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七 (2)
卷二十七 (2)
1. 驢眼瘡門主論
澄曰:脾經濕毒,流滯足脛骨,爛如臁瘡,四邊紫黑,時流毒水,或淌臭膿,名曰驢眼瘡,俗名夾棍瘡,因其疼痛難堪,故名之也。亦有碰傷而成,亦有毒蚊蛇蚤咬傷而起,最難收功。
白話文:
澄(這裡指某位醫者)說:這是因為脾經的濕氣毒素,流動停滯在小腿脛骨處,潰爛就像臁瘡一樣,瘡的周圍呈現紫黑色,時常流出有毒的水液,有時候會流出惡臭的膿液,這種病就叫做驢眼瘡,民間俗稱夾棍瘡,因為它疼痛難以忍受,所以才這樣稱呼它。也有因為碰撞受傷而形成的,也有因為被有毒的蚊子、蛇、跳蚤咬傷而引起的,這種瘡最難痊癒。
2. 驢眼瘡門主方
驢眼瘡(《集驗》),田螺搗爛,敷數次即愈。
白話文:
驢眼瘡(出自《集驗方》),將田螺搗爛,敷在患處數次就能痊癒。
3. 足發背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足跗發(跗一作趺,足面也。)起足胕及足下,二十日不穴死,十日可刺,發赤白膿血不多,其瘡上癢及赤黑者,死。
王肯堂曰:足趺結毒腫痛,名足發背,屬足厥陰肝陽明胃經之會,多因濕熱乘虛而下注。膿稠可治,膿清紫陷者死。(《準繩》)
《靈樞》云:發於足上下,名曰四淫。其狀大癰,不急治之,百日死。
王肯堂曰:病蝦證患腳背手背,腫大有赤痕,如蝦之狀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腳背或腳趾腫痛不可忍,以腳高懸起,其疼方止些。若以腳垂下,其疼不可當者,名倒拔腫瘍。
申鬥垣曰:腳發背一名蛇沿毒,因草木蛇遊,人行草上,惹受蛇毒。初起堅硬紅腫,光澤疼痛,作膿者可治;其狀如湯潑,發大水泡,不久則變紫色而穿破者,或經年不愈,至骨成潭者,俱難治矣。(《啟玄》)
又曰:腳發背,亦有腎經濕毒流滯而成。
汪省之曰:足發背發於足背衝陽、陷谷二穴,乃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。初發令人寒熱作嘔,痛癢麻木。(《理例》)
《心法》曰:足發背一名足跗發。足背雖屬三陽,而偏主膽胃二經居多,證由七情內郁,或兼六經外傷而成。經云:三背不宜生瘡,惟足背多筋少骨,肉少皮薄,又在至陰之下,發瘡疽者升發遲慢,所以謂為險候也。宜別五善七惡而分順逆。發背者,大瘡之通名也,或癰或疽,均當細辨,順逆既分,則生死可判矣。
又曰:初宜隔蒜艾灸,令瘡速潰。
澄曰:腳發背生於腳背筋骨之間,乃足三陰三陽之所司也。比之手發背為尤重。皆緣濕熱相搏,血滯於至陰之交,或赤足行走,沾染毒涎,抑或撞破,誤觸汙穢而成,總之外染者輕,內邪流滯者重。
白話文:
腳背發病的主要論述
《鬼遺方》說:腳背發病(腳背也稱為腳面)從腳踝和腳底開始,如果二十天不潰破就會死亡,十天內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發病處紅腫且有少量膿血,瘡面發癢或呈紅黑色,就會死亡。
王肯堂說:腳背出現毒腫疼痛,稱為腳發背,屬於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處,多是因為濕熱侵入虛弱的身體而向下蔓延。如果膿液濃稠可以治療,如果膿液清稀且呈現紫黑色凹陷,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準繩》)
《靈樞》說:病發於腳的上下部位,稱為「四淫」。其症狀像巨大的癰,如果不趕緊治療,一百天就會死亡。
王肯堂說:病患像蝦子一樣彎曲,腳背和手背腫大且有紅色痕跡,形狀像蝦子。(出自《準繩》)
又說:腳背或腳趾腫痛難忍,將腳抬高懸空,疼痛會稍微減輕。如果將腳放下垂著,疼痛難以忍受,就稱為倒拔腫瘍。
申鬥垣說:腳發背又稱為蛇沿毒,因為草木或蛇經過,人行走在草上,感染了蛇毒。初期堅硬紅腫,表面光滑疼痛,化膿者可以治療;如果像被熱水潑到一樣,長出大水泡,不久就變成紫色並破裂,或是經年不癒,甚至蔓延至骨頭形成空洞,都難以治癒。(出自《啟玄》)
又說:腳發背,也有可能是腎經濕毒停滯所造成的。
汪省之說:腳發背發於腳背的衝陽穴和陷谷穴,是足陽明胃經氣血充沛的地方。初期會讓人感到寒冷發熱想嘔吐,並有疼痛、發癢、麻木的感覺。(出自《理例》)
《心法》說:腳發背又稱為腳跗發。腳背雖然屬於三陽經,但多半主要與膽經和胃經有關,發病是由於情緒抑鬱,或是兼有外傷所致。經書說:三個背部(指背部、胸背、腳背)不宜長瘡,唯獨腳背多筋少骨,肉少皮薄,又在足陰經之下,長瘡時升發遲緩,所以說是危險的症候。應該區分五種良好症狀和七種不良症狀,來判斷順逆。發背是大瘡的總稱,不管是癰還是疽,都應仔細辨別,順逆如果分清,就能判斷生死。
又說:初期宜用隔蒜艾灸,讓瘡儘快潰破。
澄說:腳發背生在腳背的筋骨之間,是足三陰和足三陽經絡所主管的地方。比起手發背更加嚴重。都是因為濕熱互相搏擊,血滯留在陰經交會處,或是赤腳行走,沾染毒液,或是撞破皮肉,誤觸汙穢所造成,總而言之,外來感染的比較輕微,內在邪氣流滯的比較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