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一 (19)
卷二十一 (19)
1. 腸癰門主方
大黃,瓦龍,蟬蛻,殭蠶(各二錢),石䗶蚆(此草藥也),當歸(各五錢),老蜘蛛(二個,提放新瓦上以酒盅蓋定,外用炭火煅干存性)
上為末,每空心用酒調服一錢許,日逐漸服自消。
白話文:
將大黃、瓦龍、蟬蛻、殭蠶(各二錢),石䗶蚆(這是一種草藥)、當歸(各五錢),還有老蜘蛛兩隻(將蜘蛛放在新的瓦片上,用酒盅蓋住,外面用炭火燒烤至乾透、保留藥性),全部磨成粉末。每天早晨空腹時,用酒調服一錢左右的藥粉,每天慢慢服用,腫脹就會自己消退。
2. 三焦疽門主論
經曰:丹田隱隱痛者三焦疽,其上肉微起者三焦癰。
王肯堂曰:三焦癰石門穴(又名三焦募,在臍下二寸。)必隱痛微腫,令人寒熱往來,二便秘澀,由濕熱遇寒凝結而成,治法與大小腸癰同。
白話文:
三焦疽門主論
經書上說:丹田隱隱作痛的是三焦疽,患處皮膚略微隆起的是三焦癰。
王肯堂說:三焦癰的病灶在石門穴(也就是三焦募穴,位於肚臍下方兩寸處),會隱隱作痛且略微腫脹,讓人寒熱交替,大便秘結,這是因為濕熱之邪遇到寒邪凝結而造成的。治療方法與大小腸癰相同。
3. 痞積癥瘕門主論
書云:積聚大小一轍,但人大氣壯無積,人小氣弱積多,故積論偏重啞科。
夫不言痢、瀉、疳三者,而僅言積,治未病之源也。更不言六聚,而先言五積,從其難者而言之也。聚與積總因食物不化,陰血凝聚,源同而名異。經曰:積者五臟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,氣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。聚者,陽氣也,故陽浮而動,其氣運轉不定,遇滯即止,發無本根,痛無常處,氣旺漸消,不治自己。
積者,陰氣也,故陰沉而伏,蓄積一處而不行,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陰屬裡,治之為難。積有常所,有形之血也,聚無定部,無形之氣也。積塊者痰與食,積,死血也。凡面黃浮腫,腹脹虛鳴,小便如油,毛髮焦黃,下痢赤白,目珠黃赤,遍體虛腫,當腹倍熱,遇食肚疼,昏困多睡者,皆是積候,宜急治之。
若至面白喘急,或面黑眼直,乾嘔不食,瀉住又瀉,腹急如鼓,項軟口噤,手足俱細者,併為不治。然有五臟為積之名,癥、瘕、痞、癖四證之別;食、乳、氣三積之分,虛、實、驚,諸積之異。先舉五臟之積而詳之。肝之積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形如覆杯,有頭有足,如龜鱉狀。
心之積名曰伏梁,起於臍上,大如手臂,上至心下。脾之積名曰痞氣,在於胃脘,覆大如盤。肺之積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覆如大杯。腎之積名曰奔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如豚奔走之狀,或上或下,亦無定時,此五積之候也。癥者,按之應手,亦如五積之不移,瘕者,假物成形,如魚鱉石瘕之類。
痃者,皮厚也,在肌肉之門而可見者也。癖者,僻也,內結於隱僻,外不可見也。乳積者,吐瀉兼作,氣息酸臭,因乳哺失調所致也。食積者,腹堅熱渴,或瀉或嘔,腸鳴腹痛,因飲食過餐而得也。氣積者,腹痛啼叫,痢如蟹渤,因物觸忤兒,或食母氣乳而得也。虛積者,乳食不化,一身浮腫,虛中受積也。
實積者,肚熱糞硬,身熱而渴,嗜食善飢,實熱蘊積也。驚積者,因驚時與食,口穢而黃,當腹疼痛也。治之之法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,實者行之,虛者調之,驚者和之。治積惟有挨積、磨積、消積、化積,而無迅下之理。
丹溪曰:凡積不可用下藥,徒損真氣,病亦不去,況積之成也,正氣不足,而後邪氣踞之,如小人在朝,由君子之衰也。正氣與邪勢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,邪氣日昌,正氣日削,不攻去之,危亡從及,然攻之太急,正氣轉傷。初中末之三法,不可不明也。初者病邪初起,正氣尚強,邪氣尚淺,則任受攻;中者受病漸久,邪氣較深,正氣較弱,任受且攻且補;末者病魔經久,邪氣侵凌,正氣消殘,則任受補。
