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 吐血及血門 (1)
吐血及血門 (1)
1. 論治血宜順性
凡人出血,乃血病不肯歸經,或上或下,或四肢皮毛,各處出血者是也。血循經絡,外行於皮毛,中行於臟腑,內行於筋骨,上行於頭月、兩手,下行於二便、兩足、一臍,固身無非血路,一不歸經,自然各處妄行,有孔則鑽,有洞則泄,甚者嘔吐,或見於皮毛,或出於齒縫,或滲於臍腹,或露於二便,皆宜順其性而引之歸經。方用:
白話文:
凡人出血,都是因為血液病變,不願意回到它的經脈中。血液可能跑到上面或下面,或者跑到四肢皮毛,這些地方出血就是這個原因。
血液在經絡中運行,在皮毛外層流動,在臟腑中間流動,在筋骨內部流動,向上流到頭部、兩手,向下流到排泄物、兩腳、肚臍。身體裡沒有地方不是血液流經的地方。一旦血液不回到經脈中,就會到處亂跑。如果有孔洞,它就鑽過去,如果有破洞,它就漏出來。嚴重的,還會嘔吐出來,或者從皮毛、牙縫、肚臍、排泄物等地方流出。
治療這種病的方法應該順應血液的本性,引導它回到經脈中。具體方劑如下:
熟地(五錢),生地(五錢),當歸(三錢),白芍(三錢),川芎(一錢),黑荊芥(一錢),茜草(一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熟地黃(5錢),生地黃(5錢),當歸(3錢),芍藥(3錢),川芎(1錢),紫蘇(1錢),茜草(1錢),甘草(1錢)。
此方即加味四物湯,妙在用茜草、〔荊芥〕,引血歸經,〔不拂亂其性,則血自歸經,各不相犯矣。〕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劑就是加味四物湯,巧妙地利用茜草和荊芥引導血液歸經。(如果按照正常方法使用,則血自會歸經,也不會互相干擾。)
2. 陽症吐血
凡人感傷暑氣,忽然吐血盈盆,人以為陰虛也,不知陰虛吐血與陽虛不同。
陰虛吐血者,人安靜,不似陽虛之燥動不寧也。
陽虛必大熱作渴,欲飲涼水,舌必有刺,不似陰虛之口不渴而舌滑也。法當清胃火,不必止血也。方用:
白話文:
一般人受到暑氣影響,突然吐血一大盆,人們都以為是陰虛,卻不知道陰虛吐血和陽虛吐血是不同的。陰虛吐血的人,精神安靜,不像陽虛的人躁動不安。陽虛的人一定會發燒口渴,想喝涼水,舌頭上有刺,不像陰虛的人不渴,舌頭光滑。治療方法應該清胃火,不需要止血。藥方是:
生石膏(三錢),青蒿(五錢),香薷(三錢),荊芥(一錢),當歸(三錢),人參(三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熟石膏(15公克),青蒿(25公克),香薷(15公克),荊芥(5公克),當歸(15公克),人參(15公克)
此方乃陽症吐血之神劑也。方中雖有解暑之味,然而補正多於解暑,去香薷一味,實可通治〔諸陽症之吐血也。〕但此方止可用一、二劑,即宜改用六味地黃湯,〔以滋其陰水,水足則陽火自消耳。〕
白話文:
這個藥方是治療陽熱症狀導致吐血的神奇方子。藥方中雖然有清熱解暑的成分,但滋補正氣的成分更多。去掉藿香一味,實際上可以治療所有陽熱症狀導致的吐血。但是這個藥方只能用一、兩劑,然後就應該改用六味地黃湯,以滋補陰水,陰水充足後,陽火自然消退。
3. 血不歸經吐血
此症吐血,人以為火盛,用涼藥以瀉火,乃火愈盛而血愈多;或用止血之品仍不效〔者〕,誰知是血不歸經乎?治法當用補氣之藥,而佐以引血歸經之味,不止血而自止矣。方用:
白話文:
當患者吐血時,一般人認為是火氣太旺,就會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,結果火氣反而更加旺盛,吐血量也會增加。或者使用止血的藥物,但效果不佳。這是因為,很少人知道這是因為血液沒有回歸經脈的緣故。
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補氣的藥物,並搭配一些引血歸經的中藥。這樣一來,就能讓吐血自行停止,而不需要再用止血藥。
處方如下:
人參(五錢),當歸(一兩),炒丹皮(三錢),炒荊芥(三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25 克),當歸(50 克),炒丹皮(15 克),炒荊芥(15 克)
一劑而血無不止者。此方妙在不專補血,而反去補氣以補血;尤妙在不去止血,而去行血以止血。蓋血逢寒則凝結而不行,逢散則歸經而不逆,救死於呼吸之際,實大有奇功。
白話文:
只要服下一劑藥就能止血不止的人。此方的巧妙在於不專補血,而是反過來補氣來補血;更巧妙的是不去止血,而是行血來止血。因為血液遇到寒氣就會凝結而不能運行,遇到疏散之氣就會歸經而不逆行,在瀕臨死亡之際救人一命,實在有奇效。
4. 大怒吐血
有大怒後吐血,或傾盆而出,或沖口而來,一時昏暈,死在頃刻也。以止血治之,則氣悶而不安;以補血治之,則胸滿而不受;有變症蜂起而死者,不可不治之得法也。方用解血平氣湯,
白話文:
有些人大發雷霆後吐血,有的像傾盆大雨一樣湧出,有的從口中噴射而出,當時就會昏厥,頃刻間死亡。用止血藥治療,會導致氣滯難受;用補血藥治療,會導致胸悶無法呼吸。如果治療方法不當,可能會併發各種症狀甚至死亡。因此,應使用「解血平氣湯」方劑治療。
白芍(二兩),當歸(二兩),炒荊芥(三錢),黑梔子(三錢),柴胡(八分),紅花(二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白芍(120 克) 當歸 (120 克) 炒荊芥 (18 克) 黑梔子 (18 克) 柴胡 (4.8 克) 紅花 (12 克) 甘草 (6 克)
一劑而氣平舒,二劑而血止息,三劑而病大愈。蓋怒傷肝,不能平其氣,以致吐血。若不先舒氣而遽止血,則愈激動肝木之氣,必氣愈旺而血愈吐矣。方中芍藥為多用之品,平肝而又舒氣;荊芥、柴胡,皆引血歸經之品;當歸,紅花,生新去舊;安有不愈者哉?
