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6)
卷二十五 (6)
1. 多骨疽門主方
固本養榮湯,治骨疽已成,骨不吐出,或既出不能收斂,由氣血之虛,脾胃弱也,宜服之。骨不出者自出,口不斂者自斂。
大熟地,當歸,白芍藥,川芎,牡丹皮,人參,山萸肉,白朮,懷山藥,黃耆(蜜炙,各一錢),北五味,炙甘草,肉桂(各五分)
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,食前服。
生肌散,治腐骨脫出,肌肉生遲,不能收斂者。
石膏,赤石脂,輕粉(各一兩),滴乳香(去油,一錢),潮腦,瓜兒竭,龍骨(各三錢)
上乳極細末,先用當歸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煎湯洗淨患上,用此乾摻,軟油紙蓋扎,二日一洗一換。
化骨至神丹(岐天師)
金銀花,當歸,白芍藥(各一兩),茵陳,龍膽草,白朮,生甘草(各三錢),柴胡(一錢)水煎服。
消毒散(張仲景)。治多骨疽初起,並敷一切癰疽癤毒,無論有骨無骨,用之神效。凡疽生於環跳之間,不用此圍藥,多成多骨前疽,用此藥則可免多骨之患。
芙蓉葉(曬乾),大黃,五倍子(各一兩),藤黃,生明礬(各三錢),冰片,麝香(各三分)
各為末。米醋調成如厚糊,塗於多骨疽之左右四邊,以藥圍其皮肉,中留一頂如豆大;外以醋用鵝翎不時掃之。若不掃,任藥干,圍則無益矣。一日夜即內消。
內消神方(雷真君)。
人參,天花粉(各三錢),大黃(五錢),蒲公英(一兩),金銀花(二兩),薏苡仁(三兩)
先用水六碗煎薏苡仁,取汁三碗,投藥再煎三碗,分作二次服,一日服兩劑即消,神效。
白話文:
固本養榮湯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骨疽已經形成,骨頭無法自行排出,或是排出後傷口無法癒合的情況。這是因為患者的氣血虛弱,脾胃功能也虛弱的緣故,適合服用這個藥方。服用後,骨頭無法排出的會自行排出,傷口無法癒合的也會癒合。
藥方組成:大熟地、當歸、白芍藥、川芎、牡丹皮、人參、山萸肉、白朮、懷山藥、黃耆(用蜂蜜炙過,各用一錢)、北五味子、炙甘草、肉桂(各用五分)。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,紅棗兩顆,煎煮至剩八分,在飯前服用。
生肌散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腐爛的骨頭脫落後,肌肉生長緩慢,傷口無法癒合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石膏、赤石脂、輕粉(各用一兩)、滴乳香(去除油脂,用一錢)、潮腦、瓜兒竭、龍骨(各用三錢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。先用當歸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煎煮成湯清洗患處,然後將藥粉撒在傷口上,用軟油紙蓋住並包紮,每兩天清洗換藥一次。
化骨至神丹(岐天師的方子),
藥方組成:金銀花、當歸、白芍藥(各用一兩),茵陳、龍膽草、白朮、生甘草(各用三錢),柴胡(用一錢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消毒散(張仲景的方子)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剛開始發生的多骨疽,也可以外敷於各種癰疽、癤毒,無論有沒有骨頭,使用都有神效。凡是長在髖關節周圍的瘡,如果不用這個藥圍敷,大多會變成多骨前疽。用這個藥就可以避免多骨的發生。
藥方組成:芙蓉葉(曬乾)、大黃、五倍子(各用一兩),藤黃、生明礬(各用三錢),冰片、麝香(各用三分)。
