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九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12)

1. 瘭疽門主方

《準繩》秘方

射干,甘草,枳實,升麻,乾地黃,黃芩(各二兩),犀角(六分),前胡(三分)

水五升,煎三分,入大黃一錢,一沸去滓,入麝香二分,分三服,瘥止,不限劑數,神效。

白話文:

瘭疽門主方:

此方出自《準繩》,藥物組成如下:射干、甘草、枳實、升麻、乾地黃、黃芩各兩錢,犀角六分,前胡三分。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分,加入大黃一錢,煮沸後去除藥渣,再加入麝香二分,分三次服用。症狀痊癒後即可停止服用,藥量無限制,療效神奇。

2. 手指怪證門主論

浙有士人,指忽隱痛不可忍,其中指甲間,生一珊瑚,高二寸,血色氣縷成海市,人士戰馬,城廓戈矛,人與自己皆見。嗜飲燒酒,醫謂火所吐幻景,服以大黃稍減,久服遂絕,火何得成此異者。(《異識資諧》)

白話文:

浙江有一位讀書人,手指突然隱隱作痛,痛得難以忍受。他的指甲縫中,長出一塊珊瑚狀的東西,高約二寸,呈現血紅色,上面佈滿了像氣流一樣的紋理,形成宛如海市蜃樓般的景象,其中有山川、人馬、城郭、兵器等等,病人自己和他人都能看見。這位讀書人嗜好喝燒酒。醫生認為這是由於酒火旺盛而產生的幻覺,便讓他服用大黃,疼痛稍有減輕,但長期服用後,奇特的景象便消失了。那麼,火氣怎麼會造成這種怪異的現象呢?

3. 丫癰門主論

王肯堂曰:五指丫處,結毒焮腫者,俗名鴉叉,又名病蟹叉。(《準繩》)

申鬥垣曰:手丫毒俱是手經,手背丫是手三陽經,手掌心丫是手三陰經。受證當分何經,加引經藥治之。(《啟玄》)

汪省之曰:手三陰、三陽經,亦有氣血多少不同,生於指丫,當分經絡治之(《理例》)

朱丹溪曰:手丫發生於手丫岐骨縫間,除大指合谷穴名合谷疽。其餘指丫生毒,皆名手丫發。初起如粟色紅,漸大如豆,焮熱,潰後疼痛不止者。俟膿塞提出,其痛方止。

白話文:

[丫癰門主論]

王肯堂說:五指分叉的地方,長了毒瘡腫痛的,俗稱鴉叉,也叫病蟹叉。

申鬥垣說:手部指叉處的毒瘡都屬於手經循行的範圍,手背指叉處屬於手三陽經,手掌指叉處屬於手三陰經。診斷時要分辨是哪條經脈受邪,再配合引經藥物治療。

汪省之說:手三陰、三陽經的氣血盛衰不同,若長在指叉處,就要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。

朱丹溪說:手部指叉處的癰疽,長在指骨縫隙之間,唯有大拇指與合谷穴之間的癰疽,稱為合谷疽。其他手指指叉處長出的毒瘡,都稱為手丫癰。初期像小米粒大小,顏色發紅,逐漸腫大如豆粒般大小,紅腫熱痛,潰爛後疼痛不止。等到膿液完全排出,疼痛才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