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
1. 小兒科
2. 小兒色
以鼻之上,眼之間辨之。色紅者,心熱也;紅筋橫、直現於山根者,皆心熱也。色紫者,心熱之甚,而肺亦熱也。色青者,肝有風也;青筋橫現、直現者,皆肝熱也;直者風上行,橫者風下行也。色黑者,風甚而肺中有寒。色白者,肺中有痰。色黃者,脾胃虛而作瀉。現其色,而病可知矣。
白話文:
觀察小孩臉部,主要看鼻樑上方到兩眼之間的部位來判斷。如果這個部位呈現紅色,代表心臟有熱;如果鼻樑根部出現紅色橫向或直向的血管,也都是心臟有熱的徵象。如果這個部位呈現紫色,表示心臟熱的狀況很嚴重,而且肺也開始發熱。如果這個部位呈現青色,代表肝臟有風邪;如果鼻樑根部出現青色橫向或直向的血管,都是肝臟有熱的徵象,其中直向的血管代表風邪往上走,橫向的血管則代表風邪往下走。如果這個部位呈現黑色,表示風邪很嚴重,而且肺部有寒氣。如果這個部位呈現白色,表示肺部有痰。如果這個部位呈現黃色,表示脾胃虛弱導致腹瀉。只要觀察這些臉色變化,就能大致了解小孩的病況了。
3. 小兒脈
大人看脈於寸、關、尺,小兒不然,但看其數不數而已。數甚則熱,不甚則寒也。數之中浮者,風也。沉者,寒也。緩者,濕也。澀者,邪也。滑者,痰也。有止歇者,痛也。如此而已,余不必談。
白話文:
大人看脈時,會按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來判斷,但小孩不是這樣,只需要注意脈搏跳動的快慢。脈搏跳動很快就表示有熱,跳動不快就表示有寒。如果脈搏跳動快且輕浮,表示有風邪;如果脈搏跳動快且沉在底下,表示有寒邪;如果脈搏跳動緩慢,表示有濕氣;如果脈搏跳動不順暢,表示有邪氣;如果脈搏跳動圓滑流暢,表示有痰;如果脈搏跳動時有停頓,表示有疼痛。小孩看脈就是這樣,其他就不需要多說了。
4. 三關
小兒虎口風、氣、命三關,紫屬熱,紅屬寒,青屬驚風,白屬疳。風關為輕,氣關為重,若至命門,則難治矣。
白話文:
小兒的虎口部位,可以觀察風關、氣關和命關這三個關卡的狀況。呈現紫色表示有熱症,紅色表示有寒症,青色表示有驚風的現象,白色則表示是疳積。風關的問題比較輕微,氣關的問題比較嚴重,如果病邪侵入到命關,那就很難醫治了。
5. 小兒氣色
山根之上,有青筋直現者,乃肝熱也。方用:
柴胡(三分),白芍(一錢),當歸(五分),半夏(三分),白朮(五分),茯苓(一錢),山楂(三粒),甘草(一分)
水煎服。
有青筋橫現者,亦肝熱也。但直者風上行,橫者風下行,亦用前方,加柴胡五分,麥芽一錢,乾薑一分,水煎服。
有紅筋直現者,心熱也,亦用前方,加黃連一分,麥芽五分,去半夏加桑白皮、天花粉各二分,水煎服。
有紅筋斜現者,心熱也,亦用前方,加黃連二分。熱積於胸中者,不可用半夏,用桑白皮、花粉可也。
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,不論橫直,總是脾胃之症,或吐瀉,或腹痛,或不思食,方用:
白朮(五分),茯苓(五分),陳皮(三分),人參(二分),神麯(一分),甘草(一分),麥芽(二分),淡竹葉(七片)
水煎服。
有痰者,加半夏一分、白芥子三分。如口渴有熱者,加麥冬三分、黃芩一分。有寒者,加乾薑一分。吐者,加白豆蔻一粒。瀉者,加豬苓五分。腹痛而按之大叫者,食也,加大黃三分、枳實一分。按之不號叫者,寒也,加乾薑三分。如身發熱者,不可用此方。
白話文:
鼻樑根部如果出現青色的直向筋絡,代表肝臟有熱。藥方如下:
柴胡(少量),白芍(較多),當歸(少量),半夏(少量),白朮(少量),茯苓(較多),山楂(三顆),甘草(極少量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如果出現青色的橫向筋絡,也是代表肝臟有熱。但直向的代表熱往上走,橫向的代表熱往下走。也用上述的藥方,再加柴胡(少量)、麥芽(較多)、乾薑(極少量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如果出現紅色的直向筋絡,代表心臟有熱。也用上述的藥方,再加黃連(極少量),麥芽(少量),去除半夏,改加桑白皮、天花粉(少量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如果出現紅色的斜向筋絡,也是代表心臟有熱。也用上述的藥方,再加黃連(少量)。如果熱積聚在胸腔,就不能用半夏,改用桑白皮和天花粉。
