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四 (1)
卷十四 (1)
1. 卷十四
2. 唇口部
凡一切唇口、上齶、風疽瘡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白話文:
唇部、口腔、上顎等部位的風、疽、瘡、毒等病症,都歸屬於此章節,方便查閱和治療。
3. 唇口望色辨證法
唇口焦紅者,吉。
唇紅者,主煩躁渴飲也。
唇燥裂者,是脾熱。
唇口俱腫赤者,是熱極。
唇口俱青黑者,是寒極。
唇白者,主吐涎嘔逆,諸失血證也。
唇黃者,主脾受積熱也。
唇青者,主血虛脾寒也。
唇紅紫者,主蟲齧積痛也。
唇口舌胎有斷紋者,難治。
唇口焦黑者,凶。
唇青舌卷者,死。
唇吻色青者,死。
環口黧黑者,死。
口張氣直出者,死。
黑色自人中入口者,死。
人中平滿者為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。
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;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。(此傷寒狐惑證)
白話文:
唇口望色辨證法
嘴唇和嘴巴顏色紅潤焦黃者,預後良好。
嘴唇紅潤者,表示煩躁口渴。
嘴唇乾燥裂開者,是脾胃積熱。
嘴唇和嘴巴都腫脹發紅者,是熱邪到達極點。
嘴唇和嘴巴都發青發黑者,是寒邪到達極點。
嘴唇顏色蒼白者,表示會嘔吐、反胃,以及各種出血症狀。
嘴唇顏色發黃者,表示脾胃積熱。
嘴唇顏色發青者,表示血虛脾寒。
嘴唇顏色紅紫者,表示蟲積腹痛。
嘴唇、嘴巴和舌苔上有斷裂紋路者,預後不良,難以治療。
嘴唇和嘴巴顏色焦黑者,預後極差。
嘴唇發青,舌頭捲曲者,將會死亡。
嘴唇和嘴巴顏色發青者,將會死亡。
嘴唇周圍發黑者,將會死亡。
嘴巴張開,呼吸急促者,將會死亡。
黑色從人中蔓延至嘴巴者,將會死亡。
人中部位平滿者,表示嘴唇反轉,嘴唇反轉則身體其他部位將會先死亡。
上嘴唇長瘡,表示內臟受損;下嘴唇長瘡,表示肛門受損。(這屬於傷寒或狐惑症的症狀)
4. 辨口味察證法
口甜,是肝熱脾濕,胃有痰滯。
口淡,是胃熱。
口乾口燥,是胃家熱極。
口咸,是腎水上泛,腎熱。
口酸,是肝熱。
口乾,是脾熱。
口辛,是肺熱。
口臭,是胃熱。
口苦,是心熱或膽熱。更有因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,而口苦者。(蓋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倘事或膽不決則恚怒,膽汁上溢而口苦。
口酸,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酸者。
口糜,有膀胱移熱於小腸,而口糜潰爛者。
白話文:
辨口味察證法
嘴巴甜,是因為肝火旺盛、脾濕、胃裡有痰阻礙。
嘴巴淡,是因為胃火旺盛。
嘴巴乾燥,是因為胃火極盛。
嘴巴鹹,是因為腎水上涌,腎火旺盛。
嘴巴酸,是因為肝火旺盛。
嘴巴乾,是因為脾火旺盛。
嘴巴發辣(辛),是因為肺火旺盛。
嘴巴臭,是因為胃火旺盛。
嘴巴苦,是因為心火旺盛或膽火旺盛。也可能因為思慮過度,肝火移至膽部,導致嘴巴苦。(因為肝主思慮,膽主決斷,如果事情拿不定主意就會憤怒,膽汁逆流而上導致嘴巴苦。)
嘴巴酸,也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,肝氣過盛克制脾土而導致嘴巴酸。
嘴巴糜爛,可能是因為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,導致嘴巴糜爛潰瘍。
5. 唇病門主論
