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八 (2)

1. 無辜疳傷瘡門主方

鱉甲丸

夜明砂(淨,微炒),鱉甲(醋煮令黃,去肋),枳殼,黃連(各二兩),雄全蠍(一個),訶子(生一枚,熟一枚)

共為末。入麝香少許,蜜為丸如綠豆大,每服五丸,食後用米飯送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疳瘡的主方:鱉甲丸

將夜明砂(洗淨,微炒)、鱉甲(用醋煮至黃色,去除肋骨)、枳殼、黃連(各二兩)、雄全蠍(一隻)、訶子(生一個,熟一個)研磨成粉末。加入少許麝香,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丸,飯後用米飯送服。

2. 癭瘤門主論

陳實功曰:癭瘤非陰陽正氣結腫,乃五臟瘀血,濁氣痰滯而成也。癭者,陽也。色紅而高突,或蒂小而下垂。瘤者,陰也。色白而漫腫,亦無癢痛,人所不覺。(《正宗》)

又曰:筋骨呈露曰筋癭,屬肝。赤脈交結曰血癭,屬心。皮色不變曰肉癭,屬脾。憂喜消長曰氣癭,屬肺。堅硬不移曰石癭,屬腎。治宜消散。自然縮小,切不可輕用刀針掘破,出血不止,多致危亡;久則膿血崩潰,滲漏不已,終致傷人。(《正宗》)

又曰:筋瘤堅而色紫,累累青筋盤曲,甚則結若蚯蚓。此乃肝統筋,怒動肝火,血燥筋攣而成也。治當清肝解鬱,養血舒筋為主。清肝蘆薈丸主之。

又曰:血瘤,微紫微紅,軟硬間雜,皮膚隱隱,纏若絲縷色紅,擦破血流,禁之不住,此乃心主血,暴急太甚,火旺逼血沸騰,覆被外邪所搏而成也。治當養血涼血,抑火滋陰,安斂心神,調和血脈為主。芩連二母丸主之。

又曰:肉瘤軟如綿,硬似饅,皮色不變,不緊不寬,終年只似覆肝,此乃脾主肌肉,鬱結傷脾,肌肉消薄,土氣不行,逆於肉裡而為腫也。治當理脾寬中,疏通戊土,開鬱行痰,調理飲食為主。加味歸脾湯主之。

又曰:氣瘤,軟而帶堅,皮色如故,或消或長,無熱無寒,此乃肺主氣,勞傷元氣,腠理不密,外寒傳而為腫也。治當清肺氣,調經脈,理勞傷,和榮衛為主。通氣散堅丸主之。

又曰:骨瘤形色紫黑,堅硬如石,疙瘩高起,推之不移,昂昂堅貼於骨,此乃腎主骨,恣欲傷腎,腎火鬱遏,骨無榮養而為腫也。治當滋補腎氣,養血行瘀,散腫破堅利竅為主。調元腎氣丸主之。

又曰:粉瘤,紅粉色,多生耳項前後,亦有生於下體者,全是痰氣凝結而成。宜用披針破去脂粉,以三品一條槍插入,數次化盡內膜自愈。

又曰:黑砂瘤多生臀腿,腫突大小不一,以手捏起,內有黑色是也。亦用披針刺內,出黑砂有聲,軟硬不一。

又曰:發瘤多生耳後發下寸許,軟小高突,按之不痛,針之粉發齊出。

又曰:蛔蟲瘤生於脅下。

又曰:蛆瘤生於肩膊。

又曰:蝨瘤破之蝨出,但諸瘤形狀之異,皆由五臟濕熱邪火,濁氣瘀血,各感而成,非正病耳。

又曰:小兒胎瘤,初生頭上、胸乳間,腫起大者如饅,小似梅李,此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。須候小兒滿月以後,方可用針刺破,內如赤豆汁則安,內服五福化毒丹即愈。

又曰:治癭之法,初起元氣實者,海藻玉壺湯、六軍丸,久而元氣虛者,琥珀黑龍丹、十全流氣飲。選而治之。

薛立齋曰:癭瘤諸證,只宜服藥消磨,切不可輕用刀針掘破,血出不止,多致立危。醫家病家,均當慎之,萬勿孟浪。

馮魯瞻曰:癭則著於肩項,瘤則隨氣凝結,戒食厚味,忌妄破掘,五癭皆不可妄掘破,惟胎癭破而去其脂粉則愈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癭瘤門主論

