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2)

1. 頭後蜂窩疽門主論

申鬥垣曰:蜂窩疽乃熱毒結成,形如蜂窩,中多碎孔,多生頭後。焮痛紅腫者可治;疾發者難治。毒流兩肩不可救矣。(《啟玄》)

胡公弼曰:此證與蜂窩發背不同,與對口同治。(《青囊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蜂窩疽是熱毒聚集而成,形狀像蜂窩,裡面有很多小孔,多長在頭後面。紅腫發炎疼痛的可以治療;病情急劇發作的則難以治療。毒素蔓延到兩肩就無法挽救了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胡公弼說:這種病症與蜂窩瘡(發背)不同,但治療方法與對口瘡相似。(出自《青囊》)

2. 夭疽銳毒門主論

左名夭疽,右名銳毒,生於耳後一寸三分陷中。致命之處。

陳實功曰:夭疽銳毒,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病之處。左為夭疽,夭者,妖也,妖變之物,屬於肝木。右為銳毒,銳者,利也,鋒利之器,屬於肺金。二者皆起於積想在心,謀慮不決,以致火旺而又郁,鬱而又旺,誠為險惡之候。故形多堅硬,頭多隱伏,未潰先黑,未膿先腐,臭穢易生,元氣易敗。

凡得此者,毒多不得外發,後必內攻而死。初起生於隱微,令人多不知覺,及其知覺,毒已入內矣。倘紅活高腫,易於膿腐者,無妨。(《正宗》)

汪省之曰:夭疽銳毒,又名痼發,又名耳後發。(《理例》)

胡公弼曰:耳後銳毒,乃心腎二經受毒。若不急治,恐熱氣壅心,毒攻喉下,必致傷命。(《青囊》)

白話文:

夭疽銳毒,指的是長在耳後一寸三分凹陷處的毒瘡,位置致命。

左邊的稱為夭疽,夭指妖邪,屬肝經;右邊的稱為銳毒,銳指鋒利,屬肺經。兩種毒瘡都源於心中積慮、猶豫不決,導致心火旺盛又鬱結,形成險惡的病情。因此,腫塊通常堅硬,隱伏於皮下,未潰爛就發黑,未化膿就腐敗,容易產生惡臭,元氣也容易衰敗。

患此病者,毒邪多半無法外泄,最終會內攻致死。初期症狀隱蔽,不易察覺,等到發現時,毒素已侵入體內。如果腫脹發紅,容易化膿腐敗的,則無大礙。

夭疽銳毒也稱痼發或耳後發。

耳後銳毒是心腎二經受邪所致。如果不緊急治療,恐熱氣壅塞於心,毒邪攻入喉下,必致死命。

3. 耳下石疽門主論

馮魯瞻曰:耳下石疽者,不膿不疼是也。大宜養肝血,滋腎水,溫補可化。如少年脈實者,少佐以清肝,然不可輕用行氣破血之藥。(《錦囊》)

汪省之曰:石疽多生耳項。(《理例》)

竇漢卿曰:石疽與石癰同,惟石疽深寒客於經絡,血氣結聚不散,隱於皮內,堅腫按之如石;此毒若連頸項之節,內先腐爛,方出皮膚。如膿出頸項者即死。初起宜艾火灸三四十壯,發於額面者,不可灸也。

又曰:商陸搗敷石疽最效。

白話文:

耳下石疽門主論

馮魯瞻認為:耳下長石疽,症狀是不化膿也不疼痛。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滋養肝血、滋潤腎水,溫和的補益就能使其化解。如果患者是年輕人,脈象實證,可以少量使用清肝的藥物,但是絕對不可以輕易使用行氣破血的藥物。

汪省之認為:石疽大多長在耳後頸部。

竇漢卿認為:石疽和石癰類似,只是石疽是寒邪深入經絡,導致血氣凝結不散,隱藏在皮膚內部,腫塊堅硬,按壓起來像石頭一樣;這種毒邪如果蔓延到頸項的關節處,內部先腐爛,才會表現在皮膚上。如果膿液從頸項流出,就會死亡。初期可以用艾灸治療,灸三四十壯;如果長在額面,就不能灸。

他又說:用商陸搗碎敷在石疽上效果最好。

4. 項門癰門主論

汪省之曰:項門癰乃陰陽不調,氣熱壅上,結在風府之傍,聚而成毒,傷於腦後。此惡候也。治同癰疽法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項門癰是因陰陽失調,陽氣過盛上壅,聚集在風府穴附近,形成膿腫,傷害到後腦勺。這是很嚴重的病症,治療方法與一般的癰疽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