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七 (1)

1. 卷二十七

2. 足踝部

自足踝起至足趺底指止,一切癰疽、疔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從腳踝開始,一直到腳背底部和腳趾,所有發生的癰疽、疔瘡等毒性腫塊,都會集中在這部位顯現,方便我們檢查診斷並加以治療。

3. 風疽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風疽生足脛骨及曲凹之處,瘙癢皮損,津流黃汁,極其黏濃,此由風邪留於血脈相搏而成。因其根深,故有疽名。甚則身體煩熱昏冒,而肌肉透紅,更增腫痛,宜服防風湯,外塗青竹大豆油即效。

白話文:

《醫學心法》說:風疽這種病,會長在腳踝、小腿骨和關節彎曲的地方,患處會感到搔癢,皮膚會破損,流出黃色的液體,非常黏稠。這是因為風邪停留在血脈中互相搏擊而形成的。因為它的病根很深,所以被稱為「疽」。嚴重的話,會感到身體煩躁發熱、意識模糊,而且肌肉會呈現紅色,更加腫痛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防風湯,外用青竹大豆油就會有效。

4. 風疽門主方

青竹大豆油(《金鑑》),青竹筒截三尺長,徑一寸半,內裝黑豆一升,以穀糠馬糞二物燒火,當竹筒中炙之,以瓷器兩頭接取,倘出油汁,以漬入泔水和鹽,熱洗患處,拭乾即塗豆油,不過三度極效。

白話文:

青竹大豆油的做法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:取一根長三尺、直徑一寸半的青竹筒,裡面裝入一升黑豆。用穀糠和馬糞燒火,對著竹筒加熱烘烤。在竹筒兩頭用瓷器接住,如果烤出油汁,就用這油汁加入洗米水和鹽,加熱後清洗患處,擦乾後再塗上豆油。這樣做,最多三次就會非常有效。

5. 內踝疽門主論

《靈樞》云:發於內踝,名曰走緩。其狀癰色不變,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,不死。

王肯堂曰:足內踝生癰,名曰鞋帶癰,由寒濕滯於足陽明與足厥陰經,血澀氣阻所致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說:病發在腳的內踝部位,稱為「走緩」。它的症狀是像癰一樣,顏色沒有明顯改變,多次用砭石之類的器具刺激相關穴位,能止住它的寒熱症狀,就不會危及生命。

王肯堂說:腳內踝長癰,叫做鞋帶癰,是因為寒濕之氣停留在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,導致氣血阻塞所造成的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6. 內踝疽門主方

祛濕消邪湯(岐天師)

薏苡仁(二兩),生甘草(三錢),金銀花,蒲公英,當歸(各一錢)

水煎服。(此濕熱也,祛濕清邪湯主之。蓋濕氣必下受,而水流必下行,薏苡去濕而利關節之氣,金銀花去火毒之邪,助之以生甘草,則邪易散而濕易退矣。然而血虛則水氣易侵,濕邪易入,今用當歸以補其血,血足水無所侵,而濕難入,故用之合宜,而病可速效也。)

白話文:

祛濕消邪湯(岐天師)

薏苡仁(75克),生甘草(11克),金銀花、蒲公英、當歸(各3.75克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(這是因為濕熱引起的,所以用祛濕清邪湯來治療。因為濕氣一定會往下侵襲,水也一定會往下流動,薏苡仁可以去除濕氣並且疏通關節的氣,金銀花可以去除火熱的毒邪,再加上生甘草的輔助,就能夠使邪氣容易散去而濕氣容易消退。然而,如果身體氣血虛弱,水氣就容易侵入,濕邪也容易進入。現在使用當歸來補養氣血,氣血充足,水氣就無從侵入,濕邪也難以進入,所以使用當歸是很合適的,這樣就能讓疾病迅速痊癒。)

7. 外踝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外踝疽又名腳拐毒,生足外踝,屬足少陽膽經,足太陽膀胱經,濕熱下注。(《準繩》)

申鬥垣曰:腳拐毒又名鞋帶疽,乃膀胱經寒濕注於皮膚,傷於筋骨,平常不覺,久則疽發於兩踝是也。(《啟玄》)

