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五 (3)
卷三十五 (3)
1. 疥瘡門主論
王肯堂曰:疥有五種:一曰大疥,焮赤癢痛,作癢有膿。二曰馬疥,隱起帶根,(搔不知痛。)三曰水疥,(㾦癗含漿,摘破出水。)四曰乾疥,(癢而搔之,皮起干痂。)五曰濕疥,(薄皮小瘡,常常淫汁者是也。)宜分治之。(《準繩》)
陳實功曰:疥瘡皆因脾經濕熱,肺經風毒,客於肌膚,毒之淺者為疥;毒之深者成癬;脾受沴濕之熱,發為膿窠爛瘡、疥癬。皆有小蟲,染人最易。切忌熱湯浸洗,圖片刻之快暢,殊不知熱毒攻裡,蟲愈深入,雖有良方,何能刻日奏效,患者戒之。兼忌一切發物海鮮。(《正宗》)
生疥瘡不可在浴室內去浴,必須以藥湯在自家屋內浴之。至於藥裹紙內,或在火爐,或在被內熏治,切不可為訓,恐引毒入臟腑害人,慎之,慎之。(《石室秘錄》)
蔣示吉曰:疥有乾疥、濕疥、蟲疥、砂疥、紫疥之稱,小如疹子,干而且癢者是。此乃風熱蟲也。宜內服疥靈丹,外搽三黃丹自愈。(《說約》)
《心法》曰:疥有干、濕、蟲、沙、膿五種。如肺經燥熱盛則生乾疥,瘙癢皮枯而起白屑;脾經濕盛則生濕疥,臖腫作痛,破津黃水,甚流黑汁;肝經風盛則生蟲疥,瘙癢徹骨,撓不知痛;心血凝滯則生沙疥,形如細砂,焮赤癢痛,抓之有水;腎經濕熱則生膿窠疥,形如豆粒,便利作癢,膿清淡白。或脾經濕盛亦生膿窠疥,但頂含稠膿,癢痛相兼為異。
而體虛之人亦生,以便秘為實,便利為虛;亦有虛而便燥者,如氣秘則便燥,血分枯燥則便澀。又在瘡之形色,脈之有無力辨之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疥瘡有五種:第一種叫大疥,皮膚會紅腫、發癢疼痛,抓癢後會流膿。第二種叫馬疥,皮膚會隆起,像有根一樣(抓的時候不會覺得痛)。第三種叫水疥,皮膚會起水泡,裡面有漿液,弄破後會流出水。第四種叫乾疥,會發癢,抓癢後皮膚會起乾燥的痂皮。第五種叫濕疥,皮膚會出現薄薄的小瘡,常常會流出汁液。應該根據不同的種類來治療。(出自《準繩》)
陳實功說:疥瘡都是因為脾經濕熱、肺經風毒,侵襲到皮膚而造成的。毒素淺在皮膚表面的就形成疥瘡;毒素深入皮膚的就會形成癬。脾臟受到濕熱影響,就會產生膿瘡、爛瘡、疥癬。這些病都有小蟲,很容易傳染給別人。千萬不要用熱水浸泡洗澡,以為這樣可以快速止癢,殊不知熱毒會深入體內,蟲子會越跑越深,就算有好的藥方,也無法馬上見效,患者要戒掉這個習慣。同時也要忌吃所有會引發疾病的食物和海鮮。(出自《正宗》)
得了疥瘡不要在澡堂洗澡,必須在家裡用藥湯洗。至於用藥包起來,在火爐旁或被子裡熏蒸治療,千萬不能採用,恐怕會引毒進入內臟,危害身體,要謹慎,要謹慎。(出自《石室秘錄》)
蔣示吉說:疥瘡有乾疥、濕疥、蟲疥、砂疥、紫疥這些名稱,小小的像疹子一樣,乾燥而且會癢,這是因為風熱和蟲引起的。應該內服疥靈丹,外擦三黃丹,自然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說約》)
《心法》說:疥瘡有乾、濕、蟲、沙、膿五種。如果肺經燥熱過盛就會生乾疥,發癢、皮膚乾燥,會脫皮屑;如果脾經濕氣過盛就會生濕疥,皮膚會腫痛,弄破後會流出黃水,嚴重的話還會流出黑水;如果肝經風氣過盛就會生蟲疥,癢到骨頭裡,抓癢也不知道痛;如果心血凝滯就會生沙疥,皮膚會出現像細沙一樣的紅腫癢痛,抓了會流出水;如果腎經濕熱就會生膿窠疥,皮膚會出現像豆子一樣的膿包,小便的時候會發癢,流出的膿液清淡發白。或者脾經濕氣過盛也會生膿窠疥,但是膿包頂端會含有濃稠的膿液,又癢又痛,這兩者不同。
