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7)

1. 小兒口水門主論

小兒心胃火盛,廉泉穴開,則口中流水不絕。

又曰:因大人與小兒嘻戲,捏其腮頰,則令小人淌口水。

俗云:孕婦思食酸甜不得,則嬰兒多淌口水。

白話文:

小兒口水多,主要是因為心胃火旺,導致廉泉穴張開,口水就不停地流出來。

也有人說,大人逗弄小孩,捏他的腮頰,也會導致小孩流口水。

民間俗語說:孕婦想吃酸甜的東西卻吃不到,孩子就容易流口水。

2. 小兒口水門主方

驗方(《急救》)用熱水一盆,入白礬一勺,將兒兩足頻頻洗之,立瘥。

又方,鮎魚在小兒嘴上揩之。

白話文:

小兒口水門主方:

用熱水一盆,加入一勺白礬,頻繁地洗孩子的雙腳,馬上就會痊癒。

另一個方法是用鯰魚在孩子的嘴巴上擦拭。

3. 口瘡門主論

《醫論選要》曰:夫口者,脾之竅,諸經多有會於口者。蓋五味入口,藏於脾胃,為之運化津液,以養五氣,節宣微爽,五臟之氣偏勝,由是諸疾生焉。故口瘡者,乃脾氣凝滯,加之風熱,治當清胃瀉火。

馮魯瞻曰:口瘡者,心脾蘊熱也。小兒陰氣未生,陽氣偏盛,又因將養過溫,心脾積熱,熏蒸於上而成瘡。治宜瀉心化毒,清涼為主。若月內諸病,而口無涎沫者凶。

又曰:凡口舌生瘡,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,恐寒凝不散,內潰奔走,久而難愈。必先用辛輕升散,而後清涼,使鬱火達外,再視其所因而治之。更有中氣不足,脾胃虛衰,不能斂納下焦,陰火被逼上炎,以致虛陽口瘡。丹溪所謂:勞役過度,虛火上炎,遊行無制,舌破口瘡,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。若作實熱,誤投涼藥,則害又不止口瘡矣。

又曰:口瘡者,上焦實熱,中焦虛寒,下焦陰火,各經傳變所致,當分別治之。如發熱、作渴、飲冷,實火也。輕則用補中益氣,重則用六君子湯。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中氣虛也,用人參理中湯。手足逆冷,肚腹作痛,中氣虛寒,用附子理中湯。晡熱、內熱,不時而熱,血虛也,用八物加丹皮、五味、麥冬。

發熱、作渴、吐痰,小便頻數,腎水虛也,用八味丸。日晡發熱,或熱從小腹起,陰虛也,用四物、參、朮、五味、麥冬;不應,則用加減八味丸。若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見晝伏,不時而動,或無定處,或從腳起,乃無根之火也。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、五味,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湧泉穴。

若概用寒涼,損傷生氣,為害匪淺。或問:虛寒何以生口瘡,而反用附子理中耶?蓋因胃虛谷少,則所勝者腎也,水氣之逆而乘之,反為中寒,脾胃衰微之火,被迫炎上,作為口瘡。經曰: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寒雨暴至,陰厥乃格,陽反上行,民病口瘡是也。故用參朮、甘草補其土,薑、附散其寒,火得所助,則接引退舍矣。

白話文:

口瘡門主論

口是脾的竅穴,許多經絡都匯聚於口。食物入口後,貯存在脾胃,脾胃運化津液,滋養五臟之氣,使之宣暢通達。若五臟之氣偏盛,則各種疾病就會產生。所以口瘡是脾氣鬱滯,再加上風熱所致,治療應當清胃瀉火。

馮魯瞻認為:口瘡是心脾蘊積熱邪。小兒陰氣未足,陽氣偏盛,加上照顧過於溫暖,心脾積熱,熏蒸於上而形成口瘡。治療應該瀉心化毒,以清涼為主。如果月經期出現各種疾病,而口腔沒有唾液,則預後不良。

此外,凡是口舌生瘡,初期不宜立即使用涼藥敷貼,以免寒邪凝滯不散,內部潰爛蔓延,久而難愈。必須先用辛溫的藥物升散,然後再用清涼藥物,使鬱積的熱邪透達體表,再根據病因進行治療。還有一些情況是中氣不足,脾胃虛弱,不能收斂下焦之氣,陰火被逼向上,導致虛陽性口瘡。正如丹溪所說:勞累過度,虛火上炎,遊走無常,導致舌破口瘡,這就應該服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。如果本來是實熱,誤用涼藥,則危害不止於口瘡。

口瘡是上焦實熱、中焦虛寒、下焦陰火等各種經絡傳變所導致的,應當區別治療。例如,發熱、口渴、喜飲冷水,是實熱;輕者用補中益氣湯,重者用六君子湯。飲食減少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不實,是中氣虛,用人參理中湯。手腳冰冷、腹痛,是中氣虛寒,用附子理中湯。午後發熱、內熱、時冷時熱,是血虛,用八珍湯加丹皮、五味子、麥冬。

