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三 (4)
卷十三 (4)
1. 耳風毒門主論
王肯堂曰:耳風毒,耳中常出紅膿,此足少陰、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。(《準繩》)
胡公弼曰:耳風毒,即耳門毒。(《青囊》)
又曰:耳之上下前後,皆屬少陽,最不可破。如毒一有潰破,便要仔細詳審,不可輕忽。
竇漢卿曰:耳風毒受在心腎,氣不流行,壅在心經,致傷於耳。
白話文:
耳風毒門主論
王肯堂認為:耳風毒症狀是耳朵經常流出紅色的膿液,這是因為足少陰經和手少陽經的風熱之邪上壅所導致的。
胡公弼認為:耳風毒就是耳門腫毒。
胡公弼又說:耳朵的上下前後都屬於少陽經的循行路線,最忌諱破壞。如果毒症已經潰破,就必須仔細審慎地處理,不可輕忽大意。
竇漢卿認為:耳風毒的病邪侵犯心腎,導致氣機運行不暢,阻塞在心經,最終損傷耳朵。
2. 耳蕈、耳痔門主論
王肯堂曰:耳蕈、耳痔,則不作膿,亦不作寒熱,外無壅腫。但耳塞不通,纏綿不已,令人耳聾。(《準繩》)
陳實功曰:又有耳挺,結於竅內,氣脈不通,疼痛不止,當用白降丹點之,化盡乃愈。(《正宗》)
竇漢卿曰:耳痔、耳蕈,先用針刺破,用紅玉膏點之,耳脹痛,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,痛即止。
汪省之曰:耳挺治以梔子清肝湯,外以白降丹或線蘸藥插入挺肉縫內,化儘自愈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認為:耳蕈、耳痔不會化膿,也不會發燒,外觀也沒有腫脹。只是耳朵堵塞不通,持續不斷,導致耳聾。
陳實功認為:還有一種耳中長物(耳挺),在耳孔內阻塞,氣血不通,疼痛不止,應該用白降丹點在患處,使其溶解後即可痊癒。
竇漢卿認為:耳痔、耳蕈,先用針刺破,再塗抹紅玉膏,如果耳朵脹痛,則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,疼痛就會停止。
汪省之認為:治療耳挺可用梔子清肝湯,外用白降丹或將藥物塗在線線上,然後插入耳中長物與周圍組織的縫隙中,使其溶解後即可痊癒。
3. 耳痛門主論
《易》說:卦坎為耳痛。
王肯堂曰:腦裡虛瘍,(虛瘍者即無名腫毒之謂。)耳中疼痛,不可當者。(《準繩》)
馮氏曰:耳痛、耳鳴、耳癢、耳膿、耳瘡,亦當從少陰正竅分寒熱虛實而治之,不可專作火與外邪。凡耳鳴,以手按之而不鳴,或少減者,真虛也;手按之而愈鳴者,火實也。昔王萬里時患耳痛,魏文靖公勸以服青鹽鹿茸煎雄附為劑,且言此藥非為君虛損服之,曷不觀易之坎為耳痛,坎水藏在腎,開竅於耳,在志為恐,恐則傷腎故耳痛。氣陽運動常顯,血陰流行常幽,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間,故坎為血卦,是經中已著病證矣。
竟餌之而愈。(《錦囊》)
白話文:
耳痛門主論
《易經》說:坎卦代表耳痛。
王肯堂說:腦部虛瘍(虛瘍是指無名腫毒)導致耳痛劇烈,難以忍受。(出自《準繩》)
