寒熱,寒熱後大汗,然後止。時醫多欲用柴胡、牡蠣止汗之藥,又有以為瘧疾,欲下恆山飲子。愚力辯云:背疽之後,不可專以為有熱,亦有氣虛而得之,亦有因怒氣並血氣凝滯而得之。

其所以發寒熱者,先感寒邪,脾氣不正,痰盛而有此證。若下柴胡,必瀉肝,母既虛而又瀉其子;牡蠣澀氣,氣血已不榮運,服澀氣、恆山飲子,發吐痰,大損脾胃。用藥如此,可謂誤謬。愚但令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,祛寒邪,正脾氣,痰飲自消,寒熱不作;兼服排膿內補散,以木香湯易酒,不欲飲引嘔吐故也。服此藥三日,寒自退,嘔吐不作,汗亦自止。

白話文:

近期有數人罹患背部疽病,服用先前的藥物,病情尚未穩定前,全身出現寒熱交錯的現象,有的先感到寒冷再轉為發熱,有的則相反,病情可能連續幾天發作,也可能隔天發作一次。在寒熱發作前,會先有嘔吐痰液的現象,然後纔出現寒熱,寒熱後會有大量出汗的情況,接著病情才稍緩解。當時的醫生多建議使用柴胡、牡蠣等止汗藥物,也有醫生認為這是瘧疾,建議服用恆山飲子。然而,我堅持認為,在背部疽病後,不能單純認為是因為有熱,也可能是氣虛導致,或是因怒氣和血氣凝滯所致。

之所以會出現寒熱交錯,是因為先感染了寒邪,脾氣失調,痰多導致這種症狀。如果使用柴胡,可能會造成肝臟功能下降,原本就虛弱的身體再進一步損耗;牡蠣可能會使氣血運行受阻,服用恆山飲子也可能導致脾胃損傷。這樣的用藥方式,可以說是錯誤的。我僅建議服用家傳的不換金正氣散,可以去除寒邪,調節脾氣,痰飲自然消失,寒熱也不再發作;同時服用排膿內補散,用木香湯代替酒,避免引發嘔吐。服用這藥三天後,寒熱自行消退,嘔吐停止,汗也自動停止。

一旦瘡口破裂,應立即使用豬蹄湯清洗。起初應每天清洗,五天後可隔天清洗,等到病情穩定時,可三天清洗一次。

豬蹄湯,可用於治療瘡口腫塊,消除毒素,去除壞死組織。任何有瘡口的情況,都可用此藥淋洗。

香白芷、甘草、獨活、黃芩、赤芍藥、當歸、露蜂房,以上各藥材等量,混合後磨成粗粉。

先將兩隻豬前蹄煮軟,只用清水三升,將煮出的汁水分兩次澄清,去除上面的油脂和底部的殘渣,每次用一兩藥材粗末,加入汁水中,再次用文武火煎煮數次,過濾掉殘渣。用舊布蘸藥湯,緩慢地輕輕擦拭瘡口,死肉和壞血會隨著清洗而被清除,清洗完畢後,用舊布拭乾,避免風吹,並禁止他人對傷口吹氣。有狐臭的人、正在月經期的女性、貓、狗,都不允許進入病房。

清洗瘡口時千萬不要用手抓。我曾試過三四十種清洗瘡口的方法,只有這一方法效果極佳。其中露蜂房的使用非常關鍵,因為它能以毒攻毒。

對於剛開始的背部疽病,如果範圍像碗一樣寬廣,尚未形成尖頭,可以參考以下的灸療方法:當感覺背部腫脹且疼痛時,用濕紙貼在腫脹部位,觀察最先乾燥的地方就是瘡頭。取十顆大蒜,加入半杯淡豆豉和一塊像龍眼大小的乳香,細碎後,根據瘡頭的大小,用竹片做成圈狀,竹片寬約二分,放在瘡頭上,將碾碎的藥物填滿,鋪上艾草進行灸療。對於疼痛的地方,灸至癢為度;對於癢的地方,灸至痛為度,灸療次數以一百次為標準。

瘡口破裂後,膿血流出較多,可在五天或七天後,使用神異膏進行貼敷。如果範圍較小,五天後即可貼敷;如果範圍較大,需在七天或十天後才能貼敷。

在疽病即將痊癒時,應多服用加料十全湯以補充氣血,使肌膚更容易生長。

加料十全湯,可用於瘡口後補充氣血,增進食慾。當疽病接近痊癒,達到七八分時,應服用此藥,每日與排膿內補散交替服用。

黃耆、熟乾地黃,兩者各用一兩,經過特定處理後使用;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白芍藥、肉桂、天台烏藥、白朮、陳皮、真白五味子,以上十一味藥材各用半兩。

以上藥材均需經過乾淨處理,切成粉末後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一兩藥物,加入一碗水,五片生薑,兩枚北棗,一同煎煮至八分之一碗,過濾掉殘渣,取清汁,分為兩次服用。保留殘渣曬乾,碾成細末,後續可常服用,每次用一盞水,三片生薑,一枚棗,煎煮至八分之一碗後服用。

許多背部疽病患者,通常先是口渴,然後背部疽病才發作;或者背部疽病痊癒後,纔出現口渴的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很多人無法得到救治。如果患有口渴症狀,應專門服用加減八味丸,可以使口渴症狀緩解,防止疽病的發生。即使突然得了背部疽病,痊癒後,無論有無口渴症狀,都應常服用加減八味丸,不僅可以預防口渴症狀的發生,而且能滋養氣血,促進肌膚生長,使人精神旺盛,這是多次實踐的經驗。

加減八味丸,可用於瘡口後服用補藥。如果使用強烈的補藥,可能會導致發熱;此外,瘡口痊癒後,往往會出現口渴症狀,難以治療。應提前服用此藥,如果能長期服用,永遠不會產生口渴症狀,氣血和壯。對於未發疽病的人,如果已經有口渴症狀,也應服用此藥,口渴症狀緩解後,疽病也不會發生。

熟乾地黃、真山藥、山茱萸,以上三味藥材各用一兩;肉桂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、北真五味子,以上五味藥材各用八錢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製的蜂蜜,待冷卻後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,無灰酒或鹽湯均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