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1)

1. 卷二十三

2. 後陰部

自尾閭穀道起至臀股止,一切痔漏瘡疽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從尾椎骨下方的肛門口開始,到整個臀部和大腿交接處的範圍,所有痔瘡、瘻管、瘡、疽等疾病,都會聚集在這個部位,以便檢查診斷和治療。

3. 鸛口疽門主論

《靈樞》曰:發於尻名曰銳疽。其狀赤堅大。急治之,不治,三十日死矣。

《鬼遺方》云:湧泉疽,腫起發,太陰(太陰,尻尾前是也。)如伏鼠,二十日不穴死,十日可刺,發清膿赤黑者死,白色可治。

陳實功曰:此乃三陰虧損,督脈之經濁氣濕痰流結而成。其患發在尾閭之穴高骨尖上。初起形似魚胞,久則突如鸛嘴,朝寒暮熱,日輕夜重,潰後稀膿出而無禁,又或鮮血出而不停。凡發此者,壯年猶可,老者可危。(《正宗》)

汪省之曰:初起滋陰除濕,已成和氣養榮,已潰滋腎保元。久而成漏,宜琥珀蠟礬丸、先天大造丸兼服。(《理例》)

澄曰:鸛口疽老弱難斂,易於成漏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說:長在屁股上的瘡,叫做銳疽。它的樣子是又紅又硬又大。要趕快治療,不治療的話,三十天就會死。

《鬼遺方》說:湧泉疽,腫起來發病,在太陰穴(太陰穴,就是屁股尾巴前面那個地方)像趴著的老鼠,二十天不破洞就會死,十天時可以刺破它。如果流出清膿、紅黑膿液,就會死;如果是白色的膿液,就可以治療。

陳實功說:這種病是因為三陰經脈虧損,督脈的濁氣、濕痰積聚而成。這種病發在尾椎骨尖上的穴位。剛開始像魚泡,久了就突出像鸛鳥的嘴巴,早上怕冷晚上發熱,白天輕微晚上嚴重,潰破後稀薄的膿液流個不停,有時鮮血也會流個不停。凡是長這種瘡的,年輕人還能治好,老年人就很危險。(《外科正宗》)

汪省之說:剛開始要滋陰、去除濕氣,已經形成的要調和氣血、滋養身體,潰破後要滋養腎臟、保養元氣。久了變成漏管,要搭配服用琥珀蠟礬丸、先天大造丸。(《醫宗金鑑.外科心法要訣》)

我認為:鸛口疽這種病,老年人、體弱的人很難收口,容易形成漏管。

4. 尾閭發門主論

王肯堂曰:尾閭發生於尾閭穴,乃督脈所主,最痛難忍,更難得膿。(《準繩》)

又曰:病⿱⿰亞王不,生尾䐐骨處,結毒如桃李之大,紅赤焮痛,不能行動。

申鬥垣曰:得之奔走勞傷,或久坐血凝氣滯者易治。得之酒色過度,忍精強戰,督脈虧損者,破必成漏,難以收功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尾閭這個病是從尾閭穴這裡發生的,是督脈所主管的疾病,痛起來最讓人難以忍受,而且更難以化膿。

另外還說:這種病是發生在尾椎骨的位置,長出像桃子或李子那麼大的毒瘡,紅腫發熱疼痛,讓人無法行動。

申鬥垣說:這種病如果是由於奔波勞累損傷,或是久坐導致血液凝滯、氣機不暢所引起的,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是因為沉迷酒色、過度縱慾,或是強忍精液不射,導致督脈虧損所引起的,一旦破裂就容易形成瘺管,難以收口治癒。

5. 臀癰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腫高根淺為臀癰,腫平根深為臀疽,俱屬足太陽膀胱經濕熱所致。(《準繩》)