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。用米醋調成濃稠的糊狀,塗在多骨疽的四周,藥要包圍住瘡周圍的皮膚肌肉,中間留一個像豆子大小的空隙。外圍用醋沾鵝毛,不時地掃在藥上。如果沒有這樣做,任由藥乾掉,圍敷就沒有效果了。這樣使用一天一夜,裡面的膿腫就會消散。
內消神方(雷真君的方子)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天花粉(各用三錢),大黃(用五錢),蒲公英(用一兩),金銀花(用二兩),薏苡仁(用三兩)。
先用水六碗煎煮薏苡仁,取出三碗藥汁,再將其他藥材放入,煎煮成三碗,分兩次服用。一天服用兩劑就能消腫,效果神奇。
2. 咬骨疽門主論
陳實功曰:咬骨疽,發在大腿內股,不腫不紅,痛徹骨髓,初宜雷火針針之,內用萬靈丹以酒調服之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咬骨疽這種病,發生在大腿內側,患處不會紅腫,但疼痛會深入骨髓,剛開始的時候,適合用雷火針來治療,內部則服用以酒調和的萬靈丹。(出自《外科正宗》)
3. 箕門癰門主論
汪省之曰:箕門癰生於股內近膝,乃足太陰脾經濕毒所生。(《理例》)
又曰:骨毒滯瘡,又名腿發。乃足太陰脾經,生於腿上箕門穴。如痛可治;不痛難治。十二日可刺,如膿黃赤色可治;青稀腐臭者不治。其瘡赤白色,是骨毒氣發於外,十日內未膿,必死。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箕門癰這種瘡長在大腿內側靠近膝蓋的地方,是足太陰脾經受到濕毒侵襲而產生的。(出自《理例》)
他又說:這種骨頭內的毒素引起的滯留性瘡瘍,又叫做腿發。它也是足太陰脾經的問題,長在腿上的箕門穴附近。如果會痛還可以治療;不痛就比較難治。發病後十二天可以刺破排膿,如果膿液是黃色或赤紅色就還能治;如果膿液是青色、稀薄又帶有腐臭味就沒救了。如果瘡是紅白色,是骨頭裡的毒氣發到皮膚表面,十天內還沒化膿,那病人一定會死。
4. 肉蜈蜂門主論
申鬥垣曰:肉蜈蜂生大腿外面,皮膚不覺紅腫,內里疼痛難忍。治斯證者,切不可輕用刀刺,若誤犯之,毒氣直透心胸,疼痛不止,多致不救。治當用白降丹摻膏藥上貼,三日後取下,敗肉如蜂之狀,再用生肌等藥收功。(《啟玄》)
胡公弼曰:肉蜈蜂所生之處,乃足厥陰肝經部位,風濕鬱積,氣血阻滯,注久而成此毒。一犯刀刺,蜂毒直入心胸,母傳子受,肆毒無忌,直犯君主,故多不救。(《青囊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肉蜈蜂這種病長在大腿外側,皮膚表面看起來沒有紅腫,但裡面卻疼痛難忍。治療這種病,絕對不能輕易用刀去刺,如果錯誤地這樣做,毒氣會直接侵入心胸,疼痛不止,通常會導致無法救治。治療方法應該用白降丹混在膏藥上貼敷,三天後取下,壞死的肉會像蜂巢的樣子,再用生肌之類的藥來幫助傷口癒合。(出自《啟玄》)
胡公弼說:肉蜈蜂生長的位置,是足厥陰肝經的部位,由於風濕積聚,導致氣血阻塞,久而久之就形成這種毒瘡。一旦用刀刺破,蜂毒會直接侵入心胸,而且會母子相傳,毒性肆虐無忌,直接侵害到心臟,所以多數會無法救治。(出自《青囊》)
5. 玄疽門主論
陳實功曰:玄疽生於左腿夾縫之下三寸,漫腫連陰,疼及大腿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玄疽這種病,長在左腿內側大腿根部下方約三寸的地方,會慢慢腫起來,連到陰部,疼痛會牽連到大腿。(出自《外科正宗》)
6. 陰疽門主論
陳實功曰:陰疽生於右腿夾縫之下三寸,痛連腎子,小腹亦痛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陰疽這種病,長在右腿內側,靠近腿縫下方約三寸的位置,疼痛會牽連到睪丸,小腹也會感到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