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 (1)

1. 卷二十五

2. 腿膝部

自胯至腿膝彎止,一切癰疽、疔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從髖部到腿彎曲處(膝蓋),所有癰、疽、疔、毒等瘡瘍,都會聚集在這個部位,方便檢查診斷並加以治療。

3. 骨痿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骨痿瘡,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,其瘡生於兩胯,骨上漸大,筋骨俱痛,蔭開流水,水盡則死。如胯間相對生瘡者,十無一生,用大馬屁勃墊睡,莫令磨著,內服補中益氣湯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骨痿瘡,是足少陽膽經的氣過多而血不足所引起的疾病。這種瘡會長在兩邊大腿的骨頭上,並且逐漸擴大,導致筋骨都感到疼痛。瘡口會裂開流出液體,一旦液體流盡,病人就會死亡。如果兩邊大腿內側相對長出瘡,通常十個人裡面沒有一個人能活下來。治療方法是睡覺時用大馬勃(一種中藥)做成的墊子墊著,不要讓瘡口磨擦到。內服則要服用補中益氣湯。

4. 腿遊風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腿遊風,腿股忽然赤腫,風熱相搏,屬足太陽經,宜砭去惡血。(《準繩》)

《心法》曰:腿遊風在兩腿,忽里忽外,忽上忽下不定,紅色形如堆云焮痛,由榮衛風熱相搏結滯而成。凡遇此證,先施砭石,砭去惡血,外貼牛肉片以拔風甚效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腿遊風這種病,是腿部或大腿突然出現紅腫,是風邪與熱邪相互搏擊所致,屬於足太陽經的病症,應該用砭石刺破皮膚放出惡血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《心法》裡說:腿遊風發生在兩條腿上,病變部位忽內忽外、忽上忽下,沒有固定位置,紅腫的樣子像堆積的雲朵,並且發熱疼痛,是由於營衛之氣中的風熱相互搏擊,凝結滯留而造成的。凡是遇到這種病症,應先用砭石刺破皮膚,放出惡血,然後在患處外敷牛肉片,用來拔除風邪,效果很好。

5. 肚門癰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肚門癰生於大腿肚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主。

白話文:

《醫學心法》這本書說:肚門癰這種疾病,是長在大腿內側的肉上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所主管的範圍。

6. 上水魚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上水魚生委中折紋兩梢,腫如高埂,長若魚形,色紫作痛,由血熱遇外寒稽留,則血瘀凝結而成。外宜向腫埂上砭出惡血,用二黃散(即顛倒散)香油調敷,甚效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這本書說:在上水魚這個穴位,也就是委中穴的兩側,出現腫脹,像高起的土埂,形狀長得像魚,顏色呈現紫色而且疼痛,這是因為身體內的血熱遇到外來的寒氣,停留在體內,導致血液瘀積凝結而成。治療方法是,在腫脹的部位用砭石刺破放出瘀血,然後塗抹用二黃散(也就是顛倒散)和香油調和的藥膏,效果非常好。

7. 黃鰍癰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黃鰍癰,生於大腿外側連臀處,有一條如鰍形,深陷窄長,或不見紅腫,堅硬如石,約長七八寸,大者為頭,小者為尾。鰍頭向上者防毒內攻小腹,難治;鰍頭向下,毒雖凶不傷命,名為順證。凡醫必尋其頭,用三稜針先針住鰍肚,次針鰍尾,再用小針針住鰍頭兩邊,當用艾灸三十壯,左右轉針,先起尾針,視鰍形不動,是鰍已死。如動再依前法灸之。

內服內托流氣飲,或真人活命飲,外以薑汁豬膽汁好醋同調,鐵箍散敷之。(《啟玄》)

《心法》曰:黃鰍癰生小腿肚裡側硬腫,長有數寸,形如泥鰍,其色微紅,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。如期潰出稠膿者吉,如潰流汙水敗漿者凶,治同癰疽。(《金鑑》)

王肯堂曰:腔陰疽,又名黃鰍癰。生足小肚內側,微紅微腫,堅硬如石,三四寸許,痛楚難禁,足太陰與足厥陰二經濕熱,又積憤所致。若過時潰出清水,虛火上升,嘔吐不食者,不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黃鰍癰,是長在大腿外側連接臀部的地方,形狀像泥鰍一樣,深深地凹陷,又窄又長,有時候表面不紅腫,摸起來卻像石頭一樣硬,大約有七八寸長。比較大的那一端是頭部,比較小的那端是尾部。如果泥鰍的頭部朝上,要小心毒素侵入腹部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;如果泥鰍的頭部朝下,雖然毒性很強,但不會危及性命,這種情況稱為順證。醫生治療時一定要找到頭部,先用三稜針刺在泥鰍的肚子上,再刺泥鰍的尾巴,然後用小針刺在泥鰍頭部的兩側,接著用艾灸三十次,邊灸邊轉動針,先拔起尾部的針,觀察泥鰍的形狀是否靜止不動,如果不動就表示泥鰍已經死了。如果還在動,就按照之前的方法再灸一次。

內服藥方可以用內托流氣飲,或是真人活命飲,外敷藥方可以用薑汁、豬膽汁和好醋調和,再用鐵箍散敷在患處。《啟玄》書中提到。

《醫宗金鑑》說:黃鰍癰長在小腿肚內側,硬硬地腫起來,長度有幾寸,形狀像泥鰍,顏色稍微發紅,是因為肝經和脾經的濕熱凝結造成的。如果腫塊潰破流出濃稠的膿液,是好現象;如果潰破流出汙水或腐敗的漿液,是不好的現象。治療方法跟治療癰疽一樣。

