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兩病同治門

2. 便血又尿血

血分前後,便血出於後陰,尿血出於前陰,最難調治,然總之出血於下也。方用:

生地黃(一兩),地榆(五錢)

水煎服,二症俱愈。

蓋大小便雖各有經絡,而其源同,因膀胱之熱而來也。生地、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熱,一方而兩用之,蓋分之中又有合也。

白話文:

大便出血和尿液帶血,這兩種情況分別是從肛門和尿道出來的,是最難處理的病症,但總而言之都是下體出血。治療的藥方是:

生地黃(一兩),地榆(五錢)

用水煎服,兩種症狀都能治好。

這是因為雖然大便和小便各有不同的經絡,但它們的源頭是相同的,都是因為膀胱有熱引起的。生地黃和地榆都能夠清除膀胱的熱,所以一個藥方可以同時治療兩種症狀,這就是說在區分之中又有相同之處。

3. 腰痛又頭痛

腰痛又頭痛,上下相殊也,如何治之?治腰乎、治頭乎?誰知是腎氣不通乎?蓋腎氣上通於腦,而腦氣下達於腎,上下雖殊,而氣實相通。法當用溫補之藥,以大益其腎中之陰,則上下之氣通矣。方用:

熟地(一兩),杜仲(五錢),麥冬(五錢),北五味(二錢)

水煎服,一劑即愈。

方內熟地、杜仲,腎中之藥也,腰痛是其專功。今並頭痛而亦愈者,何也?蓋頭痛乃腎氣不上達之故,用熟地補腎之味,則腎氣旺而上通於腦,故腰不痛而頭亦不痛矣。〔閤中有分,分中又有合也〕。

白話文:

腰痛又頭痛,這兩處症狀發生在身體上下不同部位,該如何治療呢?是要治療腰部呢?還是治療頭部呢?其實是因為腎氣不通暢的緣故。要知道腎氣是向上通達腦部的,而腦部的氣也會向下傳達到腎,雖然上下部位不同,但氣實際上是相通的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,來大力補益腎中的陰氣,這樣上下的氣就能夠通暢了。藥方使用:

熟地黃(一兩),杜仲(五錢),麥門冬(五錢),北五味子(二錢)

用水煎服,服用一劑就會痊癒。

藥方中的熟地黃、杜仲,都是補腎的藥物,腰痛是它們的主要功效。現在連頭痛也一起治好了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頭痛是因為腎氣無法上達腦部的緣故,使用熟地黃這種補腎的藥物,就能使腎氣旺盛而向上通達腦部,所以腰不痛了,頭也不痛了。〔整體之中有區分,區分之中又包含整體性〕。

4. 遺精又健忘

遺精,下病也。健忘,上病也。何以分治之而咸當乎?方用:

人參(三兩),蓮鬚(二兩),芡實(三兩),熟地(五兩),山藥(四兩),麥冬(三兩),五味子(一兩),生棗仁(三兩),遠志(一兩),石菖蒲(一兩),當歸(三兩),山萸(三兩),柏子仁(一兩)

蜜丸,每日服五錢,白水下。

〔此方乃治健忘之方,何以治遺精而亦效耶?蓋遺精本是腎水之虛,而實本於心頭之痛。今補其心君,則玉關不必閉而自閉矣,所謂「一舉而兩得」。此閤中之分,實有殊功也〕。

白話文:

遺精是下半身的病症,健忘是上半身的病症。為什麼要分開治療,卻都能達到效果呢?使用的藥方是:

人參(三兩),蓮鬚(二兩),芡實(三兩),熟地(五兩),山藥(四兩),麥冬(三兩),五味子(一兩),生棗仁(三兩),遠志(一兩),石菖蒲(一兩),當歸(三兩),山萸(三兩),柏子仁(一兩)