而身體虛弱的人也會生疥瘡,以大便秘結為實證,大便順暢為虛證;也有虛弱而大便乾燥的情況,像是氣虛導致的大便乾燥,血分枯燥導致的大便乾澀。另外,還要根據瘡的顏色、形狀和脈象的有力或無力來辨別。
2. 疥瘡門主方
消毒散,遍身癢疥。
金銀花,連翹,白蒺藜,荊芥,白芷,牛蒡子,防風,白鮮皮,赤芍藥,甘草
水煎服。日久不愈加何首烏,乾燥加當歸,有熱加黃芩,下部多加黃柏,小便澀加木通。
疥靈丹
枳殼(麩炒),山梔,連翹,荊芥,當歸,羌活(各七錢),白鮮皮(炒),白芷,苦參(糯米泔浸一日,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,立可除根。
疥癬膿窠一服除根。
何首烏,石菖蒲,荊芥,防風,漏蘆(各等分)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酒調下。
療毒湯,治一切久遠痛癢諸瘡。
何首烏,荊芥,獨活,防風,威靈仙,胡麻,石菖蒲,苦參,白湯煎服。
硫黃丸
硫黃(精明者,一兩)
研細末,糕搗丸如桐子大,合三兩重。看瘡上身多,食後服;下身多,食前服,俱用荊芥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搽疥方
大楓子(三十枚,去殼同水銀研不見星),杏仁(十粒,去皮),水銀(一錢)
生豬板油一兩同搗爛,麻布包擦,神效。
又方(陳在賓)
藜蘆,明雄,蒼朮(各三錢)
犍豬油二兩和藥包草紙內捲成條,火燒滴油搓之。但此法制時,忌與人見,人若見則油燒不下。
青桃丸
油核桃,豬板油(各三錢),白薇(二錢),輕粉,防風,蘇葉(各一錢)
搗丸如彈子大,擦之。
減味合掌丸
大楓肉(二十一個),水銀(制,三錢),潮腦(一錢)
桕油四兩。研細丸,彈子大,以火微烘,搓之。
換肌丸
白砒,水銀(各三分),油核桃(五錢),大楓肉(一錢)
同研,不見星為度。絹包,每臨臥時擦心口片時,兼戒口味。
蛇蛻丹
水銀,檳榔(各一錢五分),潮腦,枯礬,蛇蛻(煅),雄黃,油核桃,花椒(焙,各五分),杏仁,大楓肉(各二十一枚)
共研細,陳蠟燭油為丸,每早五更時手搓鼻嗅。
三黃丹(吳貢九)
硫黃,雄黃,黃丹,潮腦,川椒(焙),枯礬(各等分)
用麻油四兩,雞蛋一個,將蛋煎枯如絮,去蛋不用,將藥末裝粗布袋內,慢慢擺入油內,取起冷定搓之。或同豬板油搗勻搓之亦可。
又方
芝麻(炒),硫黃,輕粉,火硝,枯礬(各等分),搗丸搓之。
又方,柏油和豬膽汁熬一滾,候冷定搓上,三日全愈。
又方,大楓子肉十三粒搗爛,入輕粉一錢和丸,擦腳底數次即愈。
又方
蛇床子(五分,先研細末),白砒(九分,二次研細),油核桃(三十個,四次研細),水銀(一兩,五次研細)
作五次逐味加入研細。臨晚浴淨,先飲無灰酒,待其作癢,然後抓破,分五日擦之。
三聖丸
水銀,潮腦(各二錢),川楓子肉(五十粒)
共研極細,加柏油二錢研勻為丸,周身滾之,立愈。若兼膿窠,加硫黃一錢。
白話文:
疥瘡門主方
消毒散:治療全身皮膚瘙癢及疥瘡。藥物包括金銀花、連翹、白蒺藜、荊芥、白芷、牛蒡子、防風、白鮮皮、赤芍藥、甘草,水煎服。久治不癒者,可加入何首烏;乾燥者加當歸;有熱者加黃芩;下體症狀嚴重者加黃柏;小便澀痛者加木通。
