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7)

1. 癍疹門主論

又曰:身熱無汗,煩渴躁悶,或痛或癢,如雲若錦,腹痛胸滿,二便秘結,六脈浮洪有力或浮數有力者,系手陽明大腸、足陽明胃二經風熱為病,所謂陽斑也。若內熱自汗,渴不欲飲,心煩身躁,胃弱脾泄,喜濕惡熱,色白而不紅,但癢而不痛,六脈遲緩微弱,或虛數無力者,手太陰肺、足太陰脾、手少陰心、足少陰腎經之陰火內亢為病,所謂陰斑也。

疹形雖與斑異,而致病之因,受病之臟腑,及所現之脈與形證無不同,蓋斑有陰陽,則疹亦有陰陽,自在醫者審其證之陰陽虛實,脈之無力有力可也。

又曰:兩陽合明,其火自盛,兼有食積,致生積熱,故斑疹之因,必歸過於胃與大腸也,火盛則血熱而金爍,蓋心為火臟主血脈,肺為金臟主皮毛,火聚胸中,肺受熏蒸,心火愈熾,或熱極反兼風化,或客風鼓動內火,其病發於心肺二經,所謂陽斑陽疹,必先清散風熱於表,疏導積熱於內,表裡和解,以救炎炎之熱。

如二便秘結,急宜利之,若脾腎之陰虛火盛,不能歸經固藏,發越於上而心肺受其熏灼而病,亦有因風致火,或因熱極生風而發,所謂陰斑陰疹。初則亦宜清解,使其透發,寬其胸膈,解其煩躁;次則察脈之大小虛實,脾胃之實與不實,大便之結與不結,或清補,或溫補。

又曰:雖陰陽俱有斑疹,而陽證發斑者多,且多發於熱病之末;陰證則發疹者,多發於病之始。蓋斑由積熱,發之稍緩,疹兼風火,發之猶速。發之速者禍輕,發之緩者其禍反深,則又天下事理必然之勢也。

至於時氣發疹,由風熱之邪乘於肺經,必兼鼻塞氣粗痰嗽,餘熱不清遺於陽明大腸,並其糟粕蘊積而為濕熱,更成積滯自利,其至熱鬱化火,火性急迫,隨氣滯下而後重不舒者,宜用辛涼升散之劑清其邪熱,使郁陷之氣透達外解,不惟斑疹自消而濕熱亦散矣。若痰嗽不清,加以清火清痰之藥,積滯有餘,濕熱下迫,加以分清利濁,健運化導之劑,如木香、黃連,山楂、神麯、車前、澤瀉之類;更用枳殼寬胸開鬱,升提郁陷之邪。

風濕鬱於腸胃,風熱逆於肌表,傷於血分,則憎寒壯熱,胸中嘈雜,肚腹疼痛;發為赤疹,傷於氣分,發為白疹。俱令瘙癢無度,一日三現三隱,俗名風綹疹即此是也。第一宜忌香油、煅鮮、麵食,並戒酸鹹。倘不知禁戒,輕則成瘡,甚則不時舉發,致成終身之累。治當疏風散熱托疹為主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身體發熱沒有汗,感到煩躁口渴,胸悶不舒服,有時疼痛有時搔癢,皮膚上的疹子像雲彩或錦緞一樣,腹痛胸悶,大小便不順暢,脈象呈現浮大有力或浮數有力的,這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風熱所引起的疾病,也就是所謂的「陽斑」。

如果身體內部發熱卻自己出汗,口渴卻不想喝水,心煩躁動不安,腸胃虛弱腹瀉,喜歡潮濕的環境、討厭熱,膚色白而不紅,只有癢的感覺而不會痛,脈象呈現遲緩微弱,或是虛數無力的,這是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少陰腎經的陰火旺盛所引起的疾病,也就是所謂的「陰斑」。

疹子的形狀雖然和斑點不同,但導致疾病的原因、受影響的臟腑,以及出現的脈象和症狀都相同。斑點有陰陽之分,疹子也有陰陽之別,醫生應該仔細判斷病情的陰陽虛實,脈象是否有力。

又說:兩個陽經(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)的陽氣合在一起,火氣自然會變得旺盛,加上有食物積滯,導致產生積熱,所以斑疹的發生,必然和胃與大腸有很大的關係。火氣旺盛會導致血熱,進而損傷肺(因為肺屬金,受熱會被熔化),心屬火,掌管血液運行;肺屬金,掌管皮膚毛髮。火聚集在胸中,肺受到熏烤,心火也更加旺盛,有時候熱到極致反而會夾雜風邪,或是外來的風邪煽動內部的火氣。這種疾病通常從心肺兩經開始發作,也就是所謂的「陽斑陽疹」,必須先清散體表的風熱,疏通體內的積熱,使體表和體內的病邪都得到解除,才能解決身體的燥熱問題。

如果大小便不通暢,就要趕快疏通。如果因為脾腎的陰虛導致火氣旺盛,不能使陰氣歸經固守,反而向上發散,導致心肺受到熏烤而生病,也有可能是因為風邪導致火氣產生,或是因為熱到極點而生風所引起的,這就是所謂的「陰斑陰疹」。初期也要先清熱解毒,使邪氣透發出去,使胸膈舒暢,解除煩躁不安的感覺。然後觀察脈象的大小虛實,脾胃的強弱,大便的通暢與否,再決定要用清補還是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

又說:雖然斑疹有陰陽之分,但是陽證發斑的情況比較常見,而且多半發生在熱病快要結束的時候;陰證發疹的情況則比較多發生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。斑點是因為積熱引起的,所以發作比較緩慢;疹子則是同時夾雜風和火,所以發作比較快速。發作快的病情比較輕微,發作慢的病情反而比較嚴重,這也是天下事物發展必然的道理。

至於季節性發疹,是由於風熱的邪氣侵犯肺經所引起的,通常會伴隨鼻塞、呼吸急促、咳嗽有痰等症狀。如果殘留的熱邪沒有清除乾淨,就會跑到陽明大腸經,連同腸胃裡面的食物殘渣累積,形成濕熱,進而變成積滯導致腹瀉。如果熱邪鬱積到一定程度而化為火,火的性質會使病情更加急迫,隨著氣機向下運行,而出現裡急後重,想大便卻大不出來的感覺,這時應該使用辛涼、發散的藥物來清除邪熱,使鬱積在體內的氣機可以往外透發,這樣一來,不僅斑疹可以消除,濕熱也能夠散去。如果咳嗽痰多的情況沒有改善,還加上清熱化痰的藥物,如果還有積滯沒有清除,濕熱向下迫衝,就應該加上分清利濁,健脾運化的藥物,如木香、黃連、山楂、神麯、車前子、澤瀉等;還要使用枳殼來寬胸理氣、疏解鬱悶,使鬱積在體內的邪氣能夠往上升散出去。

風濕鬱積在腸胃,風熱侵犯到肌膚表層,傷到血分,就會出現怕冷發熱、胸中嘈雜、肚子疼痛;如果發出來的是紅色的疹子,就表示傷到了血分;如果發出來的是白色的疹子,就表示傷到了氣分。這些疹子都會非常搔癢,一天之中可能出現三次,也可能消失三次,俗稱「風綹疹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首先要避免食用香油、剛烤好的食物、麵食,並戒吃酸、鹹的食物。如果不知道要禁忌這些食物,病情輕微的可能會變成瘡,嚴重的則會不時發作,導致終身的困擾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疏散風邪、清除熱邪、托疹外出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