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九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13)

1. 虎丫毒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虎口疽,一名虎丫毒,又名合谷疽,又名丫刺毒,又名臂蟹毒,又名手丫發,又名病蟹叉。此手陽明大腸經風熱積毒之所致也。(《準繩》)

陳實功曰:合谷疔,俗名虎口百丫是也。此患多系疙瘩泡起,亦有紅絲走上,故有疔名。此足陽明胃經濕毒攻注作癢。初起挑破,蟾酥餅膏蓋,金黃散敷之,必須內外消托為主。(《正宗》)

胡公弼曰:虎口毒即丫刺毒,最能爛手,毒歸肝脾,亦能殺人。(《青囊》)

又曰:赤焮熱痛,更有虎口脹裂者。

薛氏曰:此患多生大指次指連界處,忽生腫毒,痛不可忍。若不早治,必爛人手,名曰拍蟹毒。

朱丹溪曰:虎口疽生(合谷穴)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,屬大腸經濕熱凝結而成。一名丫叉毒。初起如豆,漫腫色青,木痛堅硬。若初起黃粟小泡,癢熱焮痛,根深有紅線上攻腋內,即名合谷疔。

白話文:

虎丫毒門主論

王肯堂認為:「虎口疽」,又稱虎丫毒、合谷疽、丫刺毒、臂蟹毒、手丫發、病蟹叉,都是手陽明大腸經風熱積毒引起的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陳實功認為:「合谷疔」,俗稱虎口百丫,患處多長疙瘩起泡,也可能出現紅絲向上蔓延,因此稱為疔。這是足陽明胃經濕毒侵犯導致發癢。初期應挑破,敷上蟾酥餅膏,再撒上金黃散,治療重點在於內外兼治。(出自《正宗》)

胡公弼認為:「虎口毒」,也就是丫刺毒,非常容易爛手,毒素會侵入肝脾,甚至危及生命。(出自《青囊》)

另有記載:患處紅腫發熱疼痛,甚至虎口脹裂。

薛氏認為:此病多發生在大拇指和食指相連處,突然腫痛難忍。如果不早治,必然爛手,稱為拍蟹毒。

朱丹溪認為:虎口疽(長在合谷穴,即手大拇指和食指骨頭之間)屬於大腸經濕熱凝結而成,也稱為丫叉毒。初期如豆粒大小,逐漸腫脹,顏色青紫,堅硬疼痛。如果初期出現黃豆大小的小泡,伴隨瘙癢、發熱、紅腫疼痛,並且有紅線向上蔓延至腋下,則稱為合谷疔。

2. 虎丫毒門主方

初起,鮮蟹搗爛敷之,其毒可散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,用新鮮螃蟹搗爛敷在患處,就能夠散去毒素。

3. 手心毒門主論

王肯堂曰:手心毒,焮赤腫痛,俗名病穿掌,又曰穿窟天蛇,又名貧子盂。若偏於掌邊者,名穿邊天蛇,又名穿埂天蛇,亦名鷀癰。此手厥陰心包經勞宮穴,乃積熱所致。(《準繩》)

李氏曰:手心毒,一名擎珠毒。

陳遠公曰:有手心中忽紅腫高突變成一疽,疼痛非常,日夜無間,世所謂擎疽也。此證多是冤家相尋,內外治療,往往不能收功,有流血至死者,似乎不必治也。然有證無方,安見吾道之大乎!苟能懺悔怨艾,安在不可救。此疽雖是冤孽,亦因病人有火熱之毒,乘機竊發,消火熱之毒,何不可奏功耶!但火熱非起於一旦,而解毒難於小劑。

蓋毒成於熱,熱起於火,火之有餘,終是水之不足,不大料以滋水,惟小劑以滅火,安得取勝乎!必大用補水之劑,少佐解毒之味,則自愈耳。釋擎湯:元參一兩,金銀花二兩,生地一兩,當歸一兩,紫花地丁五錢,貝母二錢。水煎,二劑疼止,已潰者又服四劑,未潰者又服一劑,無不全愈。

愈後仍須懺悔,則無後患,否則恐變生他證,非方之過也。此方滋水以治火,補正以解毒,自居於無過之地,又何擬議哉。(《冰鑑》)

陳實功曰:手心毒,一名穿板疔,又名擎珠,又名瘭疽,乃心火熱毒也。是於五心痛不可忍,其瘡如泡,色如血赤,外形雖小,內有熱毒發於心窠者,難治;發於手足心者,可療。如在手掌心敷藥,當從手腕敷起;如在足心,須從腳脛骨四圍敷住,以截血路,免毒上攻。(《正宗》)

胡公弼曰:右手心毒,乃太陽、陽明二經受證,氣流足厥陰經。左手心毒,乃少陰、太陽二經受證,氣流足太陰、陽明經。或因七情內傷,氣血凝滯,亦能患此。(《青囊》)

白話文:

手心毒門主論

手心長毒,發紅腫痛,民間俗稱「病穿掌」、「穿窟天蛇」、「貧子盂」。如果毒在手掌邊緣,則稱為「穿邊天蛇」、「穿埂天蛇」或「鷀癰」。這是手厥陰心包經勞宮穴積熱所致。

有人稱手心長毒為「擎珠毒」。

一種手心突然紅腫隆起,形成癰疽,疼痛劇烈,日夜不停,稱為「擎疽」。這種情況常被認為是冤家索命,內外治療往往無效,甚至會流血致死,似乎無藥可救。但既然有病症,就應該有治療方法,否則如何體現醫術的偉大?只要病人能懺悔怨恨,就能痊癒。雖然這種癰疽是冤孽所致,但也因為病人本身有火熱之毒,才乘機發作。消除火熱之毒,就能奏效。然而,火熱之毒並非一日形成,解毒也難以速效。

毒是由於熱而生,熱是由於火而生,火盛則水不足。不能大量滋陰,只能少量滅火才能奏效。必須大量使用滋陰的藥物,少加一些解毒的藥材,才能自愈。

「釋擎湯」藥方:元參一兩,金銀花二兩,生地一兩,當歸一兩,紫花地丁五錢,貝母二錢。水煎服。疼痛停止後,潰爛者再服用四劑,未潰爛者再服用一劑,無不痊癒。

痊癒後仍需懺悔,以免後患,否則可能轉化為其他疾病,這並非藥方本身的問題。這個藥方滋陰以治火,補益正氣以解毒,自無可厚非。

手心長毒,又稱「穿板疔」、「擎珠」、「瘭疽」,是心火熱毒所致。五心痛不可忍受,瘡如水泡,顏色血紅,外形雖小,但內有熱毒從心臟蔓延,難以治療;若發於手足心,則可以治療。在手掌心敷藥,應從手腕開始敷起;若在足心,則應從腳脛骨四周敷住,以阻斷血液循環,防止毒素上行。

右手心長毒,是太陽、陽明二經受邪,氣流注於足厥陰經;左手心長毒,是少陰、太陽二經受邪,氣流注於足太陰、陽明經。或因七情內傷,氣血凝滯而致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