《折衷》云:脾臟應腎,通口氣,脾胃為合,足陽明胃之經,其脈挾口環唇,故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。風則動,寒則緊,燥則干,熱則裂,氣鬱則生瘡,血少則澀而無血色。然六腑之華,亦在唇。經云: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其華在唇。且肝脈、督脈、衝脈、任脈皆絡於唇,一有受邪,則唇為病。
又曰:喘而唇縮者,死。
又曰:小兒唇紅如丹,即發渴候,紅甚焦黑則危。
馮魯瞻曰:唇本脾之外候,然足陽明脈亦起鼻而環於唇,故凡停滯傷脾,必氣粗唇堅而發腫,名曰唇腫。至有傷寒,或發驚候,是以眉稜骨痛,厥熱眩悶,氣穢頤浮,或舌苔,或齒擊,或狂逆,則又色白腫甚,名曰繭唇。若至胃傷極而唇爛,壯熱穢甚見痘者,名曰胃爛唇梟,十救一二。
如憂愁勞極,滿唇破裂者,亦名曰口糜。如風寒乍乘,唇青帶白者,宜溫胃驅風。如吐後而唇白者,治宜養胃調氣。如怒氣上衝,唇青者,治宜順氣平肝和胃。更有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
白話文:
唇病門主論
《折衷》一書說:脾臟與腎臟互相影響,共同調節口腔的氣機;脾胃相連,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口唇周圍,所以脾胃受邪,嘴唇就會生病。風邪會導致嘴唇顫動,寒邪會使嘴唇緊縮,燥邪會使嘴唇乾燥,熱邪會使嘴唇裂開,氣鬱會導致嘴唇生瘡,血虛則嘴唇顏色暗淡無光澤。此外,六腑的精華也表現在嘴唇上。《內經》說: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是人體營養物質的倉庫和精氣的住所,它們的精華外現於嘴唇。而且肝經、督脈、衝脈、任脈都與嘴唇相連,任何一經受邪,嘴唇都會生病。
另外,喘息且嘴唇縮回的人,將會死亡。
另外,小兒嘴唇紅潤像丹砂一樣,是將要發燒口渴的徵兆;如果紅得厲害,甚至焦黑,則病情危急。
馮魯瞻說:嘴唇是脾臟的外部表現,但足陽明經脈也從鼻子開始環繞嘴唇,所以凡是停滯傷脾的病症,都會導致呼吸粗重、嘴唇堅硬腫脹,稱為唇腫。如果患傷寒或驚厥,則會伴有眉稜骨疼痛、厥逆發熱、頭暈目眩、口臭面浮腫、舌苔異常、牙齒咬合困難或神志狂亂等症狀,此時嘴唇顏色蒼白腫脹更甚,稱為繭唇。如果胃氣受損極度嚴重,嘴唇潰爛,伴有高熱、口臭和痘疹,則稱為胃爛唇梟,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兩個能救活。
如果因憂愁勞累過度,嘴唇布滿裂口,則稱為口糜。如果因風寒突然侵襲,嘴唇青紫帶白,應溫暖胃氣,驅除風邪。如果嘔吐後嘴唇蒼白,治療應以養胃調氣為主。如果因怒氣衝冠,嘴唇發青,治療應以疏通氣機、平肝和胃為主。還有嘴唇口角不停蠕動的,是脾虛不能收攝的表現。
6. 唇緊門主論
馮魯瞻曰:唇口緊小不能開,飲食不得入者,名曰唇緊。(《錦囊》)
《折衷》云: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,得寒則緊也。
竇漢卿曰:口緊,一名月闕瘡、雁來風、蟲蝕瘡。此證急用馬齒莧搗汁洗緊唇;仍用黃薺汁灌去風痰,冰片散吹之。如毒氣歸心,胸前脹滿,上氣頻促,下部洞泄不止,必死難治。
胡景周曰:唇緊濕爛,乍好乍發,經年累月,又名唇瀋。(音滲,汁也。)乃脾家濕熱也。
白話文:
唇緊門主論
馮魯瞻說:嘴唇和嘴巴緊縮狹小,無法張開,導致飲食無法入口的,叫做唇緊。
《折衷》書中記載:脾胃受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嘴唇生病,遇到寒邪就會緊縮。
竇漢卿說:嘴巴緊閉,也稱為月闕瘡、雁來風、蟲蝕瘡。這種症狀急需用馬齒莧搗碎取汁清洗緊縮的嘴唇;還要用黃薺汁灌入以去除風痰,並用冰片散吹於患處。如果毒氣入心,胸前脹滿,呼吸急促,下體腹瀉不止,那將必死無疑,難以治療。
胡景周說:嘴唇緊縮濕爛,時好時壞,持續好幾年,又稱為唇瀋(音滲,汁液)。這是脾臟濕熱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