馮氏說:耳痛、耳鳴、耳癢、耳流膿、耳瘡,都應該根據少陰經的經絡循行,辨別寒熱虛實來治療,不能單純地用瀉火的方法或只考慮外邪入侵。凡是耳鳴,用手按壓後耳鳴停止或減輕的,是氣血虛弱;用手按壓後耳鳴反而加劇的,是實火引起的。以前王萬里患有耳痛,魏文靖公勸他服用用青鹽、鹿茸、雄黃煎煮的藥劑,並說這藥不是給氣血虧損的人服用的。他說應該參考《易經》,坎卦代表耳痛,坎卦屬水,藏於腎經,開竅於耳,在情志方面則代表恐懼,恐懼會傷腎,因此導致耳痛。陽氣的運行通常比較明顯,陰血的運行通常比較隱蔽,血液在形體中的運行就像水在天地間運行一樣,所以坎卦也代表血液的運行,這在經書中已經明確記載了這種病症。
他服藥後病癒。(出自《錦囊》)
4. 耳痛門主方
立效散,耳內忽作大痛,如有蟲在內奔走,殊痛,或出血,或出水,或干痛,不可忍者。蛇退火燒存性,研末,鵝管吹入立止。一方加冰片。(用蛇退者,取蛇之善脫以解鬱火也。)
耳痛不可忍者,磨刀鐵漿滴入耳中即愈。
又方,番大鱉子去殼,磨冰麝油,滴入耳中,自止。
白話文:
耳痛門主方
立效散:耳朵突然劇烈疼痛,感覺好像有蟲子在裡面亂跑,疼痛難忍,可能出血、流膿,也可能只是乾痛,痛到受不了。用蛇蛻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用鵝毛管吹進耳朵裡,就能立刻止痛。也可以加冰片。 (用蛇蛻是因為蛇善於蛻皮,可以去除鬱火。)
如果耳痛難忍,也可以用磨刀時產生的鐵屑和唾液混合後滴入耳中,就能痊癒。
另一個方法是用烏龜(番大鱉子)去掉殼,磨碎後與冰片、麝香油混合,滴入耳中,就能止痛。
5. 耳癢門主論
《後漢·律曆志》:春分晷長七尺二寸四分,當至不至,多病耳癢。
岐天師曰:有耳中作癢以木刺之,尚不足以安其癢,必以鐵刀刺其底,錚錚有聲,始則快然,否則癢極欲死,此腎肝之火結成鐵底於耳中,非湯藥可救,宜救癢丹主之。愈後服六味地黃丸三十斤可也。
白話文:
耳癢門主論
《後漢書·律曆志》記載,春分時節,日影長七尺二寸四分,陽氣應該到達卻未完全到達,所以很多人容易耳癢。
岐伯(岐天師)說:如果耳朵癢,用木頭去刺,還不夠舒服,必須用鐵刀刺穿底部,發出錚錚的聲音,才能暫時緩解。否則癢得難受,甚至想死。這是腎肝之火在耳中形成像鐵一樣堅硬的東西,藥物治療無效,應該用「救癢丹」來治療。治癒後,再服用六味地黃丸三十斤鞏固療效。
6. 耳癢門主方
耳癢,並治耳中有核,或耳屎凝結難取。胡桃肉煨熱塞耳內,食頃即通。
耳癢或耳屎結於耳底,火酒滴入,片時即止。
救癢丹(岐天師)
龍骨(一錢),冰片(三分),皂角刺(一條,燒灰存性)
先將藥研細。用雄鼠膽一枚,水調勻,加人乳再調如厚糊,盡抹入耳孔內,必然癢不可當,必須人執其兩手,癢定則自愈矣。
白話文:
耳癢門主方
耳朵癢,並且治療耳內有異物,或是耳屎凝結難以取出。將核桃肉煨熱後塞入耳內,一頓飯的時間就會通暢。
耳朵癢或耳屎結在耳底,滴入燒酒,一會兒就止癢。
救癢丹(岐天師方)
龍骨一錢、冰片三分、皂角刺一條(燒成灰保留藥性)
先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取雄鼠膽一個,用水調勻,再加入人乳調成濃稠的糊狀,全部塗抹進耳孔內,一定會癢得受不了,必須有人抓住他的雙手,癢止後自然痊癒。
7. 耳爛門主方
耳輪赤爛,桑、棗、槐、柳、桃嫩枝摘來煎湯,日洗三次。
又方,貝母、輕粉研勻乾摻。
白話文:
耳廓紅腫潰爛,可以用桑樹、棗樹、槐樹、柳樹、桃樹的嫩枝煎水,每天洗三次。
另一個方法是用貝母和輕粉研磨成細粉,然後乾燥後直接塗抹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