疥靈丹:藥物包括枳殼(麩炒)、山梔、連翹、荊芥、當歸、羌活(各七錢)、白鮮皮(炒)、白芷、苦參(糯米泔浸一日,各一兩)。將藥磨成細末,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,可迅速根治疥癬膿皰。
一種治療疥癬膿皰的方劑:何首烏、石菖蒲、荊芥、防風、漏蘆(各等分)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送服。
療毒湯: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疼痛瘙癢性瘡瘍。藥物包括何首烏、荊芥、獨活、防風、威靈仙、胡麻、石菖蒲、苦參,用白開水煎服。
硫黃丸:藥物為精製硫磺一兩,研磨成細末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總重三兩。若瘡瘍長在上半身,飯後服用;在下半身,飯前服用。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荊芥湯送服。
搽疥方:大楓子(三十枚,去殼與水銀研磨至不見星點)、杏仁(十粒,去皮)、水銀(一錢),與生豬板油一兩一同搗爛,用麻布包裹擦拭患處,效果顯著。
另一個搽疥方(陳在賓方):藜蘆、明雄、蒼朮(各三錢),與犍豬油二兩混合,用草紙包好捲成條狀,用火燒熱,滴油搓擦患處。但此法需避人,否則油燒不下來。
青桃丸:油核桃、豬板油(各三錢)、白薇(二錢)、輕粉、防風、蘇葉(各一錢),搗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擦拭患處。
減味合掌丸:大楓子肉(二十一個)、水銀(制,三錢)、冰片(一錢),桕油四兩。研磨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用火微烘,搓擦患處。
換肌丸:白砒、水銀(各三分)、油核桃(五錢)、大楓子肉(一錢),研磨至不見星點。用絹布包裹,臨睡前擦拭心口片刻,並忌口。
蛇蛻丹:水銀、檳榔(各一錢五分)、冰片、枯礬、蛇蛻(煅)、雄黃、油核桃、花椒(焙,各五分)、杏仁、大楓子肉(各二十一枚),研磨成細末,用陳蠟燭油製成丸藥,每天清晨五更時分用手搓擦鼻孔嗅聞。
三黃丹(吳貢九方):硫黃、雄黃、黃丹、冰片、川椒(焙)、枯礬(各等分),用麻油四兩,雞蛋一個(煎枯如絮後棄之不用)。將藥粉裝入粗布袋中,慢慢放入油中,取出冷卻後搓擦患處。也可與豬板油搗勻後搓擦。
另一個三黃丹方:芝麻(炒)、硫黃、輕粉、火硝、枯礬(各等分),搗碎製成丸藥,搓擦患處。
又一個三黃丹方:柏油與豬膽汁熬煮沸騰,冷卻後搓擦患處,三日即可痊癒。
又一個三黃丹方:大楓子肉十三粒搗爛,加入輕粉一錢,製成丸藥,擦拭腳底數次即可痊癒。
又一個三黃丹方:蛇床子(五分,先研細末)、白砒(九分,二次研細)、油核桃(三十個,四次研細)、水銀(一兩,五次研細),分五次逐味加入研磨。晚上沐浴清潔後,先飲用無灰酒,待皮膚發癢後抓破,然後分五天擦拭。
三聖丸:水銀、冰片(各二錢)、川楓子肉(五十粒),研磨至極細,加入柏油二錢,研勻製成丸藥,全身滾擦,即可痊癒。若伴有膿皰,可加入硫黃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