薛立齋曰:臀乃膀胱經部分也,居小腹之後,此陰中之陰,其道遠,其位僻,雖太陽多血,氣運難及,血亦罕到,中年後尤慮此患。治者毋傷脾胃,毋損氣血,但當固根本為主。

陳實功曰:臀癰生於小腹之後,位遠僻奧,氣亦罕到,血亦少來,凡生此者,濕熱流結凝滯而成。此證必須托毒外發,庶不內攻。初起毒從五臟蘊積者,患必有頭,紅腫墜重如石,內必口乾發熱。治當通利積熱,外以膏貼金黃散,敷四圍,拔出瘀膿血,內兼補托自愈;若誤用敗毒寒劑,外敷涼藥,冰凝氣血,毒氣不得外泄,反致內攻。如瘡頭軟陷無膿,根腳平散不痛,口乾煩躁譫語,痰喘氣粗,恍惚不寧者,俱為不治。

但此證多從毒積五臟,自內至表者,十有八九;風寒暑熱,自外至里者,百中一二;嘗既出而復入里者,終為死候。(《正宗》)

申鬥垣曰:臀疽乃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,生於承扶穴最痛,宜托之。生於實處者易治。近大小便處者,難治。(《啟玄》)

馮魯瞻曰:癰發於臀,乃膀胱之濕毒蒸熱,或稟賦陰虛,此地最難高聳潰膿。大宜托裡為要。(《錦囊》)

朱丹溪曰:臀癰生於臀上胯下近大腿處,由濕熱相侵,氣血凝聚郁毒而成。形如大盤,腫闊盈尺,上覆其腰,下遮其胯,此為陰中之陰,務須宣熱拔毒,大補氣血,培養腎胃,滋補根源。如此庶血易聚而膿易作,毒易出而熱可宣,不然經年累月,腫仍如故,疼痛日深。是以中年之後,猶慮患此。

一見虛弱便與滋補,可保終吉。若妄以清涼敗毒內服外敷,則氣血得寒益凝,多致不救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腫起來高、根部淺的叫做臀癰,腫起來平、根部深的叫做臀疽,這兩種病都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的濕熱引起的。

薛立齋說:臀部是膀胱經的一部分,位於小腹後面,是陰中之陰,位置偏遠,雖然太陽經的血多,但氣血難以到達,血也少到這裡,中年以後更要小心這種病。治療時不要傷害脾胃,不要損耗氣血,最重要的是要鞏固根本。

陳實功說:臀癰長在小腹後面,位置偏遠,氣血也少到,凡是長這種病的,都是濕熱流動凝結造成的。這種病必須讓毒從外發散出來,才不會往內侵襲。剛開始發病,毒從五臟積聚的,患處一定有頭,紅腫、墜痛像石頭一樣,體內一定會口乾發熱。治療時應疏通積熱,外用膏藥貼敷金黃散,敷在患處四周,拔出淤積的膿血,內服補氣托毒的藥,自然會好;如果誤用清熱解毒的寒涼藥,外敷涼性藥,會使氣血凝結,毒氣不能外泄,反而會往內侵襲。如果瘡頭軟陷無膿,根部平散不痛,卻口乾煩躁、說胡話、痰喘氣粗、神志不清,都是沒救的。

這種病大多是毒素積聚在五臟,從內向外發出來的,十個有八九個是這樣;風寒暑熱從外侵入體內引起的,一百個只有一兩個;曾經從外發出來又縮回去的,最終是死亡的徵兆。

申鬥垣說:臀疽是太陽膀胱經氣血不足引起的,長在承扶穴最痛,應該用托毒的方法治療。長在肌肉豐厚的地方容易治,靠近大小便的地方難治。

馮魯瞻說:臀部發癰,是膀胱的濕毒蒸熱引起的,也可能是因為先天體質陰虛,這個地方最難腫起化膿。最重要的是要用托毒的方法治療。

朱丹溪說:臀癰長在臀部上方、胯部下方靠近大腿的地方,是因為濕熱侵襲,氣血凝聚形成毒造成的。形狀像大盤子,腫大有一尺寬,上面遮住腰部,下面遮住胯部,這是陰中之陰,必須宣散熱毒,拔出毒素,大補氣血,培養腎胃,滋補根本。這樣才能讓血容易聚集,膿容易形成,毒容易排出,熱能散去,不然經過一年又一年,腫還是像原來一樣,疼痛越來越深。因此中年以後要特別小心這種病。

一發現虛弱就要用滋補的方法治療,可以確保平安。如果隨意用清涼解毒的藥內服外敷,會使氣血受寒凝結,大多會導致無法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