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2)

1. 唇緊門主方

口唇燥裂,橄欖泡湯服,核中仁研爛敷患處。

又方,胭脂敷。

唇緊濕爛,經年累月,乍好乍發,葵根燒灰,豬脂和塗。

唇緊口小不能開,鱉甲、鱉頭燒為末,敷之。

又方,馬齒莧煎汁洗之。乾者亦可。

唇緊難開灸法,承漿穴(在頤前唇下陷中,足陽明之會,一名天池。灸三壯。)合谷穴(在大指歧骨間,一名虎口。男左女右,灸三壯。)

冬月唇乾血出,桃仁研爛,豬油調塗。

白話文:

唇緊門主方

嘴唇乾燥裂開,用橄欖泡水喝,橄欖核研磨成泥敷在患處。

另一方,用胭脂敷。

嘴唇緊繃濕爛,反覆發作多年,用葵花根燒成灰,和豬油一起塗抹。

嘴唇緊繃,嘴巴張不開,將鱉甲、鱉頭燒成粉末敷上。

另一方,用馬齒莧煎水洗患處,乾燥的馬齒莧也可以。

嘴唇緊繃難以張開的灸法:灸承漿穴(位於下巴中間凹陷處,是足陽明經的交會穴,也叫天池穴,灸三壯)和合谷穴(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,也叫虎口穴,男性灸左手,女性灸右手,灸三壯)。

冬天嘴唇乾燥出血,用桃仁研磨成泥,用豬油調和後塗抹。

2. 唇瞤門主論

竇漢卿曰:脾胃受風,則唇瞤動裙揭矣。

馮魯瞻曰:如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誤治為痰,則津液愈枯,筋脈失養,抽掣諸證作矣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唇部抽動與脾胃關係論述

竇漢卿說:脾胃受風,就會導致嘴唇抽動。

馮魯瞻說:如果嘴唇和嘴巴蠕動,這是脾虛不能收攝造成的。錯誤地治療為痰證,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,筋脈失去滋養,導致抽搐等症狀出現。

3. 唇瞤門主方

唇口瞤動。

薏苡仁,赤小豆,防己,甘草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嘴唇和嘴巴不停地抽動。

方劑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防己、甘草,用水煎服。

4. 唇風門主論

陳實功曰:陽明胃火上攻,其患下唇發癢作腫,破裂流水,不疼難愈。宜銅粉丸泡洗,內服地黃丸。自愈。(《正宗》)

胡景周曰:凡下唇腫痛,或生瘡,名驢嘴風。上唇腫痛生瘡,名魚口風。以井華水常潤之,乃可搽藥,以芒硝塗之。

白話文:

唇風門主論

陳實功說:陽明經胃火上升,就會導致下嘴唇發癢腫脹,甚至破裂流膿,但不疼痛,而且不容易痊癒。可以用銅粉丸泡水清洗患處,內服地黃丸,就能自然痊癒。(出自《正宗》)

胡景周說:下嘴唇腫痛或長瘡,叫做驢嘴風;上嘴唇腫痛長瘡,叫做魚口風。可以用井水經常濕潤患處,然後才能塗藥,可以用芒硝塗抹。

5. 唇疔門主論

申鬥垣曰:唇疔初起如粟,或不痛,或癢甚,其形甚微,其毒極深,其色或赤或白。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,根行甚急,不一日間頭面腫大,三四日內即死不救。醫者於初起時,即用快刀割去此毒。唇缺亦所難顧,再從容補唇,誠為救命之捷徑也。(《啟玄》)

陳遠公曰:有唇上生疔者,或口角旁,或上下唇,不論大小,大約皆脾胃火毒也。宜早散之,否則毒氣熾炎,必且艱於飲食,往往有腐爛死者。疔毒以愈小而愈橫也。治法急泄其火毒,不可損傷脾胃之氣,毒易散矣。救唇湯:金銀花一兩,紫花地丁一兩,白果二十個,桔梗三錢,生甘草三錢,知母一錢,水煎服。一劑疼止,二劑疔消,三劑痊愈。已爛者又二劑。

此方治頭面疔瘡亦效。此以白果、桔梗引銀花、地丁至生疔之處,而盡去其毒也。(《冰鑑》)

《心法》曰:唇生疔毒,細看腿彎中紫黑筋,用長針刺破,血出即愈。

白話文:

唇疔門主論

申鬥垣說:唇疔初期像小米粒一樣,有的不痛,有的很癢,形狀很小,但毒性很深,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白色。如果嘴唇上下呈現紫黑色,毒性蔓延很快,不到一天時間頭面就會腫大,三四天內就會死亡,無法搶救。醫生在初期就要用鋒利的刀子割掉毒瘡。即使嘴唇因此缺損也不必顧慮,之後再慢慢修補嘴唇,這才是救命的捷徑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陳遠公說:嘴唇上長疔瘡,無論是在嘴角旁邊還是上下嘴唇,大小無關,大多是因為脾胃積熱導致的毒素。應該盡早散去毒氣,否則毒氣熾盛,必然難以飲食,常常會有腐爛致死的情況。疔瘡毒性越小越厲害。治療方法要迅速瀉去火毒,不可損傷脾胃之氣,毒氣就能容易散去。救唇湯:金銀花一兩,紫花地丁一兩,白果二十個,桔梗三錢,生甘草三錢,知母一錢,水煎服。一劑藥疼痛就會停止,二劑藥疔瘡就會消退,三劑藥就能痊癒。如果已經潰爛了,再服用兩劑。

這個方子治療頭面部的疔瘡也很有效。這是利用白果、桔梗引導金銀花、紫花地丁到達長疔瘡的地方,徹底清除毒素。(出自《冰鑑》)

《心法》說:嘴唇長了疔瘡,仔細觀察腿彎處是否有紫黑色的筋絡,用長針刺破,出血後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