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
1. 吐血及血門
2. 論治血宜順性
凡人出血,乃血病不肯歸經,或上或下,或四肢皮毛,各處出血者是也。血循經絡,外行於皮毛,中行於臟腑,內行於筋骨,上行於頭月、兩手,下行於二便、兩足、一臍,固身無非血路,一不歸經,自然各處妄行,有孔則鑽,有洞則泄,甚者嘔吐,或見於皮毛,或出於齒縫,或滲於臍腹,或露於二便,皆宜順其性而引之歸經。方用:
熟地(五錢),生地(五錢),當歸(三錢),白芍(三錢),川芎(一錢),黑荊芥(一錢),茜草(一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此方即加味四物湯,妙在用茜草、〔荊芥〕,引血歸經,〔不拂亂其性,則血自歸經,各不相犯矣。〕。
白話文:
一般人出血,是因為血液生病了,不願意依照正常的經絡運行,才會發生往上、往下、或在四肢皮膚等各處出血的狀況。血液在經絡中循環,在體外行走於皮膚毛髮,在體內則運行於臟腑,深入於筋骨,向上則到頭部、臉部、雙手,向下則到大小便、雙腳、肚臍,身體各處無不是血液運行的通道。一旦血液不按照經絡運行,自然會到處亂跑,有孔洞就鑽,有縫隙就洩漏,嚴重時會嘔吐,或是出現在皮膚表面,或是從牙縫滲出,或是滲到肚臍腹部,或是從大小便排出,這些狀況都應該順著血液的特性來引導它回到正常的經絡中。
可以使用的藥方是:
熟地黃(五錢),生地黃(五錢),當歸(三錢),白芍藥(三錢),川芎(一錢),黑荊芥(一錢),茜草(一錢),甘草(一錢)
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是加味的四物湯,巧妙之處在於使用茜草和荊芥,引導血液回到正常的經絡,不擾亂血液的本性,那麼血液自然就會回歸正道,各安其位,不會互相干擾。
3. 陽症吐血
凡人感傷暑氣,忽然吐血盈盆,人以為陰虛也,不知陰虛吐血與陽虛不同。
陰虛吐血者,人安靜,不似陽虛之燥動不寧也。
陽虛必大熱作渴,欲飲涼水,舌必有刺,不似陰虛之口不渴而舌滑也。法當清胃火,不必止血也。方用:
生石膏(三錢),青蒿(五錢),香薷(三錢),荊芥(一錢),當歸(三錢),人參(三錢)
水煎服。
此方乃陽症吐血之神劑也。方中雖有解暑之味,然而補正多於解暑,去香薷一味,實可通治〔諸陽症之吐血也。〕但此方止可用一、二劑,即宜改用六味地黃湯,〔以滋其陰水,水足則陽火自消耳。〕
白話文:
一般人因為暑氣而生病,突然吐血很多,人們會認為是陰虛造成的,卻不知道陰虛吐血和陽虛吐血是不同的。
陰虛吐血的人,會比較安靜,不像陽虛那樣躁動不安。
陽虛一定會有發高燒、口渴,想喝冰涼的水,舌頭上一定會有芒刺,不像陰虛那樣口不渴、舌頭光滑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除胃火,不必止血。藥方如下:
生石膏(三錢),青蒿(五錢),香薷(三錢),荊芥(一錢),當歸(三錢),人參(三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陽症吐血的神奇藥方。藥方中雖然有解暑的藥材,但是補益正氣的作用大於解暑。去掉香薷這味藥,其實可以廣泛治療各種陽症引起的吐血。但是這個藥方只能用一兩劑,之後就應該改用六味地黃湯,來滋養身體的陰液,當陰液充足,陽火自然就會消退。
4. 血不歸經吐血
此症吐血,人以為火盛,用涼藥以瀉火,乃火愈盛而血愈多;或用止血之品仍不效〔者〕,誰知是血不歸經乎?治法當用補氣之藥,而佐以引血歸經之味,不止血而自止矣。方用:
人參(五錢),當歸(一兩),炒丹皮(三錢),炒荊芥(三錢)
水煎服。
一劑而血無不止者。此方妙在不專補血,而反去補氣以補血;尤妙在不去止血,而去行血以止血。蓋血逢寒則凝結而不行,逢散則歸經而不逆,救死於呼吸之際,實大有奇功。
白話文:
這種吐血的情況,人們通常認為是火氣太旺,於是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火,結果反而導致火氣更旺盛,出血量更多;或者使用止血的藥物也沒效果,這其實是因為血沒有按照正常的途徑運行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補氣的藥物,並佐以引導血回歸正常途徑的藥材,不必刻意止血,血自然就會停止。藥方如下:
人參(五錢),當歸(一兩),炒丹皮(三錢),炒荊芥(三錢)
用水煎服。
服用一劑血就能止住。這個藥方的奧妙之處在於,它不是專門補血,反而去補氣來達到補血的效果;更妙的是,它不去止血,而是去疏通行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。因為血遇到寒冷就會凝結而不運行,遇到疏散就會回到正常的途徑而不逆行。此方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,確實有很大的功效。
5. 大怒吐血
有大怒後吐血,或傾盆而出,或沖口而來,一時昏暈,死在頃刻也。以止血治之,則氣悶而不安;以補血治之,則胸滿而不受;有變症蜂起而死者,不可不治之得法也。方用解血平氣湯,
白芍(二兩),當歸(二兩),炒荊芥(三錢),黑梔子(三錢),柴胡(八分),紅花(二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一劑而氣平舒,二劑而血止息,三劑而病大愈。蓋怒傷肝,不能平其氣,以致吐血。若不先舒氣而遽止血,則愈激動肝木之氣,必氣愈旺而血愈吐矣。方中芍藥為多用之品,平肝而又舒氣;荊芥、柴胡,皆引血歸經之品;當歸,紅花,生新去舊;安有不愈者哉?