發熱、口渴、吐痰、小便頻數,是腎陰虛,用八味丸。午後發熱,或熱從小腹開始,是陰虛,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五味子、麥冬;若無效,則加減八味丸。如果熱來熱去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出現白天消失,時隱時現,或位置不定,或從腳部開始,這是無根之火。也可用上述藥丸,以及十全大補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再用附子末和唾液調勻塗抹湧泉穴。

如果一概使用寒涼藥物,會損傷元氣,危害很大。有人問:虛寒為何也會生口瘡,而反而要用附子理中湯呢?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則腎氣亢盛,水氣逆上,反而導致中寒,脾胃虛弱的火氣被逼向上,形成口瘡。經書上說:「歲金不足,炎火流行,然後寒雨暴至,陰寒凝滯,陽氣反而上行,人民就患口瘡。」所以要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脾土,用生薑、附子散寒,火氣得到扶助,就能自行退去。

4. 口瘡門主方

口瘡,砂仁火煅存性為末,摻上即愈。

又方

硼砂(一錢五分),寒水石(一錢),黃柏,硃砂(各七分),冰片(五釐)

研細。先用苦茶漱淨再吹。

小兒口瘡不能吮乳(蔡醫傳),密陀僧末醋調塗足心。瘡愈洗去。

又方,小兒臥時,以醋調湯瓶內鹼末,書十字兩足心。

一切口瘡(《心法》)雞內金燒灰,敷之立效。

又方(《湯液》)

黃柏(蜜炙赤,一兩),青黛(一分)

研末頻摻。

口瘡並治喉癬、喉癰閉塞。

鳳凰衣(即哺雞蛋殼內衣,微火焙黃),橄欖核(瓦上焙,存性),孩兒茶(各等分)

共乳細,每藥一錢加冰片五釐,口瘡、口疳搽患處,喉證吹入,即能進飲食。

白口瘡

生明礬(一錢),硃砂(二分)

共研末搽之。

口瘡連年不愈者,乃虛火也。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玄參(各等分)

為末。煉蜜丸彈子大,每用一丸噙咽。

大人小兒口瘡久治不效,附子為末醋調,男左女右貼腳心。

小兒口瘡不能乳食,白礬湯浸腳上,半日頓寬;或以礬末水調攤紙上,貼腳心,再以水濕之;或用白礬如雞蛋大,置好醋一盞中,頻塗兒足。

千金方,口舌一切諸瘡

升麻,射干(各三兩),柏葉(一升),苦竹葉(五合),大黃(二兩),生蘆根,薔薇根白皮(各五兩)

水四升同藥煎至一升去滓,入生元參汁三合再煎,再入生地黃汁五合再煎兩沸,下蜜煎濃,安舌上細嚥。

白話文:

口瘡門主方

口瘡治療方法:將砂仁用火煅燒至呈灰白色,研磨成粉末,直接塗抹在患處即可痊癒。

另一種方法:將硼砂一錢五分、寒水石一錢、黃柏七分、硃砂七分、冰片五釐研磨成細粉。先用苦茶漱口清潔,然後將藥粉吹入患處。

小兒口瘡導致無法吮吸乳汁的治療方法(出自《蔡醫傳》):將密陀僧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塗抹在腳心,瘡瘍痊癒後洗去藥物。

另一種小兒口瘡治療方法:孩子睡覺時,將鹼面用醋調和後,寫上十字在孩子的兩個腳心。

所有種類的口瘡治療方法(出自《心法》):將雞內金燒成灰,敷在患處,效果顯著。

另一種方法(出自《湯液》):將蜜炙過的黃柏一兩和青黛一分研磨成粉末,經常塗抹患處。

口瘡以及喉癬、喉癰阻塞的治療方法:將雞蛋殼內膜(鳳凰衣)微火焙黃、橄欖核在瓦片上焙乾、孩兒茶等量混合研磨成細粉,每份藥物一錢加入冰片五釐,用於治療口瘡、口疳,塗抹患處;治療喉嚨疾病則吹入患處,即可恢復進食。

白口瘡的治療方法:將生明礬一錢和硃砂二分研磨成粉末,塗抹患處。

口瘡多年不愈者,屬於虛火引起的。將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玄參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含服咽下。

成人和兒童口瘡久治不癒的治療方法:將附子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,男性貼在左腳心,女性貼在右腳心。

小兒口瘡導致無法吃奶的治療方法:用白礬水浸泡腳,半天症狀就會減輕;或者將白礬粉末用水調和後攤在紙上,貼在腳心,再用清水浸濕;或者用雞蛋大小的白礬放入一盞好醋中,經常塗抹在孩子的腳上。

《千金方》中治療口舌各種瘡瘍的方法:將升麻、射干各三兩,柏葉一升,苦竹葉五合,大黃二兩,生蘆根、薔薇根白皮各五兩,加水四升一起煎煮至一升,去除藥渣,加入生元參汁三合繼續煎煮,再加入生地黃汁五合,煎煮兩沸,加入蜂蜜煎至濃稠,塗抹在舌頭上,慢慢嚥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