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四 (6)

1. 下疳門主論

故必先內治之,用散毒神丹:茯苓一兩,黃柏、生甘草、黑梔仁各三錢,肉桂一錢,水煎服。四劑火毒盛盡從小便而出,疼亦少止;後用生勢丹敷之,炒黃柏三兩,兒茶、生甘草各一兩,大黃三錢,丹砂勿見火,乳香、沒藥各一錢,冰片、麝香各三分,為末摻之,疼即止,數日膿血乾,筋肉再長,一月痊愈,但不能長龜頭也。

愈後服十全大補湯一二月,則外勢仍能伸縮,尚可種子,若多服敗毒泄火之劑,無論命門寒冷而外勢亦且冰冷,安得陽和之驟復哉。此治法之次序也。(《冰鑑》)

《心法》曰:下疳,統名疳瘡,又名妒精瘡,生於前陰。經云:前陰者,宗筋之所主,督脈經絡循陰器合篡間。又云:腎開竅於二陰,是瘡生於此,屬肝、督、腎三經也。其名異而形殊。生於馬口者,名下疳。生玉莖上者,名蛀疳。莖上生瘡,外皮腫脹包裹者,名袖口疳。龜頭外腫如瘤者,名雞嗉疳。

疳久而偏潰者,名蠟燭疳。痛引睪丸,陰囊腫墜者,名雞肫疳。痛而多癢,潰而不深,形如剝皮爛杏者,名瘙疳。生馬口旁有孔如棕眼,眼內作癢,捻之有微膿出者,名鏇根疳。生楊梅瘡時,或誤用熏搽等藥,以致腐爛如臼者,名楊梅疳。又生楊梅時,服輕粉水銀打成劫藥,以致便溺尿管內刺痛者,名楊梅內疳。

澄曰:凡治下疳第一戒患者吃咸,若肯飲食吃淡,一月收功只消半月。

白話文:

所以一定要先從內在調理,使用散毒神丹:茯苓一兩,黃柏、生甘草、黑梔仁各三錢,肉桂一錢,用水煎服。服用四劑後,體內過盛的火熱毒氣會從小便排出,疼痛也會稍微停止;之後再使用生勢丹敷在患處,藥材包括炒過的黃柏三兩,兒茶、生甘草各一兩,大黃三錢,以及不能見火的丹砂,乳香、沒藥各一錢,冰片、麝香各三分,將它們磨成粉末撒在患處,疼痛就會立即停止,幾天後膿血會乾掉,肌肉也會重新長出,一個月就能痊癒,但龜頭無法再長出來。

痊癒後服用十全大補湯一到兩個月,外生殖器仍然可以伸縮自如,也還能生育,如果服用太多敗火泄毒的藥物,不論是命門(腎氣)寒冷,就連外生殖器也會冰冷,又怎能快速恢復陽氣呢?這就是治療的順序。(出自《冰鑑》)

《心法》說:下疳,是各種疳瘡的統稱,又名妒精瘡,生長在生殖器部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生殖器是宗筋所主導的地方,而督脈經絡沿著陰器與會陰部位相接。又說:腎臟在二陰(前後陰)開竅,所以這種瘡生長在這裡,與肝、督、腎三經有關。名稱不同,形狀也各異。長在尿道口的叫做下疳;長在陰莖上的叫做蛀疳;陰莖上的瘡,外皮腫脹包裹著的叫做袖口疳;龜頭外腫脹像瘤的叫做雞嗉疳。

疳瘡久了而潰爛偏向一邊的,叫做蠟燭疳;疼痛牽引睪丸,陰囊腫脹下墜的,叫做雞肫疳;疼痛且癢,潰爛不深,形狀像剝皮爛杏的,叫做瘙疳;長在尿道口旁邊有像棕櫚眼的小孔,孔內發癢,擠壓會有微量膿液流出的,叫做鏇根疳;在得楊梅瘡的時候,或者誤用熏洗塗抹等藥,導致潰爛像臼一樣的,叫做楊梅疳;又在得楊梅瘡的時候,服用輕粉水銀製成的劫藥,導致小便尿道內刺痛的,叫做楊梅內疳。

澄曰:凡是治療下疳,第一要戒患者吃鹹食,如果能飲食清淡,一個月就能痊癒,甚至只要半個月就能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