白話文:
人在極度憤怒之後,可能會吐血,而且血勢可能像傾盆大雨般湧出,或是直接從口中噴出,導致一時昏迷,甚至可能在短時間內死亡。如果只用止血的方式治療,會感到胸悶不舒服;如果用補血的方式治療,則會感到胸部脹滿難受,無法承受。這種情況若處理不當,可能會引發其他併發症而導致死亡,所以必須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這裡提供一個藥方,叫做解血平氣湯:
白芍(二兩)、當歸(二兩)、炒荊芥(三錢)、黑梔子(三錢)、柴胡(八分)、紅花(二錢)、甘草(一錢)
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通常服用一劑後,氣就會平順舒暢;服用兩劑後,吐血就會停止;服用三劑後,病情就會大幅好轉。這是因為憤怒會傷害肝臟,導致肝氣無法平順,進而引發吐血。如果沒有先疏導肝氣,就急著止血,反而會更加刺激肝氣,導致肝氣更旺盛,吐血更嚴重。這個藥方中,白芍用量最多,可以平肝氣又可以舒緩氣機;荊芥和柴胡可以引導血歸回經絡;當歸和紅花可以生成新的血液,並排除舊的淤血。如此搭配,自然可以治癒疾病。
6. 肺經吐血
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最能補腎滋肝,木得其養,則有可藏之經而不外泄,血症最宜服之。
據《石室秘錄》「血治法」錄如下:
〔血病最忌寒涼之品,寒則凝滯而不行,難以歸經。六味地黃丸、湯,妙在不寒不熱,補腎水以滋肝木,肝木得養,則血有可藏之經,自然不致外泄,何至上吐?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:〕
熟地(五錢),山萸(三錢),山藥(二錢),丹皮(三錢),澤瀉(二錢),茯苓(二錢),麥冬(三錢),五味子(一錢)
水煎服。
六味地黃湯得麥、味二味,又能清補肺金,使毛皮得養,毛孔堅固,則血難外越。肺金不幹,下且足以克肝,而肝木畏金之克,又何至上犯於肺耶?故血症最宜用此方,久服三年不吐,始慶重生,否則尚在生死之間也。
白話文:
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麥冬、五味子,最能補養腎臟、滋潤肝臟,當肝木得到滋養,就能讓血有所歸藏而不外洩,這種情況的出血症狀最適合服用此方。
根據《石室秘錄》「血治法」的記載:
出血的疾病最忌諱寒涼的藥物,因為寒冷會使血凝結停滯而不流通,難以回歸經脈。六味地黃丸或湯的妙處在於它藥性不寒不熱,能補養腎水以滋潤肝木,當肝木得到滋養,血便有所歸藏的管道,自然就不會外洩,又怎麼會吐血呢?所以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麥冬、五味子:
熟地(五錢),山萸(三錢),山藥(二錢),丹皮(三錢),澤瀉(二錢),茯苓(二錢),麥冬(三錢),五味子(一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六味地黃湯加上麥冬、五味子這兩味藥,又能清潤並補養肺金,使皮膚毛髮得到滋養,毛孔堅固,血液就難以外溢。肺金不乾燥,往下也能夠克制肝木,而肝木因畏懼金的克制,又怎麼會向上侵犯到肺呢?所以出血的病症最適合用這個方子,長期服用三年不吐血,才算慶幸重生,否則還在生死之間徘徊。
7. 吐白血
血未有不紅者,何以名「白血」?不知久病之人,吐痰皆白沫,乃白血也。白沫何以名白血?以其狀似蟹涎,無敗痰存其中,實血而非痰也。若將所吐沫,露於星光之下,一夜必變紅矣。此沫出於腎,而腎火沸騰於咽喉,不得不吐之者也。雖是白沫,而實腎中之精,豈特血而已哉?苟不速治,則白沫變為綠痰,無可如何矣。方用:
熟地(一兩),山萸(五錢),山藥(五錢),丹皮(二錢),茯苓(五錢),澤瀉(二錢),麥冬(一兩),五味子(一錢)
水煎服,日日服之。
白話文:
血沒有不紅的,為什麼會有名叫「白血」的呢?那是因為不知道久病的人,吐出來的痰都是白色的泡沫,這就是所謂的白血。為什麼白色的泡沫會叫做白血呢?因為它的樣子像螃蟹的口水,裡面沒有腐敗的痰液,實際上是血而不是痰。如果把吐出來的泡沫放在星光下,過一夜一定會變成紅色。這種泡沫是從腎臟出來的,因為腎火在咽喉處沸騰,不得不把它吐出來。雖然是白色的泡沫,但實際上是腎臟中的精華,豈止是血而已呢?如果不趕快治療,白色的泡沫就會變成綠色的痰,那就沒辦法了。藥方如下:
熟地(一兩),山萸(五錢),山藥(五錢),丹皮(二錢),茯苓(五錢),澤瀉(二錢),麥冬(一兩),五味子(一錢)
用水煎服,每天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