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二 (32)
卷三十二 (32)
1. 賊痘門主論
喜泰順曰:痘名賊者,多發於行漿之際,或四五日之期,或六七朝之期,氣血未曾交會,根窠未分陰陽,諸痘未曾灌汁,或於頭面之上,或於腰背之間,三五六粒,一二三粒,獨貫充足,黃而出色,此賊痘也。賊痘一生,則諸痘不能貫汁,急以銀針挑破,毒雖出而毒猶在內,透肌發散,尤加解毒為良。
白話文:
喜泰順說:痘瘡之所以被稱為「賊痘」,是因為它大多在痘疹快要出漿的時候發生,可能在四五天,或六七天左右,那時身體的氣血還沒有完全交融,痘疹的根基也還沒分清陰陽,其他痘疹都還沒開始灌漿。這時,在頭臉上、或腰背部,可能會冒出三五六顆、或一二三顆,單獨地長得飽滿,呈現黃色,這就是賊痘。賊痘一旦長出來,其他的痘疹就無法順利灌漿。要趕快用銀針把它挑破,雖然毒液會流出,但毒素仍然在體內,必須讓它透過皮膚散發出來,尤其要加強解毒,這樣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2. 悶痘門主論
喜泰順曰:秘悶之痘,多發於腎。發熱之時,即行腰痛腹疼,或兩腿痠麻,不能豎立,眼開譫語,口臭沖人。飲沸湯而不知熱,飲冰水而不知寒,神氣昏憒,點如蚊跡,紅而帶紫,並無暈腳,隱隱皮膚。至二三日來,遍身發斑,或紅或紫,重則青藍大斑。經曰:胃爛發斑,臟腑虧損,何由而出,縱然出來,形如蠶種,如麩如痱,如針如芥,無論皮肉一樣通紅,此名悶痘,斷不可醫。
白話文:
喜泰順說:這種隱藏在皮膚下的悶痘,大多是因為腎臟功能失調引起的。當發熱的時候,通常會伴隨腰痛、腹痛,或者兩腿痠軟麻木,無法站立,眼睛睜開但說著胡話,口氣很臭。喝滾燙的開水卻感覺不到熱,喝冰水也感覺不到冷,精神昏沉迷糊。痘痘的樣子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呈現紅色且帶點紫色,沒有明顯的周圍紅暈,隱隱約約地在皮膚下。到了兩三天後,會遍佈全身出現斑點,顏色有紅有紫,嚴重的會呈現青藍色的大塊斑。古書說:胃部腐敗會出現斑疹,這是因為五臟六腑虧損所導致的,即使痘痘冒出來,形狀也會像蠶卵、麩皮、痱子,或像針頭、芥子一樣,無論皮膚還是肌肉都一樣通紅。這種痘痘稱為悶痘,這種情況通常無法醫治。
3. 痘瘡夾癍門主論
喜泰順曰:夫癍者,乃血之餘也。有點而無頭,粒與蚊跡相似,又同硃砂跡點一般,雜夾其中,形如錦紋,多發於血熱之證。書云:紅癍易退,紫癍難消。青藍之癍成大點大塊狀,如蛇傷流入陰中,不可治矣。如見細點紅癍,即以黃連、紫草、犀角、石膏等劑,頻頻進之,方可挽回於十一。不然先紅後紫,痘必乾枯倒陷,變證頻加,無藥可治。
白話文:
喜泰順說:所謂的「癍」,其實是血的殘餘。它看起來有點狀,沒有膿頭,顆粒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又像硃砂點一樣散佈,混雜在其他疹子中,形狀像錦緞的花紋。這種情況多半是因血熱引起的。書上說:紅色的癍容易消退,紫色的癍則很難消除。青藍色的癍如果形成大塊狀,像蛇毒蔓延侵入身體深處,就無法醫治了。如果看到細小的紅色癍點,就要立刻頻繁地服用黃連、紫草、犀角、石膏等藥劑,這樣或許還能有十分之一的機會挽救。不然的話,如果先出現紅色癍點,接著變成紫色,痘瘡就會乾枯塌陷,各種併發症也會接連出現,到了那時就無藥可救了。
4. 痘瘡發泡門主論
喜泰順曰:夫泡者,乃氣之餘也。書曰:氣過則泡,血過則癍。多見於發起之期,又見於皮薄之證。而上痘不起發而遍身間必有水泡,大而且亮,如湯潑火燒之狀,或紫或黑,刺破出水,有出紫血者,見此俱不能生。大抵皆屬肝木,肝火重則激成水泡,藥宜瀉肝行氣之劑,泡消痘起,人事安寧,飲食漸進,方得全生。若見氣急腹脹,黃泉在邇,失聲悽悽,陽數無幾。
白話文:
喜泰順說:所謂的「泡」,就是身體氣的殘餘表現。古書上說:「氣過多就會形成泡,血過多就會形成斑。」這種泡泡大多出現在痘瘡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也常見於皮膚比較薄弱的人身上。如果痘瘡沒有順利長出來,反而全身出現水泡,而且水泡又大又亮,看起來像被熱湯潑到或火燒到一樣,顏色可能是紫色或黑色,刺破後會流出水,有的甚至會流出紫黑色的血,出現這種情況的通常都無法存活。這些狀況大多與肝有關,肝火太旺盛就會激發形成水泡,治療應該用瀉肝火、疏理氣的藥。水泡消退後,痘瘡就能順利長出,人也會平安無事,食慾會慢慢恢復,這樣才能完全康復。如果出現呼吸急促、肚子脹氣,那代表離死亡不遠了;如果發出微弱的哭聲,那就表示陽氣快要耗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