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9)
卷二十六 (9)
1. 新增江蘇揚州府江、甘、儀三邑婦女腳氣門主論
江南揚州府江都、甘泉、儀徵三縣婦女腳氣,始自康熙五十年間,從前並無此證。此乃得於陰陽錯謬之沴氣,非上古男婦濕熱壅腫五痹之腳氣也。其感受也,皆由於富貴之家,性情驕傲,稍不如意,恚怒易生,安享太過,飲食無節,傷飢失飽,喜飧生冷。
亦有女子婚姻愆期,經事驟閉,或配非其偶,抑鬱不舒,肝氣凝結,脾氣鬱滯,是以肝脾兩傷,肝血日虧,肝氣日增,肝氣日增,肝無血養,筋脈拘攣,脾氣日困,胃陽不振,脾失健運,濕熱漸生,肚口不寬,加之飲食非時,七情自戕。
初見證也,月事不調,肚口作痛,嘔吐酸水,綠水痰涎,身體大腿作酸,小腿漸痛,臍下或左或右,必有或長或圓氣塊作梗,拍拍跳動,由上而下,覺肚口稍寬,則疼痛至足脛,趺口熱如火烙;再則痛至足指,指甲縫中痛如針刺,日夜喊叫,欲生不可,欲死不能,忽而足痛稍定,則肚口依然脹悶,甚則面色呈青,目睛倒視,胸前非重手按捺,男子腳跟踹住,則昏厥不省人事,兩足非婦女替換揉搓,不能少定痛楚,更有四肢搐搦,頭項動搖,昏厥僵仆,有一二時而蘇,或半日而蘇者,無論體之強弱,但能清餓七日,其痛漸定,亦有十四朝,二十一朝,始能漸定者,此又在醫之用藥善與不善,及病家妄與粥湯,吊住邪氣之所致也。考腳氣之論,古時有乾腳氣、濕腳氣之稱。
乾腳氣,其痛也足脛趺指乾瘦,疼痛無汗;濕腳氣,其痛也足脛趺指紅腫,疼痛有汗,足指縫中流水。今揚地俗呼亦有公母之稱,公腳氣其痛也腫而色白,治之縱愈,不能望其生育,因其血氣大虧,經必過期而至,慳澀無多;母腳氣其痛也腫而色紅,其熱如烙,經多先期而至,治之如法,尚可望其生育。
大勢皆由肝脾素虧,邪由虛召,施治之法,因風寒而發者,但散風寒,因暑濕而發者,但清暑濕,因飲食生冷而發者,但溫中化滯,因氣惱恚怒而發者,但平肝散郁,如法治之,先分其勢,其發必輕,但病者當平時無病須作有病想,服丸藥,每早以養血調經、寧神散郁為主。如調經養血丸、河車大造丸、益母八珍丸、香附女金丹、益氣養榮丸之類。
蓋陰藥多滯,每早服之,取其陽中之陽,易於消化,每晚以健脾和胃為主,如加味六君子丸、加味異功散、水疊資生丸、和胃健脾丸之類,擇而用之,俱宜水法疊作小丸,蓋水疊細丸,入胃即化,夜乃陰中之陰,即胃脘新進飲食,亦可藉以消化,三年之內勿令間斷,其患自可永除。仍須病人改換性情,節戒口味,慎之又慎,此治腳氣之大法也。
惜乎揚城婦女,腳氣相延四五十年,病家極受痛楚,呼天搶地,醫家惟知檢查歷朝各家五痹腳氣諸方施治,無非防己、木瓜、秦艽、萆薢、威靈仙、桂枝、桑枝、蒼朮、厚朴、烏藥、檳榔、黃柏、千年健、鑽地風、豨薟草、五加皮、海桐皮、降香節、肉桂、附子、乳香、沒藥、虎骨、青皮等味,一派損脾伐肝,破氣傷陰之品,舍此之外,技已窮矣。
白話文:
新增江蘇揚州府江、甘、儀三邑婦女腳氣門主論
揚州府江都、甘泉、儀徵三縣婦女腳氣,始於康熙五十年左右,以前並未出現這種病症。這是由於陰陽失調導致的邪氣侵襲,並非古代所說的男性和女性因濕熱壅盛引起的五痹腳氣。
