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 痰嗽門 (1)
痰嗽門 (1)
1. 治痰之法
古人所立治痰之法,皆是治痰之標,而不能治痰之本也。如二陳湯上中下久暫之痰皆治之,而其實無實效也。今立三方,痰病總不出其範圍也。
白話文:
古人提出的治療痰症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。比如二陳湯可以治療各種新舊痰症,但實際效果不顯著。現在我制定了三個方子,痰症的治療總不出這些方子的範圍。
2. 初病之痰
傷風、咳嗽、吐痰是也。方用:
半夏(一錢),陳皮(一錢),天花粉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蘇子(一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半夏(5克),陳皮(5克),天花粉(5克),茯苓(5克),蘇子(5克),甘草(5克)
二劑而痰可消矣。此方去上焦之痰,上焦之痰,原在胃中而不在肺,去其胃中之痰,而肺金自然清肅,又何至火之上升哉?
白話文:
吃兩劑藥痰就可以消除了。這個方子可以去除上焦的痰,上焦的痰原本在胃裡,不在肺裡。祛除胃裡的痰,肺氣自然就會肅清,又怎麼會導致心火上升呢?
3. 已病之痰
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:黃者,火將退也。白者,火正熾也。正熾者,用寒涼之品,將退者,用祛逐之味。今一方而俱治,方用:
白話文:
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痰液顏色,用白色或黃色來區分:
- 黃色痰液:表明熱證將要退去。
- 白色痰液:表明熱證正處於旺盛期。
熱證旺盛時,應該使用寒涼性藥物;熱證將要退去時,應使用驅邪逐瘀的藥物。現在,有這樣一方藥物可以同時治療這兩種情況,具體如下:
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白芥子(三錢),枳殼(五分)
白話文:
白朮(15克),茯苓(25克),陳皮(5克),甘草(5克),白芥子(15克),枳殼(2.5克)
水煎服。
有火加梔子,無火不必加也。此方健脾去濕,治痰在中焦者也。
又方:
白話文:
用水煎煮服用。
如果有熱症,加入梔子,若無熱症則不必加入。此方用於健脾袪濕,治療痰滯中焦的情況。
另有一方:
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薏仁(五錢),陳皮(一錢),天花粉(二錢),益智仁(三分),人參(三分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白術 5 錢 茯苓 5 錢 薏仁 5 錢 陳皮 1 錢 天花粉 2 錢 益智仁 3 分 人參 3 分
有火加黃芩一錢,無火加乾薑耶、甘草二分。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,二劑而痰自消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伴有熱症,則加入黃芩一錢;如果沒有熱症,則加入乾薑和甘草,各二分。這個方劑可以健脾去濕,又不傷氣,服用兩劑後痰液就能自行消散。
4. 久病之痰
久病之痰,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。蓋久病不愈,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。非腎水泛上為痰,即腎火沸騰為痰。當補腎以祛逐之,方用:
白話文:
患病已久的痰濕,不要誤認為是脾虛濕盛生痰。因為長久不癒的疾病,往往與腎水虧虛有關。不是腎水泛濫成痰,就是腎火過旺形成痰。應當補腎來祛除痰濕,可以使用以下方劑:
熟地(一兩),山萸(五錢),薏仁(一兩),山藥(五錢),芡實(五錢)麥冬(五錢),五味子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車前子(一錢),益智仁(二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生地(60克),山茱萸(30克),薏苡仁(60克),山藥(30克),芡實(30克),麥冬(30克),五味子(18克),茯苓(18克),車前子(6克),益智仁(12克)
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。若火沸為痰者,加肉桂一錢。此方補腎去濕而化痰,水入腎宮,自變為真精而不化痰矣。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。
又方:
白話文:
這是治療水腫痰多的有效藥方。如果痰是由於熱盛引起,可添加一錢肉桂。這個方子可以補腎利濕化痰,水液進入腎中,自然轉化為真精而不形成痰。這是治療下焦有痰的方法。
久病之痰,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實有奇功。無火加附子、肉桂可耳。
白話文:
對於長期生病導致的痰液,使用六味地黃湯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往往能發揮奇效。如果沒有上火的症狀,可以酌情加入附子、肉桂。
5. 滯痰
夫痰之滯,乃氣之滯也。苟不補氣而惟去其痰,未見痰去而病消也。方用:
白話文:
痰的停滯,其實是氣的停滯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去除痰,而不補充氣,很難看到痰去除後疾病也隨之消失。處方用:
人參(一錢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白芥子(一錢),花粉(一錢),蘇子(八分),豆蔻(三粒)
水煎服。
〔此方之妙,在於治痰之中而理其氣。氣順則痰活,氣順則濕流而痰不生矣。此氣治之宜知。〕
白話文:
人參(6克),白朮(12克),茯苓(18克),陳皮(6克),白芥子(6克),花粉(6克),蘇子(5克),豆蔻(3粒)
6. 濕痰
〔氣虛痰多之症,本是濕也。而〕治痰之法,不可徒去其濕,必以補氣為先,而佐以化痰之品,乃克有效。方用:
白話文:
氣虛痰多的症狀,本質上是濕氣過重的結果。但治療痰的方法,不能只單純去除濕氣,必須以補氣為先,再輔以化痰的藥品,這樣纔能有效。方劑如下:
人參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薏仁(五錢),半夏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神麯(一錢),甘草(一錢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茯苓(15克),薏仁(25克),半夏(15克),陳皮(5克),神麴(5克),甘草(5克)
此方之中用神麯,人多不識其意,謂神麯乃消食之聖藥,非化痰之神品也。殊不知痰之積聚稠黏,甚不易化,惟用神麯以發之,則積聚稠黏開矣。繼之以半夏、陳皮,可以奏功。雖然有半夏、陳皮消痰。不多用人參,則痰何從消?有人參以助氣,又有薏仁,茯苓能健脾去濕,濕去而痰亦去矣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中,關鍵的藥材是神麯,很多人不懂它的作用,認為神麯只是幫助消化的藥,並非化痰的聖品。但其實,痰液積聚粘稠,很難化解,只有用神麯來發散,這些粘稠的積聚才會被打開。接著再用半夏和陳皮,就能奏效。雖然半夏和陳皮也有化痰作用,但如果不配合人參,痰液怎麼能化解呢?有人參來補氣,再加上薏仁和茯苓,就能健脾去濕,濕氣散去,痰液也會消失。
7. 寒痰
人有氣虛而痰寒者,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錢、乾薑五分足矣。
白話文:
對於氣虛有痰寒的人,在之前開的藥方中,再加入三錢肉桂、五分乾薑就足夠了。
8. 熱痰
人有氣虛痰熱者,方用:
麥冬(二錢),白芍(二錢),花粉(一錢),甘草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白芥子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神麯(三分),當歸(三錢)
水煎服。
〔此方之妙,妙在不燥而又是補氣之劑,潤以化痰,痰去而氣自足矣。〕。
白話文:
麥冬(12 克),白芍(12 克),花粉(6 克),甘草(6 克),陳皮(6 克),白芥子(6 克),茯苓(12 克),神麴(1.8 克),當歸(18 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