陳實功認為,癭瘤並非因陰陽正氣失調而引起的腫塊,而是五臟瘀血、濁氣痰滯所致。癭,屬陽,顏色紅潤且高高隆起,或有細小的蒂向下垂;瘤,屬陰,顏色白而腫脹瀰漫,通常沒有癢痛感,不易被人察覺。

筋骨外露的稱為筋癭,屬於肝;紅色血管交織的稱為血癭,屬於心;皮膚顏色無變化的稱為肉癭,屬於脾;情緒憂喜變化導致的稱為氣癭,屬於肺;堅硬不動的稱為石癭,屬於腎。治療應以消散為主,讓腫塊自然縮小,切忌輕易使用刀針刺破,否則容易出血不止,危及生命;時間久了,還會膿血潰爛,滲漏不止,最終造成更大傷害。

筋瘤堅硬且呈紫色,佈滿青筋盤曲,嚴重時像蚯蚓一樣糾結。這是由於肝主筋,肝火旺盛,血燥筋攣所致。治療應以清肝解鬱、養血舒筋為主,清肝蘆薈丸是主要的藥方。

血瘤顏色微紫微紅,軟硬不均,皮膚隱約可見,像絲線一樣纏繞,顏色發紅,擦破會出血不止。這是由於心主血,心火過旺,血液沸騰,又受到外邪侵襲所致。治療應以養血涼血、抑火滋陰、安神斂血、調和血脈為主,芩連二母丸是主要的藥方。

肉瘤軟如棉花,硬如饅頭,皮膚顏色無變化,不鬆也不緊,終年如覆於其上。這是由於脾主肌肉,脾氣鬱結受損,肌肉消瘦,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肉組織而形成腫塊。治療應以健脾理氣、疏通脾土、化痰開鬱、調理飲食為主,加味歸脾湯是主要的藥方。

氣瘤軟而帶硬,皮膚顏色如常,腫塊時消時長,不寒不熱。這是由於肺主氣,勞傷元氣,肌膚腠理疏鬆,外寒入侵而形成腫塊。治療應以清肺理氣、調和經脈、治療勞傷、調和營衛為主,通氣散堅丸是主要的藥方。

骨瘤顏色紫黑,堅硬如石,隆起成疙瘩,按壓不動,緊貼骨骼。這是由於腎主骨,縱慾傷腎,腎火鬱結,骨骼失養而形成腫塊。治療應以滋補腎氣、養血化瘀、消腫散結、通利竅道為主,調元腎氣丸是主要的藥方。

粉瘤呈粉紅色,多長在耳項前後,也有長在下體的,都是痰氣凝結而成。宜用披針挑破,去除脂粉,再用三品一條槍(一種細長的針)多次插入,使內膜化盡,自然痊癒。

黑砂瘤多長在臀腿部位,腫塊大小不一,用手捏起可感覺到裡面有黑色物質。也可用披針刺入,排出黑砂,可聽到聲音,腫塊軟硬不一。

發瘤多長在耳後髮際下方約一寸處,腫塊柔軟小而隆起,按壓無痛,用針刺破則有頭髮絲樣的物質排出。

蛔蟲瘤長在脅肋下。

蛆瘤長在肩膊上。

蝨瘤刺破後有蝨子排出。各種瘤的形態各異,都是由於五臟濕熱邪火、濁氣瘀血等因素作用於不同的部位而引起的,並非正病。

小兒胎瘤,新生兒頭上或胸乳之間,腫塊大小不一,大如饅頭,小如梅李,是胎中瘀血凝滯所致。須待嬰兒滿月後,才能用針刺破,如果流出像赤豆汁一樣的液體則無礙,內服五福化毒丹即可痊癒。

治療癭瘤的方法,初期元氣充沛者,可用海藻玉壺湯、六軍丸;久病元氣虛弱者,則用琥珀黑龍丹、十全流氣飲。應根據情況選擇藥方治療。

薛立齋認為,各種癭瘤都應服用藥物消散,切勿輕易使用刀針刺破,否則容易出血不止,危及生命,醫生和病人均應謹慎,切勿魯莽。

馮魯瞻認為,癭多長在肩項,瘤則隨著氣的聚集而形成,應戒食肥甘厚味,忌諱隨意刺破,五種癭瘤都不可隨意刺破,只有胎癭可以刺破去除脂粉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