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三 (14)
卷三十三 (14)
1. 痘疳門主論
痘疳,乃痘後餘毒未盡,正氣已虧,邪走空竅,是以口、鼻、眼、耳、前陰、後陰皆可成疳。治當敗毒調元。
白話文:
痘疳這種病,是因為出痘之後,殘留的毒素還沒有完全清除,加上身體的元氣已經虛弱,邪氣就會跑到空竅的地方,所以嘴巴、鼻子、眼睛、耳朵、生殖器、肛門都有可能長疳。治療應該以清除餘毒、調養元氣為主。
2. 痘疳門主方
驗方
牛糞尖(燒灰存性),雄黃(各等分)
每錢加冰片二分,乳細搓患處,立愈。
白話文:
將牛糞尖燒成灰,雄黃各取等量,混合均勻。每一錢的藥粉加入冰片二分,仔細研磨搓揉在患處,馬上就會痊癒。
3. 痘風瘡門主論
陳實功曰:痘風瘡,是痧痘後毒發未盡,留熱肌膚,後被外風侵入,其患先從細瘡作癢,次漸沿開,成片脂水,生痂搔之無度,宜用麥餞散擦之。(《正宗。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痘風瘡這種病,是因為出痧痘後,體內殘餘的毒素沒有完全清除,熱氣還留在皮膚裡,之後又被外來的風邪侵入所導致。這種病剛開始會出現細小的瘡,感覺搔癢,接著逐漸擴散開來,變成一片片有油脂液體的疹子,然後結痂。如果不斷地搔抓,情況會更嚴重。這種情況適合用麥餞散來擦拭治療。
4. 痘風瘡門主方
麥餞散,小兒痘風作癢,疊疊成片,甚則頑麻不知痛癢。
小麥一升炒枯黃色,乘熱入缽內,和硫黃四兩,白砒一兩,研細待冷取起,加煙膠半斤,川椒三兩,生明礬、枯礬各二兩,共研細末。臨用蔥湯洗淨,以麻油調搓,油紙蓋扎三日一換,三次即愈。並治白禿神效。
白話文:
麥餞散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小兒痘風,也就是皮膚癢,起疹子成片,嚴重的話皮膚會變得麻木,不知道痛癢。
做法是:將一升小麥炒到枯黃色,趁熱倒入缽中,加入硫磺四兩、白砒一兩,一起研磨成細末,等冷卻後取出。然後加入半斤煙膠、三兩川椒、以及生明礬、枯礬各二兩,一起研磨成細末。
使用方法是:先用蔥湯將患處洗淨,然後將藥粉用麻油調和成糊狀,塗抹在患處,用油紙覆蓋包紮,三天換一次藥,換三次應該就能痊癒。這個藥方同時也對治療白禿非常有效。
5. 痘癢門主論
申鬥垣曰:痘出五七日後癢極,動手抓破,急用仙鶴翎在痘上掃一二次即止癢,就不抓。此神驗秘方也。(啟玄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痘疹在長出來五到七天後,會非常癢,忍不住動手抓破,這時候趕快用仙鶴的羽毛在痘子上輕輕掃一兩次,就可以止癢,就不會再抓了。這是一個非常靈驗的祕方。(出自《啟玄》)
6. 痘後瘢跡不退門主論
申鬥垣曰:痘已愈,毒未全解,痂雖落盡,止有瘢痕尚在,或黑或凸或凹,或成瘡者,用真白蜜一兩塗之,其瘢自消。(《啟玄》)
胡公弼曰:羊骨髓入輕粉研勻塗之,滅瘢。(《青囊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痘疹已經痊癒,但毒素還沒完全清除,雖然結痂都脫落了,只剩下疤痕還在,有的疤痕顏色發黑,有的凸起,有的凹陷,有的甚至變成瘡。用純淨的白蜂蜜一兩塗在疤痕上,疤痕自然會消失。(出自《啟玄》)
胡公弼說:將羊骨髓和輕粉混合研磨均勻後塗在疤痕上,可以消除疤痕。(出自《青囊》)
7. 痘後瘡水不幹門主論
申鬥垣曰:痘後瘡水不幹,在肢體名曰痘疳。用出過蛾的蠶繭不拘多少,每個入生明礬令滿,炭火煅研為末,摻之即干。(《啟玄》)
又曰:搔壞痘破爛者,用多年屋上腐草不拘多少,研極細,鋪在席子上,令兒臥其上,自不黏痛,或摻之亦妙。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痘疹之後瘡口流水不止,如果長在四肢,就叫做「痘疳」。可以用曾經羽化的蠶繭,不論多少,每個蠶繭塞入生明礬使之填滿,用炭火燒煅後研磨成粉末,灑在傷口上就會乾燥。(出自《啟玄》)
又說:如果因為搔抓導致痘疹破裂潰爛,可以用多年屋頂上的腐草,不論多少,磨成極細的粉末,鋪在席子上,讓孩子躺在上面,傷口就不會黏住疼痛,或是直接把粉末灑在傷口上也很好。
