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 小兒科 (1)

回本書目錄

小兒科 (1)

1. 小兒色

以鼻之上,眼之間辨之。色紅者,心熱也;紅筋橫、直現於山根者,皆心熱也。色紫者,心熱之甚,而肺亦熱也。色青者,肝有風也;青筋橫現、直現者,皆肝熱也;直者風上行,橫者風下行也。色黑者,風甚而肺中有寒。色白者,肺中有痰。色黃者,脾胃虛而作瀉。現其色,而病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從鼻樑上到眼睛之間可以看出端倪。發紅表示心火過旺;山根(鼻樑上端)出現橫直的紅筋,都表示心火旺盛;發紫色表示心火過旺,且肺部也有熱;發青色表示肝氣有異常,青筋橫直可見,都表示肝火旺;直青筋表示異常氣流向上運行,橫青筋表示異常氣流向下運行;發黑色表示異常氣流嚴重且肺部有寒氣;發白色表示肺部有痰;發黃色表示脾胃虛弱並會導致腹瀉。根據面部顏色的變化,就能大致判斷疾病。

2. 小兒脈

大人看脈於寸、關、尺,小兒不然,但看其數不數而已。數甚則熱,不甚則寒也。數之中浮者,風也。沉者,寒也。緩者,濕也。澀者,邪也。滑者,痰也。有止歇者,痛也。如此而已,余不必談。

白話文:

成人看脈主要注意寸、關、尺三部,但小兒不同,只要注意脈搏的快慢就好。脈搏較快表示熱,較慢表示寒。在脈搏的快慢中,浮脈代表風,沉脈代表寒,緩脈代表濕,澀脈代表邪氣,滑脈代表痰濕,有停頓的脈象表示疼痛。就這些而已,其他我不再贅述。

3. 三關

小兒虎口風、氣、命三關,紫屬熱,紅屬寒,青屬驚風,白屬疳。風關為輕,氣關為重,若至命門,則難治矣。

4. 小兒氣色

山根之上,有青筋直現者,乃肝熱也。方用:

柴胡(三分),白芍(一錢),當歸(五分),半夏(三分),白朮(五分),茯苓(一錢),山楂(三粒),甘草(一分)

白話文:

柴胡(1.5 克),白芍(3 克),當歸(2.5 克),半夏(1.5 克),白朮(2.5 克),茯苓(3 克),山楂(3 粒),甘草(0.5 克)

水煎服。

有青筋橫現者,亦肝熱也。但直者風上行,橫者風下行,亦用前方,加柴胡五分,麥芽一錢,乾薑一分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出現青色血管浮現,也是肝火旺盛的徵兆。不過,直行的青筋表示風邪在氣血中上行,橫行的青筋表示風邪在氣血中下行。治療方法同前面,再加上柴胡五分、麥芽一錢、乾薑一分,水煎服。

有紅筋直現者,心熱也,亦用前方,加黃連一分,麥芽五分,去半夏加桑白皮天花粉各二分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臉上有明顯的紅血絲,是心火旺盛所導致的。仍然使用以前介紹的方子,並加入黃連一錢、麥芽五錢,去掉半夏,加入桑白皮和天花粉各二錢,用清水煎服。

有紅筋斜現者,心熱也,亦用前方,加黃連二分。熱積於胸中者,不可用半夏,用桑白皮、花粉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了斜斜發紅的筋脈,表示心火太旺了,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方子,再額外加入二分的黃連。如果熱氣蓄積在胸口,不能使用半夏,可以使用桑白皮和花粉。

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,不論橫直,總是脾胃之症,或吐瀉,或腹痛,或不思食,方用:

白朮(五分),茯苓(五分),陳皮(三分),人參(二分),神麯(一分),甘草(一分),麥芽(二分),淡竹葉(七片)

白話文:

  • 白朮:5 錢
  • 茯苓:5 錢
  • 陳皮:3 錢
  • 人參:2 錢
  • 神曲:1 錢
  • 甘草:1 錢
  • 麥芽:2 錢
  • 淡竹葉:7 片