將藥材製成蜜丸,每天服用五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

這個藥方本來是治療健忘的,為什麼也能治療遺精,而且還有效果呢?那是因為遺精本質上是腎水虛弱,但實際上是源於心神過度勞累。現在補養心神,那麼精關不用刻意閉合也會自然閉合,這就是所謂的「一舉兩得」。這個藥方的區別之處,實在有其獨特功效。

5. 泄瀉又吞酸

泄瀉者,寒也。吞酸者,火也。似乎寒熱殊而治法宜異矣。不知吞酸雖熱,由於肝氣之鬱結;泄瀉雖寒,由於肝木之克脾。苟一方以治木鬱,又一方以培脾土,土必大崩,木必大雕矣。不若一方而兩治之為愈也。方用:

柴胡(一錢),白芍(五錢),茯苓(三錢),陳皮(五分),車前子(一錢),神麯(五分),甘草(五分)

水煎服。

〔此方之奇絕,在白芍之妙。蓋白芍乃肝經之藥,最善〕舒肝木之郁,木鬱一舒,上不克胃,而下不克脾。方中又有茯苓、車前子以分消水濕之氣,則水盡從小便出,何有餘水以吞酸,剩汁以泄瀉哉?〔況又有半夏、神麯之消痰化粕,此一(合也)治而有分治之功,世人未盡知也。〕

白話文:

腹瀉,是寒症的表現;吞酸,則是火症的表現。看起來寒症和熱症應該要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但是,並非如此。吞酸雖然是熱症,但其實是因為肝氣鬱結造成的;腹瀉雖然是寒症,但其實是因為肝木剋脾所導致。如果用一方藥來治療肝氣鬱結,又用另一方藥來培補脾土,脾土一定會崩潰,肝木一定會枯萎。不如用一方藥同時治療這兩種情況,效果會更好。藥方如下:

柴胡(一錢)、白芍(五錢)、茯苓(三錢)、陳皮(五分)、車前子(一錢)、神麯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,用水煎服。

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,在於白芍的運用。白芍是治療肝經的藥,最擅長舒緩肝木的鬱結。當肝木的鬱結舒展開來,上面就不會剋制胃,下面也不會剋制脾了。藥方中又有茯苓和車前子來幫助分流體內的水濕之氣,這樣水濕就會從小便排出,哪裡還會有剩餘的水分導致吞酸,或是有剩餘的汁液導致腹瀉呢?況且還有半夏和神麯能幫助消化痰濕和食物殘渣,這一方藥同時具有整體治療和局部治療的效果,但世人還不完全了解它的奧妙。

6. 中氣又中痰

中氣、中痰,雖然中之異,而實皆中於氣之虛也。氣虛自然多痰,痰多必然耗氣,雖分而實合耳。方用:

人參(一兩),半夏(三錢),南星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附子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水煎服。

蓋人參原是氣分之神劑,而亦消痰之妙藥;半夏、南星雖是逐痰之神品,而亦扶氣之正藥;附子、甘草,一仁一勇,相濟而成,〔用之於三味之中,扶正必致祛邪,蕩痰必然益氣,分合而無分合之形,奇絕而有神化之妙,又不可不知也〕。

白話文:

中氣虛弱和痰多,雖然看起來是兩種不同的狀況,但實際上都是因為體內氣的虛弱所導致的。氣虛弱自然容易產生痰,而痰多又會消耗氣,這兩者雖然是分開來看,但實際上是互相影響的。

治療的藥方如下:

人參(一兩),半夏(三錢),南星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附子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因為人參本來就是補氣的良藥,同時也有化痰的功效;半夏和南星雖然是祛痰的要藥,但同時也有扶助正氣的作用;附子和甘草,一個溫陽助氣,一個調和藥性,兩者互相配合。把這兩組藥物用在一起,就能夠在扶助正氣的同時祛除邪氣,在化痰的同時也能夠補益氣。這樣的搭配,看似分開卻又融合在一起,有著奇妙且神奇的功效,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