王肯堂說:腔陰疽,又叫做黃鰍癰,長在小腿肚內側,稍微紅腫,摸起來像石頭一樣硬,大約三四寸長,疼痛難以忍受,是足太陰經和足厥陰經的濕熱,加上情緒鬱悶所造成的。如果拖延太久才潰破,流出清稀的液體,虛火往上竄,導致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這種情況就沒救了。《準繩》書中提到。

8. 大腿癰門主論

陳遠公曰:有腿上忽腫一塊,其色如常不疼,人以為癰疽也,誰知氣虛之故乎!夫癰成於腫,未有腫而不變為癰者,予謂氣虛非癰,人誰識之。嗟乎!氣所以行血者也,氣行則血行,總有邪氣,斷難成腫,彼邪氣之盛,每成於氣血之衰,其腫為癰,每每作痛,色必變紅赤也。今即不疼,色又不變,是有腫之名,無腫之實,全是氣虛血無以養,非邪盛而氣不能鼓也。

治法補氣以扶正,不必化毒以祛邪,用補中益氣湯: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,生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柴胡一錢,升麻五分,陳皮一錢,生甘草二錢,半夏二錢,茯苓三錢。水煎服。十劑腫消,此方益氣聖藥,非消毒之劑,何以用之消腫耶?蓋真氣奪則虛,邪氣盛則實,真氣既虛,邪氣益盛,不用補氣,氣何以行,腫何以化耶!此方補氣即所以消腫也,況益以化痰去濕之品,故更易收功耳。(《冰鑑》)

馮魯瞻曰:腿癰者,發於內側,屬肝脾二經,發於外側,屬膽胃二經。平陷堅硬者為氣虛,當用內補黃耆湯;勢焮腫痛者,當用內托柴胡湯,外用蒜灸。(《錦囊》)

申鬥垣曰:陰包毒,在大腿內,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,宜黃耆柴胡湯,此湯治腿內近股癰疽,大有神功。(《啟玄》)

竇漢卿曰:肫疽在腿內側,腫高而硬,俗言此疽堅硬無膿,殊不知內膿已成,一時不能透出皮膚,須用內托方潰,膿急宜針。

馮魯瞻曰:腿前廉為陽明,白芷、升麻為引;後廉太陽,羌活、防風為引;外廉少陽,柴胡為引;內廉厥陰,青皮、吳萸為引;內前廉太陰,蒼朮、白芷為引。治無遺法矣。

白話文:

陳遠公說:有的人大腿上忽然腫了一塊,顏色跟平常一樣不痛,大家以為是癰疽,哪知道是氣虛引起的呢!癰都是從腫脹發展來的,沒有腫了不變成癰的道理。我認為這是氣虛,不是癰,卻沒人知道。唉!氣是用來推動血液運行的,氣運行正常,血液就能暢通,就算有邪氣,也很難形成腫塊。那些邪氣之所以會變嚴重,往往是因為氣血衰弱,腫脹變成癰,通常會疼痛,顏色一定會變紅。現在既不痛,顏色也沒變,這只是有腫脹的樣子,沒有腫脹的實質,完全是因為氣虛導致血液無法濡養,而不是邪氣旺盛導致氣無法推動。

治療方法應該補氣扶助正氣,不需要用化解毒素來驅除邪氣,用補中益氣湯:人參五錢、白朮一兩、生黃耆一兩、當歸五錢、柴胡一錢、升麻五分、陳皮一錢、生甘草二錢、半夏二錢、茯苓三錢。用水煎服。服用十劑腫脹就會消退。這個方子是補益氣的聖藥,不是解毒的藥,為什麼可以消腫呢?因為正氣虛弱就會虛弱,邪氣旺盛就會實,正氣既然虛弱,邪氣就更加旺盛,不用補氣,氣怎麼能運行?腫脹怎麼能化解?這個方子補氣就是用來消腫的,何況還加上了化痰去濕的藥,所以更容易見效。(出自《冰鑑》)

馮魯瞻說:腿部癰,長在內側屬於肝經和脾經,長在外側屬於膽經和胃經。平坦而且堅硬的是因為氣虛,應該用內補黃耆湯;紅腫而且疼痛的應該用內托柴胡湯,外用大蒜灸。(出自《錦囊》)

申鬥垣說:陰包毒長在大腿內側,是足厥陰肝經的風熱之毒,應該用黃耆柴胡湯,這個方子治療腿內側靠近大腿的癰疽,效果非常好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竇漢卿說:肫疽長在腿內側,腫脹而且堅硬,俗話說這種疽堅硬沒有膿,其實是裡面的膿已經形成了,只是暫時無法從皮膚透出來,必須用內托的方法讓膿潰出來,膿多時應當用針刺。

馮魯瞻說:腿的前側屬於陽明經,用白芷、升麻引經;後側屬於太陽經,用羌活、防風引經;外側屬於少陽經,用柴胡引經;內側屬於厥陰經,用青皮、吳茱萸引經;內前側屬於太陰經,用蒼朮、白芷引經。這樣治療就沒有遺漏的方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