《心法》曰:外踝疽屬三陽經脈絡也,由濕寒下注,血澀氣阻而成。其堅硬漫腫,皮色不變,時時隱痛,難於行走,宜服內托羌活湯。若虛弱將欲作膿,跳痛無時者,俱服十全大補湯。(《金鑑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外踝疽又叫做腳拐毒,是長在腳踝外側的疾病,歸屬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是因為濕熱之氣往下侵襲所造成的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申鬥垣說:腳拐毒又叫做鞋帶疽,是因為膀胱經的寒濕之氣停留在皮膚,傷害了筋骨,平常沒有感覺,時間久了,就會在兩個腳踝產生毒瘡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《醫宗金鑑》說:外踝疽屬於三陽經脈的病變,是因為濕寒之氣往下侵襲,導致氣血阻滯而形成。它的特徵是堅硬腫脹,皮膚顏色沒有改變,時常有隱隱作痛的感覺,走路困難。應該服用內托羌活湯來治療。如果身體虛弱,快要化膿時,會不定時地跳痛,這時候都要服用十全大補湯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
8. 穿踝疽門主論

陳實功曰:穿踝疽即腳拐毒,乃足三陰經濕熱下流,停滯而成。初起內踝腫痛徹骨,舉動艱難,甚則串及外踝通腫。此證若不早治,因循必成廢疾。(《正宗》)

又曰:大法,初起宜荊防敗毒散加牛膝,脹者針之,玉紅膏斂之,虛者補之。

《心法》曰:穿踝疽乃脾經寒濕下注,血澀氣阻而成。先從內踝骨發起,串及外踝,至蝕裡外,通腫不紅,以有頭為陽,易破易治,若只悶腫無頭為陰,難潰難愈。如初起寒熱往來,有紅暈兼有熱也,宜荊防敗毒散,皮色不變者,宜萬靈丹,其餘悉同癰疽治法。(《金鑑》)

又曰:內踝疽生兩足內踝近腕之處,屬三陰經脈絡也。由濕寒下注,血澀氣阻而成。其堅硬漫腫,皮色不變,時時隱痛,難於行走,初宜瘡科流氣飲加牛膝、木瓜、防己宣通之,外以蒜灸消散,已成服內托黃耆湯,若虛弱者將欲作膿,跳痛者十全大補湯,外敷烏龍膏。

又曰:穿踝疽,內踝疽,外踝疽,若潰出清水,或投方不應,纏綿日久者,必成廢疾,難治。

澄曰:內踝疽即鞋帶疽,屬足三陰經脈絡,外踝疽即腳拐毒,足三陽經脈絡,皆生兩足踝近腕之處,俱由寒濕下注,血澀氣阻而成,初宜隔蒜艾灸。

白話文:

穿踝疽,也就是俗稱的腳拐毒,是因為足部的三條陰經(肝、脾、腎)受到濕熱影響,濕熱向下流注,停滯在腳踝部位所造成的。剛開始的時候,會感到內腳踝腫痛,而且痛到骨頭裡,導致行動困難,嚴重的話,腫痛會蔓延到外腳踝。這種病如果沒有及早治療,拖延下去一定會變成殘疾。

治療的原則是,剛開始發病時,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,並加入牛膝來幫助藥效。如果腫脹得很厲害,可以用針刺來放鬆,再塗抹玉紅膏來收斂傷口。如果體質虛弱,則需要補養身體。

另一種說法認為,穿踝疽是因為脾經受到寒濕侵襲,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而造成的。它最早從內腳踝骨開始發病,然後蔓延到外腳踝,甚至會侵蝕到內部。如果腫痛的地方有膿頭,是屬於陽證,比較容易破膿,也比較容易治療。但如果只有悶腫而沒有膿頭,則屬於陰證,比較難以化膿,也比較難以痊癒。如果剛開始發病時,出現忽冷忽熱、皮膚紅腫且發熱的症狀,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。如果皮膚顏色沒有改變,則應該服用萬靈丹。其他的治療方法跟一般癰疽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還有一種說法認為,內踝疽是長在兩隻腳內腳踝靠近腳腕的地方,屬於足三陰經的範圍。是因為寒濕向下流注,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而造成的。這種病會使腳踝處堅硬腫脹、皮膚顏色不變,時常隱隱作痛,難以行走。剛開始發病時,應該服用瘡科流氣飲,並加入牛膝、木瓜、防己來疏通經絡。外用蒜灸來幫助消散腫脹。如果已經形成膿瘡,則服用內托黃耆湯。如果體質虛弱,快要化膿,並且有跳痛的感覺,則服用十全大補湯,外敷烏龍膏。

穿踝疽,無論是內踝疽還是外踝疽,如果潰破後流出清稀的液體,或是治療效果不佳,病情纏綿很久,就一定會變成殘疾,難以治療。

總之,內踝疽又叫做鞋帶疽,屬於足三陰經的範圍;外踝疽又叫做腳拐毒,屬於足三陽經的範圍。它們都是長在兩腳腳踝靠近腳腕的地方,都是因為寒濕向下侵襲,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而造成的。剛開始發病時,應該用隔著蒜的艾灸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