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
1. 痰嗽門
2. 治痰之法
古人所立治痰之法,皆是治痰之標,而不能治痰之本也。如二陳湯上中下久暫之痰皆治之,而其實無實效也。今立三方,痰病總不出其範圍也。
白話文:
古人所設立的治療痰的方法,都是在處理痰的表面現象,而不能處理痰的根本原因。例如二陳湯,無論是上、中、下三焦的痰,或是久病、新病的痰都能治療,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效果。現在我提出三個方子,所有痰的病症都逃不出這三個方子的範圍。
3. 初病之痰
傷風、咳嗽、吐痰是也。方用:
半夏(一錢),陳皮(一錢),天花粉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蘇子(一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二劑而痰可消矣。此方去上焦之痰,上焦之痰,原在胃中而不在肺,去其胃中之痰,而肺金自然清肅,又何至火之上升哉?
白話文:
感冒、咳嗽、吐痰,這些都屬於初病時會出現的痰症狀。
可以用以下藥方:
半夏(一錢)、陳皮(一錢)、天花粉(一錢)、茯苓(一錢)、蘇子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服用兩劑,痰就可以消除了。這個藥方主要是去除上焦(身體上部)的痰。上焦的痰,其實源自於胃,而不是肺。把胃裡的痰去除,肺部的功能自然就會恢復清淨,這樣又怎麼會產生火氣上升的情況呢?
4. 已病之痰
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:黃者,火將退也。白者,火正熾也。正熾者,用寒涼之品,將退者,用祛逐之味。今一方而俱治,方用:
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白芥子(三錢),枳殼(五分)
水煎服。
有火加梔子,無火不必加也。此方健脾去濕,治痰在中焦者也。
又方:
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薏仁(五錢),陳皮(一錢),天花粉(二錢),益智仁(三分),人參(三分)
水煎服。
有火加黃芩一錢,無火加乾薑耶、甘草二分。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,二劑而痰自消也。
白話文:
一定要觀察痰的顏色是白色還是黃色來辨別:黃色的痰,表示體內的火氣將要消退;白色的痰,表示火氣正旺盛。火氣正旺盛的時候,要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;火氣將要消退的時候,要使用能驅散痰的藥物。現在有一個藥方要同時治療這兩種情況,藥方組成是:
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白芥子(三錢),枳殼(五分),用水煎服。
如果有火氣,就加入梔子,沒有火氣就不用加。這個藥方能夠健脾去濕,是治療痰停留在中焦的。
另一個藥方是:
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薏仁(五錢),陳皮(一錢),天花粉(二錢),益智仁(三分),人參(三分),用水煎服。
如果有火氣,就加入黃芩一錢;如果沒有火氣,就加入乾薑、甘草各二分。這個藥方能健脾去濕,而且不會耗損氣血,服用兩劑,痰就會自然消散。
5. 久病之痰
久病之痰,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。蓋久病不愈,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。非腎水泛上為痰,即腎火沸騰為痰。當補腎以祛逐之,方用:
熟地(一兩),山萸(五錢),薏仁(一兩),山藥(五錢),芡實(五錢)麥冬(五錢),五味子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車前子(一錢),益智仁(二錢)
水煎服。
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。若火沸為痰者,加肉桂一錢。此方補腎去濕而化痰,水入腎宮,自變為真精而不化痰矣。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。
又方:
久病之痰,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實有奇功。無火加附子、肉桂可耳。
白話文:
久病產生的痰,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是脾虛濕氣重的結果。因為久病不癒,沒有不是因為腎水虧損造成的。不是腎水不足向上泛濫成痰,就是腎火過旺導致痰的產生。這時候應該要補腎來去除痰,可以使用的藥方如下:
熟地(一兩),山茱萸(五錢),薏仁(一兩),山藥(五錢),芡實(五錢)麥門冬(五錢),五味子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車前子(一錢),益智仁(二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腎水不足而導致痰液產生的特效藥。如果是因為腎火過旺導致痰液產生,就加入肉桂一錢。這個藥方能夠補腎、去除濕氣,並化解痰液。當水進入腎臟,自然轉化為精華而不形成痰。這是治療下焦有痰的方法。
另一個藥方:
久病產生的痰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,再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沒有火氣的症狀,可以加入附子、肉桂。
6. 滯痰
夫痰之滯,乃氣之滯也。苟不補氣而惟去其痰,未見痰去而病消也。方用:
人參(一錢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白芥子(一錢),花粉(一錢),蘇子(八分),豆蔻(三粒)
水煎服。
〔此方之妙,在於治痰之中而理其氣。氣順則痰活,氣順則濕流而痰不生矣。此氣治之宜知。〕
白話文:
痰之所以停滯,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去除痰,而不去補氣,那麼痰不但不會消失,病也不會好轉。
現在開個藥方:
人參(一錢)、白朮(二錢)、茯苓(三錢)、陳皮(一錢)、白芥子(一錢)、花粉(一錢)、蘇子(八分)、豆蔻(三粒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,在於治療痰的同時,也調理了氣的運行。氣順了,痰就會流動起來;氣順了,濕氣也容易排出,而不再產生新的痰。這就是調理氣的重要性,應該要了解。
7. 濕痰
〔氣虛痰多之症,本是濕也。而〕治痰之法,不可徒去其濕,必以補氣為先,而佐以化痰之品,乃克有效。方用:
人參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薏仁(五錢),半夏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神麯(一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此方之中用神麯,人多不識其意,謂神麯乃消食之聖藥,非化痰之神品也。殊不知痰之積聚稠黏,甚不易化,惟用神麯以發之,則積聚稠黏開矣。繼之以半夏、陳皮,可以奏功。雖然有半夏、陳皮消痰。不多用人參,則痰何從消?有人參以助氣,又有薏仁,茯苓能健脾去濕,濕去而痰亦去矣。
白話文:
氣虛導致痰多的情況,根本原因在於體內濕氣過重。治療痰的方法,不能只是單純地去除濕氣,必須先以補氣為優先,再輔以化痰的藥物,這樣才能有效。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
人參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薏仁(五錢),半夏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神麯(一錢),甘草(一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中使用神麯,很多人不了解它的用意,認為神麯是消化食物的良藥,並非化痰的佳品。殊不知痰的積聚濃稠黏膩,非常不容易化解,只有使用神麯來發散它,才能使積聚濃稠的痰液化開。接著再用半夏、陳皮,就能發揮功效。雖然有半夏、陳皮可以化痰,但如果不多用人參來補氣,痰又怎麼能消除呢?有了人參來幫助補氣,再加上薏仁、茯苓可以健脾去除濕氣,濕氣去除,痰也就會跟著消除了。
8. 寒痰
人有氣虛而痰寒者,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錢、乾薑五分足矣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因為氣虛而產生寒痰,這時只要用原來的藥方,再加入肉桂三錢、乾薑五分就可以了。
9. 熱痰
人有氣虛痰熱者,方用:
麥冬(二錢),白芍(二錢),花粉(一錢),甘草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白芥子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神麯(三分),當歸(三錢)
水煎服。
〔此方之妙,妙在不燥而又是補氣之劑,潤以化痰,痰去而氣自足矣。〕。
白話文:
有些人體質虛弱,同時又有痰熱的情況,可以用以下的藥方:
麥門冬二錢,白芍二錢,花粉一錢,甘草一錢,陳皮一錢,白芥子一錢,茯苓二錢,神麯三分,當歸三錢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的奧妙之處,在於它既不會過於燥熱,又能補氣。它通過滋潤來化解痰液,痰液去除後,氣自然就充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