水煎服。

有痰者,加半夏一分、白芥子三分。如口渴有熱者,加麥冬三分、黃芩一分。有寒者,加乾薑一分。吐者,加白豆蔻一粒。瀉者,加豬苓五分。腹痛而按之大叫者,食也,加大黃三分、枳實一分。按之不號叫者,寒也,加乾薑三分。如身發熱者,不可用此方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痰多,加入半夏1份、白芥子3份。如果口渴發熱,加入麥冬3份、黃芩1份。如果怕冷,加入乾薑1份。嘔吐,加入白豆蔻1粒。腹瀉,加入豬苓5份。腹痛用手按壓後大叫的,是食物引起的,加入大黃3份、枳實1份。按壓後不叫的,是受寒導致的,加入乾薑3份。如果身體發熱,不能使用此方。

5. 發熱

不拘早晚發熱,俱用萬全湯,神效:

柴胡(三分),白芍(一錢),當歸(五分),白朮(三分),茯苓(二分),甘草(一分),山楂(三粒),黃芩(三分),蘇葉(一分),麥冬(一錢),神麯(三分)

白話文:

柴胡(1.5克),白芍(3克),當歸(1克),白朮(1.5克),茯苓(1克),甘草(0.5克),山楂(3顆),黃芩(1.5克),蘇葉(0.5克),麥冬(3克),神麯(1.5克)

水煎服。

冬加麻黃一分,夏加石膏三分,春加青蒿三分,秋加桔梗三分。有食加枳殼三分,有痰加白芥子三分,吐者加白豆蔻一粒,瀉者加豬苓一錢。小兒諸症,不過如此,不可作驚風治之。如其有驚風,加人參五分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冬天的時候加麻黃一點點,夏天加石膏三份,春天加青蒿三份,秋天加桔梗三份。有食物積滯,加上枳殼三份,有痰液,加白芥子三份,嘔吐的,加白豆蔻一粒,腹瀉的,加豬苓一錢。小孩子身體出現的各種情況,也只是這些,不可以當成驚風來治療。如果真的是驚風,加上人參五分,效果簡直就像神一樣。

又方:

凡潮熱。積熱、瘧熱、乃脾積寒熱,俱當用姜梨引。

柴胡,人參,黃芩,前胡秦艽,甘草,各一分,青蒿(童便浸,曬乾,一分),生地(一寸),薄荷(二葉)生梨、或生藕一片

白話文:

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前胡、秦艽、甘草,各取一份。 青蒿(用童便浸泡後曬乾),取一份。 生地黃(約一寸長),薄荷(取兩片)。 生梨或生蓮藕,取一片。

水煎熱,甚效。

6. 感冒風寒

柴胡(五分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三分),陳皮(二分),當歸(八分),白芍(一錢),半夏(三分),炙草(三分),水煎熱服。

白話文:

柴胡(5 克),白朮(10 克),茯苓(3 克),陳皮(2 克),當歸(8 克),白芍(10 克),半夏(3 克),炙甘草(3 克)。用水煎煮,熱飲服下。

7. 痢疾

方用:

當歸(一錢),黃連(二分),白芍(一錢),枳殼(五分),檳榔(五分),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當歸:1 錢 黃連:2 分 白芍:1 錢 枳殼:5 分 檳榔:5 分 甘草:3 分

水煎熱服。

紅痢倍黃連,白痢加澤瀉三分,腹痛倍甘草、白芍,小便赤加木通三分,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,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,氣虛加人參三分。

白話文:

紅痢時,黃連用量加倍。白痢時,澤瀉增加三分之一。腹痛時,甘草和白芍用量加倍。小便呈紅色時,木通增加三分之一。大便稀薄如豆汁時,白朮增加一錢。因飲食不當造成的腹瀉,山楂和麥芽各增加三分之一。氣虛時,人蔘增加三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