患病的原因,多見於富貴人家婦女,性情驕傲,稍不如意便容易發怒,生活過於安逸享樂,飲食不節制,飢飽失常,喜歡吃生冷食物。
也有些女子婚期延遲,月經突然閉止,或嫁非良人,心情鬱悶不舒暢,導致肝氣凝滯,脾氣鬱結,因此肝脾兩虛,肝血日漸虧損,肝氣卻日益增長,肝臟缺乏血液滋養,筋脈攣縮,脾氣日漸衰弱,胃陽不振,脾臟運化功能失調,濕熱之邪逐漸產生,腹部脹滿不適。加上飲食不規律,以及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損傷。
初期症狀為月經不調,腹部疼痛,嘔吐酸水、綠色痰涎,身體大腿酸痛,小腿逐漸疼痛,肚臍下方,或左或右,必有大小不一的氣塊,按壓時跳動,疼痛從上往下蔓延,腹部稍有舒緩,疼痛便會加劇至腳脛,腳踝處熱得像火烙一樣;更甚者疼痛會蔓延至腳趾,指甲縫中疼痛如針刺,日夜哭喊不止,痛苦不堪,忽而腳痛稍緩,腹部又脹悶不已,嚴重者面色青紫,眼睛上翻,胸口必須用力按壓,甚至需要男子用腳後跟踩住腳部,才能略微減輕疼痛,昏厥不省人事,雙腳必須由其他婦女揉搓按摩才能緩解疼痛。更有甚者出現四肢抽搐,頭頸搖晃,昏厥倒地,有的過一兩個小時能醒來,有的要半天才能甦醒。不論體質強弱,只要能忍飢挨餓七天,疼痛就會逐漸減輕,但也有些需十四天或二十一天才能好轉,這也與醫生用藥是否得當,以及家人亂用粥湯,反而助長邪氣有關。
考究腳氣的論述,古代有乾腳氣、濕腳氣之分。乾腳氣,疼痛部位在腳脛、腳踝、腳趾,皮膚乾瘦,疼痛無汗;濕腳氣,疼痛部位在腳脛、腳踝、腳趾,紅腫,疼痛伴有汗出,腳趾縫隙流膿水。現在揚州地區也稱之為公腳氣、母腳氣。公腳氣疼痛時腫脹且顏色發白,即使治癒,也難以生育,因為血氣大虧,月經必會延遲且量少;母腳氣疼痛時腫脹且顏色發紅,熱如火灼,月經則提前且量多,如果治療得當,仍有生育希望。
大多數情況是由於肝脾素虛,邪氣乘虛而入所致。治療方法應根據病因施治:因風寒引起的,就散風寒;因暑濕引起的,就清暑濕;因飲食生冷引起的,就溫中化滯;因情緒惱怒引起的,就平肝解鬱。正確治療,就能使病情輕微。但病人即使平時沒有病,也要當作有病來養護,服用丸藥,每天早上以養血調經、寧心安神解鬱為主,比如調經養血丸、河車大造丸、益母八珍丸、香附女金丹、益氣養榮丸等。
因為陰藥比較滯重,所以早上服用,利用陽氣旺盛時更容易消化吸收;晚上則以健脾和胃為主,比如加味六君子丸、加味異功散、水飛資生丸、和胃健脾丸等,可根據情況選擇服用。所有藥丸都宜用蜜水製成小丸,因為蜜水細丸入口即化。晚上是陰氣最盛之時,服用藥物,也可幫助消化吸收。三年內不要間斷服用,病情就能徹底根除。同時病人還應改掉不良性格,節制飲食,謹慎小心,這是治療腳氣的根本方法。
可惜揚州婦女腳氣流行四五十年,病人飽受痛苦,哀鴻遍野,醫生們只知道參考歷代醫書中治療五痹腳氣的方劑,所用的藥物無非防己、木瓜、秦艽、萆薢、威靈仙、桂枝、桑枝、蒼朮、厚朴、烏藥、檳榔、黃柏、千年健、鑽地風、豨薟草、五加皮、海桐皮、降香、肉桂、附子、乳香、沒藥、虎骨、青皮等,這些藥物大多損傷脾胃、肝臟,耗傷氣血陰液,除此之外,別無他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