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2)

1. 弄舌舒舌門主方

清胃散

防風,天花粉,黃芩,熟石膏,厚朴(薑製),枳殼,黃連,陳皮,甘草,水煎服。

又方,以西牛黃一釐塗舌上,即止。

白話文:

弄舌舒舌門主方

清胃散:防風、天花粉、黃芩、熟石膏、厚朴(薑製)、枳殼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,用水煎服。

另一個方子:用西牛黃一釐(約一錢)塗在舌头上,即可止痛。

2. 舌喑門主論

馮魯瞻曰:舌喑者,中風而舌不轉運,舌強不能言是也。經曰: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。會厭者,聲音之戶。舌者,聲音之機。唇者,聲音之扇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然心之本脈,繫於舌根,脾之絡脈,繫於舌傍,肝脈循陰器,絡於舌本,少陰之脈之喉嚨,系舌本。足四經之脈,皆上於舌,邪中其經,則痰涎閉其脈道,舌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。

有喉喑者,勞嗽失音,即喉嚨啞是也。故喉喑者,喉中之聲嘶,而舌本能言,舌喑者,舌本不能言,而喉中之聲如故,中風而舌喑者,舌與喉俱病,而音聲不能發於會厭也。然有外感內傷之因。外感者,風寒火熱之邪也。經曰:諸熱暴喑,皆屬於火。內傷者,心肺腎三經致病,亦多由痰火壅塞上竅,氣血兩虛,不能上榮,則舌機不轉也。

有腎虛而氣不歸源,內奪而胞絡內絕,不能上接清陽之氣者;有元氣不足,肺無所資者;有血衰而心失所養者。蓋心為聲音之主,肺為聲音之戶,腎為聲音之根。經曰:三焦之氣,通於喉嚨,氣弱則不能上通矣。治者能於根本用力,則丹田清陽之氣,自能宣揚振作,故古人每以獨參湯、地黃飲子取效也。

然中風不語之證有六:有失音不語者;有舌強不語者;有神昏不語者;有口噤不語者;有舌縱語澀不語者;有舌麻語謇不語者。可不詳歟!

白話文:

舌喑門主論

馮魯瞻說:舌喑,就是中風導致舌頭不能靈活轉動,舌頭僵硬說不出話。經書上說:喉嚨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會厭是聲音的門戶,舌頭是發聲的關鍵,嘴唇是聲音的輔助,橫骨是神氣所操控,主導舌頭運動的部位。然而,心的主要經脈連接在舌根,脾的絡脈連接在舌頭旁邊,肝脈循行陰部,絡於舌根,少陰經脈經過喉嚨,也與舌根相連。足部的四條經脈都上達舌頭,邪氣侵犯這些經脈,就會導致痰涎阻塞經脈通道,舌頭不能靈活轉動而導致失語。

有喉喑的人,是因勞累咳嗽而失聲,也就是喉嚨啞了。所以喉喑是指喉嚨聲音嘶啞,但舌頭還能說話;舌喑是指舌頭不能說話,但喉嚨聲音如常;中風導致的舌喑,則是舌頭和喉嚨都生病了,聲音無法從會厭發出。這些都有外感內傷的原因。外感是指風寒火熱等邪氣入侵。經書上說:所有因熱而突然失語的,都屬於火邪。內傷是指心、肺、腎三經的疾病,大多是由於痰火壅塞上焦,氣血兩虛,不能上達頭部濡養,導致舌頭不能靈活轉動。

有些是腎虛導致元氣不能歸於根本,內在的經絡阻塞不通,不能上接清陽之氣;有些是元氣不足,肺臟得不到滋養;有些是血液衰弱,心臟得不到滋養。因為心是聲音的主宰,肺是聲音的門戶,腎是聲音的根本。經書上說:三焦的氣機與喉嚨相通,氣虛則不能上達。治療者如果能夠從根本入手,則丹田的清陽之氣就能自然宣揚振作,所以古人常常用獨參湯、地黃飲子等方劑取得療效。

中風不語的症狀有六種:一種是失音不語;一種是舌頭僵硬不語;一種是神志昏迷不語;一種是嘴巴緊閉不語;一種是舌頭伸出,說話含糊不清不語;一種是舌頭麻木,說話遲滯不語。這些情況不能不詳細地加以區分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