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 雜方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方 (3)

1. 瘧疾

方用:

柴胡(六分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當歸(一錢),白芍(錢半),半夏(五分),青皮(五分),厚朴(五分)

水煎露一宿,再溫與服。

熱多者,加人參、黃耆各五分;寒多者,加乾薑三分;痰多者,加白芥子一錢;夜發燒者,加何首烏、熟地各二錢;日發熱者,不用加;腹痛者,加檳榔三分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使用:

柴胡六分,白朮一錢,茯苓一錢,當歸一錢,白芍一錢半,半夏五分,青皮五分,厚朴五分。

用水煎煮後,放置露天一晚,隔天再溫熱服用。

如果發熱症狀較嚴重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各五分;如果怕冷症狀較嚴重,可以加入乾薑三分;如果痰液較多,可以加入白芥子一錢;如果是夜晚發燒,可以加入何首烏和熟地各二錢;如果是白天發燒,則不用加這兩味藥;如果有腹痛,可以加入檳榔三分。

2. 咳嗽

方用:

蘇葉(五分),桔梗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水煎熱服,有痰加白芥子八分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是這樣用的:

用紫蘇葉(五分)、桔梗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,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如果咳嗽有痰,可以再加入白芥子八分。

3. 驚風

世人動曰驚風,誰知小兒驚則有之,而風則無。小兒純陽之體,不當有風,而狀若有風者,蓋小兒陽旺則內熱,內熱則生風,是非外來之風,乃內出之風也。內風作外風治,是速之死也。方用清火散風湯:

白朮(三分),茯苓(二錢),陳皮(一分),梔子(三分),甘草(一分),白芍(一錢),半夏(一分),柴胡(五分)

水煎服。

此方健脾、平肝之聖藥,肝平則火散,健脾則風止,斷不可以風藥表散之也。

又方:

驚風皆由於氣虛,宜用壓風湯:

人參(五分),白朮(五分),甘草(三分),茯神(一錢),半夏(三分),陳皮(一分),神麯(五分),砂仁(一粒),丹砂(三分)

水煎服。治慢驚風加黃耆。

又方:

治驚風抽掣經驗方。

全蠍(一個),黃連(一錢),硃砂(一錢),生薑(少許)

共研細末,調勻,喂小兒口內,任其自咽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世人動不動就說小兒得了驚風,卻不知道小孩子確實會有驚的狀況,但其實並沒有風邪。小孩子是純陽的體質,不應該有風邪,之所以看起來像是有風,是因為小孩子陽氣旺盛就會產生內熱,內熱就會產生類似風的狀況,這並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身體內產生的風。如果把這種內生的風當成外來的風來治療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所以要用清火散風湯:

白朮(0.9克),茯苓(6克),陳皮(0.3克),梔子(0.9克),甘草(0.3克),白芍(3克),半夏(0.3克),柴胡(1.5克)

用水煎服。

這個藥方是健脾、平肝的良藥,肝氣平順則火氣消散,脾氣健壯則風邪停止,絕對不能用發散風邪的藥物來治療。

另外一個藥方:

驚風大多是氣虛造成的,應該使用壓風湯:

人參(1.5克),白朮(1.5克),甘草(0.9克),茯神(3克),半夏(0.9克),陳皮(0.3克),神麯(1.5克),砂仁(少量),丹砂(0.9克)

用水煎服。治療慢性驚風時要加入黃耆。

還有一個藥方:

治療驚風抽搐的經驗方。

全蠍(一隻),黃連(3克),硃砂(3克),生薑(少量)

將所有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攪拌均勻,餵食小孩子,讓他自己吞嚥,效果非常神奇。

4. 急驚風

急驚風:三、六、九日一切風俱治方:

膽南星、雄黃、硃砂、人參、茯苓、天竺黃、鉤藤、牛黃、麝香、鬱金、柴胡、青皮、甘草。

為細末,煉蜜丸,如綠豆大,真金一張為衣,陰乾,句泄氣,薄荷湯磨服。

白話文:

急驚風:不論發病在第三天、第六天或第九天,所有風症都能治療的藥方:

膽南星、雄黃、硃砂、人參、茯苓、天竺黃、鉤藤、牛黃、麝香、鬱金、柴胡、青皮、甘草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像綠豆一樣。用真的金箔包覆藥丸,在陰涼處風乾。病人如有氣喘,就用薄荷湯磨開藥丸服用。

5. 疳症

此症脾熱而因乎心熱也,遂至(同致)口中流涎。若不平其心火,則脾更旺,濕熱上蒸,而口涎不能止也。方用:

蘆薈(一錢),黃連(三分),薄荷(三分),茯苓(二錢),桑白皮(一錢),半夏(五分),甘草(一分)

水煎服。

此心脾兩清之聖藥也。引熱下行,而疳自去矣。

又方:

女人尿桶中白(火煅研末,一錢),銅綠(二分),麝香(一分),共研為細末,搽齒齦上,最奇效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是因為脾胃有熱,且源自於心火旺盛,所以才會導致口中流口水。如果不好好平息心火,脾胃的熱會更旺盛,濕熱之氣往上蒸騰,口水就無法停止。可以用以下的藥方:

蘆薈(一錢),黃連(三分),薄荷(三分),茯苓(二錢),桑白皮(一錢),半夏(五分),甘草(一分)。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這是清心火、清脾熱的良藥。可以引導熱氣向下走,這樣疳症自然就會消失了。

另外還有一個藥方:

用女性尿桶底部的白色沉積物(用火燒過後磨成粉,一錢),銅綠(二分),麝香(一分),一起磨成細粉,塗抹在牙齦上,效果非常好。

6. 疳症流水口爛

小兒口疳,流水口爛方:

黃柏(二錢),人參(一錢),共為細末,敷口內,一日三次,三次即愈。

此方用黃柏去火,人參健脾,大人用之,亦最效。

白話文:

小兒口角生瘡,流出液體、潰爛的症狀,有個治療方法:

使用黃柏(約7.5克)和人參(約3.75克),將它們一起磨成細粉,敷在口腔潰爛處,一天敷三次,敷三次就會痊癒。

這個處方使用黃柏來清除火氣,用人參來健脾胃,大人使用這個方法,也很有效果。

7. 疳症瀉痢眼障神效方

石決明(醋煅,一兩),蘆薈(五錢),甘草(三錢),川芎(五錢),白蒺藜(五錢),菊花(四錢),胡黃連(五錢),五靈脂(五錢),細辛(五錢),穀精草(五錢)

共研細末,豬苓去筋,搗爛為丸,如米大,每服二十丸,不拘時,米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石決明(用醋淬煉過,約37.5克),蘆薈(約18.75克),甘草(約11.25克),川芎(約18.75克),白蒺藜(約18.75克),菊花(約15克),胡黃連(約18.75克),五靈脂(約18.75克),細辛(約18.75克),穀精草(約18.75克)。

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豬苓去除筋絡後搗爛,製成如米粒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不拘時間,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