8. 出痘後細瘡如疥難愈論
申鬥垣曰:夫痘回痂落,宜該清潔。或誤食發物,或勤抱風前,致令復生細瘡,似疥非疥,最難得愈。內宜用川蜂蜜一二兩同水煎滾,時時呷之,外用懷孕母豬的糞曬乾燒灰,不拘多少,加輕粉、滑石各五分,研細酒調勻,鵝翎掃搓即愈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痘疹結痂脫落後,應該保持皮膚清潔。如果誤食會引發疾病的食物,或是經常抱著小孩在風口處,就可能導致再次長出細小的瘡,看起來像疥瘡又不像,這種情況最難治好。內服方面,可以用一到二兩的川蜂蜜加水煮滾,隨時喝一些。外用方面,取懷孕母豬的糞便曬乾燒成灰,用量不限,加入輕粉、滑石各五分,一起研磨成細粉,再用酒調勻,用鵝毛掃輕輕塗抹患處,搓揉幾下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啟玄》)
9. 精炮製用藥法
聶九吾曰:凡用寒涼藥品,除陽證傷寒,熱積痢證,及諸實熱等證外,其餘若用之降炎上之火,用之清血分之火,俱有寒因熱用之義,須依酒炒酒製之法,最為緊要。同一寒藥也,依法用之則取效,不依法用之則為害。
若痘瘡中前後所用解毒諸寒藥,皆因毒火燥血而用,入血分以涼血活血者,是以芩、連、梔、柏、花粉、大黃等味,必用酒拌濕炒燥;牛蒡子必炒香研碎,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紅花、紫草、牡丹皮、地骨皮之類,必以酒臨時洗用,此要法也。而時醫苟簡粗率,每每不依法炒制而生用寒涼,不惟無益,而反以致害者多矣。
此其失非小,而人不知也。不惟病家莫知之,而醫家亦竟不悟也。倘悟其失,豈可省此微勞,而貽此大害哉!予故表而出之,以訓將來也。制之大概,有熱者,甘草、黃耆、白芍俱生用;虛寒者,甘草炙熟,黃耆蜜炙,白芍酒炒。
白話文:
聶九吾說:凡是使用寒涼藥品,除了陽證傷寒、熱積痢疾,以及各種實熱等病症以外,其他情況如果用來降虛火、清血分之熱,都帶有「寒性藥物因應熱證而用」的道理,必須依照酒炒或酒製的方法,這是最重要的。同樣是寒性的藥物,按照方法使用就能見效,不按照方法使用就會有害。
像是痘瘡在發病前後所使用的解毒寒涼藥,都是因為毒火旺盛、燥熱血分而使用,入血分以達到涼血活血的效果,因此像是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、天花粉、大黃等藥材,一定要用酒拌濕後再炒乾;牛蒡子一定要炒香後再研磨成粉;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紅花、紫草、牡丹皮、地骨皮這類藥材,一定要用酒臨時洗過再用,這是重要的法則。但是現在的醫生草率簡單,常常不按照方法炒製就直接生用寒涼藥,不僅沒有幫助,反而導致危害的案例很多。
這種錯誤非常嚴重,但是人們卻不知道。不僅是病家不了解,就連醫生也沒有覺悟。如果能明白這個錯誤,怎麼可以為了省這點小小的功夫,而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呢?所以我特別指出來,用來教導後人。藥物炮製的大概原則,屬於熱證的,甘草、黃耆、白芍都直接生用;屬於虛寒證的,甘草要炙熟,黃耆要用蜂蜜炙過,白芍要用酒炒過。
10. 痧疹門
11. 四方疹名各別
(四方之方語不同,其實皆疹也,調治之法俱同,避忌之說無異。)
京師內外名曰溫疹。河南名曰粰瘡。山西、陝西名曰糠瘡。山東名曰疹子。江南、浙江名痧疹。湖、廣、江西名曰麻疹,又名艄子。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貴州、四川俱名曰疹子。
白話文:
(各地說法不同,其實都是指疹子,治療方法都相同,需要避免的事情也沒有差別。)
京城內外稱之為溫疹。河南稱之為粰瘡。山西、陝西稱之為糠瘡。山東稱之為疹子。江南、浙江稱之為痧疹。湖北、廣東、江西稱之為麻疹,又稱作艄子。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貴州、四川都稱之為疹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