蓋積之為義,匪朝伊夕所以去之,亦當有漸,攻之愈亟,則傷正氣,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愈固矣。更宜審明何經受病,受傷何物,從其因以治之。
白話文:
痞積癥瘕門主論
書上說:積聚的大小並無一定規律,但體格強壯的人氣血旺盛,較少積聚,體格瘦弱的人氣血虛弱,積聚就多,所以積聚的論述多偏向於兒童疾病。
不談論痢疾、腹瀉、疳積這三種疾病,而單獨論述積聚,是從治病的根本入手。更不論述六種聚證,而先論述五種積證,是從較為難治的疾病開始講起。聚和積都是由於食物消化不良,陰血凝滯而引起的,病因相同,名稱不同。《內經》說:積證是五臟所生的病,聚證是六腑所成的病;氣的鬱結稱為積,氣的聚集稱為聚。聚證是陽氣的病變,所以表現為陽氣浮動,氣機運行不定,遇到阻滯就停滯下來,發病沒有固定的部位,疼痛也沒有固定的位置,如果氣血旺盛,積聚會逐漸消散,不治療也能自行痊癒。
積證是陰氣的病變,所以表現為陰氣沉伏,積聚在某一部位而不能移動,發病有固定的部位,疼痛也局限於患處,陰邪屬於內在的病邪,治療起來比較困難。積證有固定的部位,是屬於有形的瘀血;聚證沒有固定的部位,是無形的氣機。積塊是痰飲和食物積滯,積證則是瘀血。凡是面色萎黃浮腫,腹部脹滿虛鳴,小便像油一樣,毛髮焦黃枯燥,下痢赤白,眼珠黃赤,全身浮腫,腹部特別發熱,吃了東西肚子痛,昏昏沉沉愛睡覺的人,都是積證的表現,應該及時治療。
如果病情發展到面色蒼白呼吸急促,或者面色黑暗眼球直視,乾嘔不食,腹瀉停止又再次腹瀉,腹部脹滿像鼓一樣,頸項軟弱口不能張開,手腳都細小,那就是不治之症了。然而,五臟都有可能發生積證,又有癥、瘕、痞、癖四種證候的不同;食物積、乳積、氣積三種積證的區別;虛積、實積、驚積等各種積證的差異。先講述五臟的積證並詳細說明。肝臟的積證叫做肥氣,位於左脅下,形狀像一個倒扣的杯子,有頭有尾,像龜鱉的樣子。
心臟的積證叫做伏梁,起於肚臍上方,大小像手臂一樣粗,向上到達心窩部。脾臟的積證叫做痞氣,位於胃脘部,大小像一個盤子那麼大。肺臟的積證叫做息賁,位於右脅下,形狀像一個大杯子。腎臟的積證叫做奔豚,發病於少腹部,向上到達心窩部,像小豬奔跑一樣,忽上忽下,沒有固定的時間,這就是五種積證的表現。癥證是按壓時能摸到腫塊,而且像五種積證一樣位置固定不移;瘕證是假物成形,像魚、鱉、石等一樣的瘕塊。
痃證是皮下腫塊比較堅硬,位於肌肉層,可以看見。癖證是指偏邪積聚在隱蔽的部位,從外表看不見。乳積是指嘔吐腹瀉同時發生,氣息酸臭,是因哺乳失調引起的。食積是指腹部堅硬發熱口渴,或者腹瀉或者嘔吐,腸鳴腹痛,是因飲食過多引起的。氣積是指腹部疼痛哭鬧,痢疾的糞便像蟹一樣,是因受驚嚇或者吃了母親的乳汁引起的。虛積是指乳汁和食物消化不良,全身浮腫,是虛弱的體質上發生積滯。
實積是指腹部發熱大便乾燥,身體發熱口渴,喜食易飢,是實熱積滯。驚積是指因受驚嚇而引起的積證,口臭面色黃,腹部疼痛。治療的方法,寒證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熱證用清熱的方法治療,實證用通下之法治療,虛證用調補之法治療,驚證用安神的方法治療。治療積證只有挨積(緩慢治療)、磨積(長期治療)、消積(消除積滯)、化積(消化積滯),而沒有快速攻下的方法。
朱丹溪說:凡是積證,都不能使用瀉下藥物,這樣會損傷元氣,疾病也不會去除,況且積證的形成,正是因為正氣不足,邪氣才能入侵,就像小人當政,是因為君主衰弱一樣。正氣和邪氣不能同時存在,一方佔據優勢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邪氣一天天增長,正氣一天天衰弱,如果不加以攻邪,就會危及生命,但是攻邪太急,又會傷及正氣。初、中、末三種治療方法,一定要明白。初期,病邪剛開始,正氣還很旺盛,邪氣還很淺,就可以用攻邪的方法;中期,疾病持續了一段時間,邪氣比較深,正氣比較弱,就要既攻邪又補益正氣;末期,疾病持續很久,邪氣侵襲嚴重,正氣已經衰竭,就要以補益正氣為主。
總之,積證的治療,不是朝夕就能痊癒的,要循序漸進。攻邪過急,就會傷及正氣,正氣受損就不能運化水谷,邪氣反而會更加頑固。更應該仔細辨明哪一條經絡受病,哪種邪氣入侵,根據病因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