如果鼻樑根部出現黃色的筋絡,不論是橫向或直向,都是脾胃的問題,可能會有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或食慾不振等情況。藥方如下:
白朮(少量),茯苓(少量),陳皮(少量),人參(極少量),神麯(極少量),甘草(極少量),麥芽(少量),淡竹葉(數片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如果有痰,加入半夏(極少量)、白芥子(少量)。如果口渴且有熱,加入麥冬(少量)、黃芩(極少量)。如果有寒象,加入乾薑(極少量)。如果嘔吐,加入白豆蔻(一顆)。如果腹瀉,加入豬苓(少量)。如果腹痛,按壓時大聲哭叫,是食物積滯,加入大黃(少量)、枳實(極少量);如果按壓時不哭叫,是寒症,加入乾薑(少量)。如果身體發熱,就不能用這個藥方。
6. 發熱
不拘早晚發熱,俱用萬全湯,神效:
柴胡(三分),白芍(一錢),當歸(五分),白朮(三分),茯苓(二分),甘草(一分),山楂(三粒),黃芩(三分),蘇葉(一分),麥冬(一錢),神麯(三分)
水煎服。
冬加麻黃一分,夏加石膏三分,春加青蒿三分,秋加桔梗三分。有食加枳殼三分,有痰加白芥子三分,吐者加白豆蔻一粒,瀉者加豬苓一錢。小兒諸症,不過如此,不可作驚風治之。如其有驚風,加人參五分,其效如神。
又方:
凡潮熱。積熱、瘧熱、乃脾積寒熱,俱當用姜梨引。
柴胡,人參,黃芩,前胡,秦艽,甘草,各一分,青蒿(童便浸,曬乾,一分),生地(一寸),薄荷(二葉)生梨、或生藕一片
水煎熱,甚效。
白話文:
不論早晚發生的發熱,都可以使用萬全湯,效果非常好:
柴胡(約1克),白芍(約3.8克),當歸(約1.9克),白朮(約1克),茯苓(約0.8克),甘草(約0.4克),山楂(約三粒),黃芩(約1克),蘇葉(約0.4克),麥冬(約3.8克),神麯(約1克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冬天加麻黃約0.4克,夏天加石膏約1克,春天加青蒿約1克,秋天加桔梗約1克。如果有消化不良加枳殼約1克,如果有痰加白芥子約1克,如果嘔吐加白豆蔻一粒,如果腹瀉加豬苓約3.8克。小孩子的各種疾病,大概都是這樣處理,不要當作驚風來治療。如果真的是驚風,加入人參約1.9克,效果就像神一樣。
另一個方子:
凡是潮熱、積熱、瘧疾引起的發熱,或是脾臟積寒引起的發熱,都應該用薑和梨來引導藥效。
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前胡、秦艽、甘草,各約0.4克,青蒿(用童子小便浸泡後曬乾,約0.4克),生地(約3公分),薄荷(約二片),生梨或生藕一片。
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效果很好。
7. 感冒風寒
柴胡(五分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三分),陳皮(二分),當歸(八分),白芍(一錢),半夏(三分),炙草(三分),水煎熱服。
白話文:
用柴胡五分、白朮一錢、茯苓三分、陳皮二分、當歸八分、白芍一錢、半夏三分、炙甘草三分,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
8. 痢疾
方用:
當歸(一錢),黃連(二分),白芍(一錢),枳殼(五分),檳榔(五分),甘草(三分)
水煎熱服。
紅痢倍黃連,白痢加澤瀉三分,腹痛倍甘草、白芍,小便赤加木通三分,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,傷食加山楂、麥芽各三分,氣虛加人參三分。
白話文:
這個處方用來治療痢疾:
藥材包含:當歸(3.75克),黃連(0.75克),白芍(3.75克),枳殼(1.875克),檳榔(1.875克),甘草(1.125克)。
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後,趁熱服用。
如果是紅痢(大便帶血),就將黃連的用量加倍;如果是白痢(大便呈白色黏液狀),就加入澤瀉1.125克;如果腹痛,就將甘草和白芍的用量加倍;如果小便赤黃,就加入木通1.125克;如果大便像豆汁一樣,就加入白朮3.75克;如果是因為吃壞東西引起的,就加入山楂和麥芽各1.125克;如果是因為身體虛弱引起的,就加入人參1.125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