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八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八 (12)

1. 瘰癧門主論

又曰:凡一切風核疼痛,用大蕎麥根、葫蘆根磨末,半泔半醋暖塗之。

蔣示吉曰:如瘰癧證,男子骨蒸,女人經閉,已成壞證,若專攻其癧,是速其斃也。理宜調理脾胃,補養氣血,使根本既固,然後再理其瘡,庶有可生之機也。(《說約》)

又曰:瘰癧之作,七情六慾,痰飲鬱熱,積久而成,實非一朝一夕之故也。故當以益氣養榮為主,而佐以治瘰之品。蓋恐榮衛一衰,變證蜂起,雖欲治癧,而不可得矣。

又曰:凡遇瘰癧等證,須察虛實,不得盡劑攻伐,損傷元氣,致成壞病者,十有八九。此非患者之命,自出醫人之手,不得不留心斟酌。

《聖濟總錄》曰:瘰癧在耳後頤項缺盆,乃手少陽三焦經主之。

《內經》曰: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,即此病也。

《病機》云:瘰癧不詳脈證,經絡受病之異者,下之則犯經禁、病禁。虛虛之禍,如指諸掌。

劉河間曰:瘰癧生於耳後及項間,一名九子包,又名者鼠瘡。其突起者,瘰癧也,多起厥陰少陽之二經,以其多氣少血故也。由嗜欲太甚,飲酒太過,食味太厚,思想太窮,所願不遂,意淫於外,內蘊七情,中傷六慾,或傳染,或誤治,種類不同,為害則一。男子患此,潮熱頓生;女子患此,月經不調,漸漸不治,神仙難救。

神方:於初起或二三核時,耳後項下有連珠,就於初起大核之上,著艾炷灸之,每核上各灸六七壯,或十餘壯,更於肩並、風池、肺俞、缺盆穴上各灸三壯,真起死回生之妙法,可收全功。今人不行艾灸之法,而聽下工敷貼鉤割,多取喪亡之咎。治宜養血清神,化痰散郁,更宜清心養性,淡味節食,可保終吉。

此證生於富貴膏粱之人,多費調理,以味厚欲深故也;生於藜藿之人,可保無虞,以味淡欲少故也。古云;膏藿不同治,正此義也。

《心法》曰:瘰癧小者為瘰,大者為癧,當分經絡。如生項前,屬陽明經,名為痰瘰;項後屬太陽經,名為濕瘰;項之左右兩側,屬少陽經,形軟遇怒即腫,名曰氣癧。堅硬筋縮者,名為筋癧;若連綿如貫珠者,即為瘰癧;或形長如蛤,色赤而堅,痛如火烙,腫勢甚猛,名曰馬刀瘰癧。又有子母癧,大小不一;有重臺癧,癧上堆累三五枚,盤疊成攢。

有繞項生者,名蛇盤癧;如黃豆結莢者,又名鎖項癧;生左耳根者,名蜂窩癧;生右耳根者,名惠袋癧;形小多癢者,名風癧;頷紅腫痛者,名為燕窩癧;近及胸腋者,名瓜藤癧;生乳旁軟肉等處者,名𤷍瘍癧;生於遍身,漫腫而軟,囊內含硬核者,名流注癧。獨生一個在囟門者,名單窠癧;一包生十數個者,名蓮子癧。

堅硬如磚者,名門閂癧;形如荔枝者,名石癧;形如鼠形者,名鼠癧,又名鼠瘡。以上諸癧,推之移動,為無根,屬陽,外治宜因證用針灸、敷貼、蝕腐等法;推之不移動者,為有根且深,屬陰,皆不治之證也。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,如妄用之,則難收斂。瘰癧形名各異,受病雖不外痰濕風熱,氣毒結聚而成,然未有不兼恚怒氣鬱幽滯,謀慮不遂而成者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種說法是:所有因為風邪引起的腫塊疼痛,可以用大蕎麥根、葫蘆根磨成粉末,用一半米湯、一半醋調溫熱後塗抹。

蔣示吉說:像瘰癧這種病,如果是男性出現骨蒸(感覺身體發熱)的症狀,女性出現月經閉止,已經是病情惡化的跡象。如果只針對瘰癧本身治療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先調理脾胃,補養氣血,等身體根本穩固之後,再治療瘡瘍,這樣才有生存的機會。(出自《說約》)

還有一種說法:瘰癧的發生,是由於情緒波動(七情),過度慾望(六慾),痰濕積聚,鬱悶化熱等原因,長期累積而成的,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。所以治療時應該以補益氣血為主,再輔以治療瘰癧的藥物。因為擔心身體虛弱後,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到那時就算想治療瘰癧也來不及了。