白話文:
服下一劑藥,呼吸就順暢了;服下兩劑藥,出血就止住了;服下三劑藥,病就大好。這是因為發怒傷了肝,不能平復肝氣,才會導致吐血。如果不先緩解肝氣就急著止血,那麼肝木之氣會更加激動,肝氣越旺盛,吐血就越厲害。方劑中芍藥用量較多,既能平息肝火又能緩解肝氣;荊芥、柴胡能將血引回經絡;當歸、紅花可以生出新的血,清除舊的血。這樣怎麼會不治癒呢?
5. 肺經吐血
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最能補腎滋肝,木得其養,則有可藏之經而不外泄,血症最宜服之。
據《石室秘錄》「血治法」錄如下:
白話文:
六味地黃湯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最能滋補腎和肝。如果樹木得到適當的滋養,就會有儲藏根莖的地方而不外泄。血癥最適合服用這種湯藥。
〔血病最忌寒涼之品,寒則凝滯而不行,難以歸經。六味地黃丸、湯,妙在不寒不熱,補腎水以滋肝木,肝木得養,則血有可藏之經,自然不致外泄,何至上吐?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:〕
白話文:
對於血證,最忌諱食用寒涼的食物。寒性會使血液凝滯而無法運行,難以回歸經絡。六味地黃丸和六味地黃湯的妙處在於不寒也不熱,可以滋補腎水來養護肝木。肝木得到滋養,血液就會有地方儲藏,自然不會外泄,從而避免上吐的症狀。因此,我們可以將六味地黃湯中加入麥冬和五味子,來調理血證。
熟地(五錢),山萸(三錢),山藥(二錢),丹皮(三錢),澤瀉(二錢),茯苓(二錢),麥冬(三錢),五味子(一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熟地(25克),山萸肉(15克),山藥(10克),丹皮(15克),澤瀉(10克),茯苓(10克),麥冬(15克),五味子(5克)
六味地黃湯得麥、味二味,又能清補肺金,使毛皮得養,毛孔堅固,則血難外越。肺金不幹,下且足以克肝,而肝木畏金之克,又何至上犯於肺耶?故血症最宜用此方,久服三年不吐,始慶重生,否則尚在生死之間也。
白話文:
六味地黃湯加入麥冬和五味子,能夠清補肺金,滋養毛髮皮膚,堅固毛孔,使血液不易外滲。肺金不乾燥,也能約束肝木,肝木畏懼金的剋制,又怎麼會跑到肺上去侵犯呢?因此,血癥最適合使用這個方子,長期服用三年不吐血,纔算慶幸重生,否則還是在生死存亡之間掙扎。
6. 吐白血
血未有不紅者,何以名「白血」?不知久病之人,吐痰皆白沫,乃白血也。白沫何以名白血?以其狀似蟹涎,無敗痰存其中,實血而非痰也。若將所吐沫,露於星光之下,一夜必變紅矣。此沫出於腎,而腎火沸騰於咽喉,不得不吐之者也。雖是白沫,而實腎中之精,豈特血而已哉?苟不速治,則白沫變為綠痰,無可如何矣。方用:
白話文:
沒有血是不紅的,為什麼叫「白血」呢?不知道的是長期生病的人吐出的痰都是白色泡沫,這就是白血。白色泡沫為什麼叫白血?因為它的形狀像蟹涎(螃蟹的唾液),裡面沒有敗壞的痰,實際上是血而不是痰。如果把吐出的泡沫暴露在星光下,一夜之間一定會變紅。這種泡沫來自腎臟,而腎火在咽喉處沸騰,不得不吐出來。雖然是白色泡沫,但實際上是腎中的精華,哪裡是隻有血而已呢?如果不趕快治療,那麼白色泡沫就會變成綠色的痰,就無可奈何了。方法是使用:
熟地(一兩),山萸(五錢),山藥(五錢),丹皮(二錢),茯苓(五錢),澤瀉(二錢),麥冬(一兩),五味子(一錢)
水煎服,日日服之。
白話文:
熟地黃:1 兩 山茱萸:5 錢 山藥:5 錢 丹皮:2 錢 茯苓:5 錢 澤瀉:2 錢 麥冬:1 兩 五味子:1 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