還有一種說法:凡是遇到瘰癧等疾病,必須要分辨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,不能一味地用攻伐的藥物,以免損傷元氣,導致病情惡化,這種情況十有八九都是這樣。這不是病人的命不好,而是醫生沒有好好診斷,不得不謹慎考慮。

《聖濟總錄》說:瘰癧長在耳朵後面、下巴脖子、鎖骨上方,是手少陽三焦經所主管的部位。

《內經》說:脈絡凹陷形成瘻管,並停留在肌肉紋理之間,指的就是這種病。

《病機》說:如果沒有詳細地診察脈象和症狀,就不知道瘰癧是不同經絡的問題,如果隨便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違反經絡和病情的禁忌,造成虛上加虛的禍患,就像看手掌一樣明顯。

劉河間說:瘰癧長在耳朵後面和脖子之間,又叫做九子包,也叫老鼠瘡。那些突出來的,就是瘰癧,多發生在厥陰和少陽二條經絡,因為這兩條經絡氣多血少。主要是因為過度貪圖慾望,飲酒過量,吃太過油膩的食物,思慮過多,願望不能實現,胡思亂想,內心積聚七情,損傷六慾,或是傳染,或是誤診誤治,種類不同,但危害是一樣的。男性患上這種病,會突然發熱;女性患上這種病,會月經不調,時間久了就難以治癒,就算神仙也難救。

有一個神奇的藥方:在剛開始長出一個或兩三個腫塊時,耳朵後面和脖子下面出現像珠子一樣的連串腫塊時,就在最先出現的大腫塊上,用艾草點燃灸,每個腫塊灸六七壯,或十幾壯,另外在肩部、風池穴、肺俞穴、鎖骨上方穴位各灸三壯,這是真正能起死回生的好方法,可以達到完全治癒的效果。現在的人不用艾灸的方法,而是聽信庸醫用敷貼或切割的方法,大多導致死亡的結果。治療應該以養血清神,化痰散結為主,更應該清心寡慾,飲食清淡,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。

這種病多發生在生活富裕、經常吃豐盛食物的人身上,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調理,因為他們飲食油膩,慾望過多;而生活清貧、吃粗糧的人,則比較不容易患上這種病,因為他們飲食清淡,慾望也比較少。古人說:「富貴和貧窮的人治療方法不同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《心法》說:小的瘰癧叫瘰,大的叫癧,要根據發生的經絡來區分。如果長在脖子前面,屬於陽明經,叫做痰瘰;長在脖子後面,屬於太陽經,叫做濕瘰;長在脖子左右兩側,屬於少陽經,形狀柔軟,生氣時會腫起來,叫做氣癧。堅硬且肌肉緊縮的,叫做筋癧;如果連成串像珠子一樣的,就是瘰癧;如果形狀像蛤蜊,顏色發紅且堅硬,疼痛像被火燙一樣,腫脹得很厲害,叫做馬刀瘰癧。還有一種是子母癧,大小不一;還有一種是重臺癧,在一個癧上面堆疊三五個,像重疊在一起的小山。

有環繞脖子長的,叫做蛇盤癧;像黃豆結莢一樣的,又叫做鎖項癧;長在左耳根的,叫做蜂窩癧;長在右耳根的,叫做惠袋癧;形狀小且很癢的,叫做風癧;下巴紅腫疼痛的,叫做燕窩癧;靠近胸部和腋下的,叫做瓜藤癧;長在乳房旁邊柔軟的肉等部位的,叫做𤷍瘍癧;長在全身,腫脹且柔軟,囊內含有硬核的,叫做流注癧。單獨一個長在囟門的,叫做單窠癧;一個囊裡面長十幾個的,叫做蓮子癧。

堅硬如磚的,叫做門閂癧;形狀像荔枝的,叫做石癧;形狀像老鼠的,叫做鼠癧,也叫鼠瘡。以上各種癧,如果用手推可以移動,就表示沒有根,屬於陽證,可以用針灸、敷貼、腐蝕等方法治療;如果用手推不能移動,就表示有根而且很深,屬於陰證,都是無法治癒的。千萬不能用針刺或腐蝕性的藥物,如果亂用,就很難收斂傷口。瘰癧的形狀和名稱各不相同,發病原因雖然離不開痰濕風熱、氣毒積聚,但沒有一個不是因為生氣、鬱悶、思慮過度、願望不能實現而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