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九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6)

1. 論生肌法

汪省之曰:夫肌肉,脾之主也,潰後收斂遲速者,乃氣血盛衰使然。世人但知生肌用龍、竭,止痛用乳、沒,余謂不然。生肌之法,當先理脾胃,助氣血為主,則肌肉自生,豈假龍、竭之屬!設若膿未盡,就用生肌,反生潰爛。壯者、輕者,不過復潰,或遲斂而已;怯者、重者,必致內攻,或潰爛不斂者多矣。

至於止痛之法,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,實者瀉之,虛者補之,膿郁不出者開之,惡肉侵蝕者去之。如是則痛自止,豈在乳、沒然後痛止乎。(《理例》)

薛立齋曰:夫肌者,脾胃之所主,收斂者,氣血之所使,但當純補脾胃,不宜泛敷生肌之劑。夫瘡不生肌而腫赤甚者,血熱也,四物加山梔、連翹;色白而無神者,氣虛也,四君加歸耆;晡熱,陰血虛也,四物加參朮;膿水稀者,氣血虛也,十全大補湯;食少體倦,脾氣虛也,補中益氣湯;煩熱作渴,飲食如常,胃火也,竹葉黃耆湯,不應,竹葉石膏湯;熱渴而小便頻數,腎水虛也,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。

若敗血去後,新肉微赤,四沿白膜者,此胃中生氣也,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,則不日而斂,若妄用生肌之藥,餘毒未盡,而反益甚耳,殊不知瘡瘍之作,由胃氣不調,瘡瘍之潰,由胃氣腐化,瘡瘍之斂,由胃氣榮養。東垣曰:胃乃生髮之源,為人身之本。丹溪亦謂:治瘡瘍當助胃壯氣,使根本堅固,誠哉是言也,可不慎歟!(《經驗全書》)

馮魯瞻曰:凡肌肉傷而瘡口不斂者,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為主;或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者,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;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者,用四物參耆以滋肝脾:若膿多而瘡口不斂者,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。經曰:脾主肌肉,如前藥未應,但用四君、歸、耆以補脾胃;若更不應,乃下元陽虛,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;若脈數發渴者,難治,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。(《錦囊》)

又曰:若敗肉去後,新肉微赤,四沿白膜者,此胃中生氣也,但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,則不日而斂,蓋瘡瘍之作,由胃氣不調,瘡瘍之潰,由胃氣腐化,瘡瘍之斂,由胃氣榮養。

白話文:

論生肌法

汪省之認為:肌肉的生成,主要依靠脾臟的功能。傷口癒合快慢,取決於氣血的盛衰。世人只知道用龍骨、牡蠣等藥物生肌,用乳香、沒藥等藥物止痛,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。生肌的方法,應該先調理脾胃,增強氣血,這樣肌肉自然會長出來,根本不需要依靠龍骨、牡蠣之類的藥物!如果膿還沒排乾淨,就用生肌藥,反而會導致潰爛加重。體質強壯、病情輕微者,頂多就是再次潰爛,或者癒合速度慢一些;體質虛弱、病情嚴重者,則必然會導致內部感染,或者潰爛久治不愈的情況很多。

至於止痛的方法,熱症就用清熱法,寒症就用溫熱法,實症就用瀉法,虛症就用補法,膿液鬱積不出的就用通利的方法,壞肉侵蝕的就用去除壞肉的方法。這樣就能止痛,哪需要非得用乳香、沒藥才能止痛呢?

薛立齋認為:肌肉的生成,主要依靠脾胃的功能;傷口癒合,則依靠氣血的作用。治療時,只要專注於補益脾胃即可,不應該盲目地使用生肌藥物。如果傷口沒有長出新肉,但腫脹發紅很厲害,這是血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山梔子、連翹;如果傷口顏色發白,沒有光澤,這是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黃耆;如果下午發熱,這是陰血虛,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;如果膿水稀薄,這是氣血虛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;如果食慾不振,身體倦怠,這是脾氣虛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煩熱口渴,飲食正常,這是胃火,可以用竹葉黃耆湯,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;如果熱渴且小便頻數,這是腎水虛,可以用加減八味丸煎服。

如果壞血排出後,長出新肉,顏色微紅,四周有白色薄膜,這是胃氣生髮的徵兆,可以用四君子湯來滋補,不久就能癒合。如果濫用生肌藥物,餘毒未盡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殊不知,瘡瘍的發生,是因為胃氣失調;瘡瘍的潰爛,是因為胃氣腐敗;瘡瘍的癒合,是因為胃氣滋養。李東垣說:胃是生髮之源,是人體的根本。朱丹溪也說:治療瘡瘍,應該補益脾胃,使根本堅固,這話實在是說得太好了,我們一定要謹慎啊!

馮魯瞻認為:凡是肌肉受傷,傷口癒合不好的,主要用六君子湯補益脾胃;如果氣虛怕冷,傷口癒合不好,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肺;如果血虛發熱,傷口癒合不好,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滋養肝脾;如果膿多,傷口癒合不好,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養血氣。經書上說:脾主肌肉,如果上述藥方沒效,就只用四君子湯、當歸、黃耆補益脾胃;如果還是沒效,那就是下元陽虛,要趕緊用八味丸壯陽以生土;如果脈搏數,口渴,那就很難治癒了,這是真氣虛而邪氣實。

又說:如果壞肉去除後,長出新肉,顏色微紅,四周有白色薄膜,這是胃氣生髮的徵兆,只要用四君子湯來滋補,不久就能癒合。因為瘡瘍的發生,是因為胃氣失調;瘡瘍的潰爛,是因為胃氣腐敗;瘡瘍的癒合,是因為胃氣滋養。

2. 論收口法

程山齡曰:凡癰疽最難收口者,皆由瘀肉夾雜,瘀膿不盡所致。庸工不識,妄用補澀之劑,勉強收口,恐他日內毒復發,更甚於日前。惟將海浮散、玉螺散敷上,堪稱至寶,瘀血自脫,不必用刀,新肉自生,又不藏毒,萬舉萬當。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,或豬蹄湯,若是痔瘡,用無花果葉煎湯洗之,再上末藥,洗時須避風為主。書云:頻將湯洗,切忌風吹。

是以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,須內服補藥以助之。(《十法》)

李東垣曰:若膿血未盡,便用生肌斂瘡之劑,務其早愈,殊不知惡肉不盡,其瘡早合,後必再發,不可不慎。(《十法》)

馮魯瞻曰:癰疽將斂,宜用膏貼,如毒未盡,不可遽用生肌等劑。(《錦囊》)

又曰:癰疽將安,宜補氣血,肌肉易生,若進寒涼,便難長滿。

白話文:

論收口法

程山齡認為:所有癰疽最難癒合的,都是因為瘀血和壞死的組織混雜在一起,膿液沒有排乾淨造成的。不精通醫術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胡亂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,勉強讓傷口癒合,恐怕日後毒素再次發作,比之前更嚴重。最好是用海浮散、玉螺散敷在患處,這兩種藥堪稱至寶,可以讓瘀血自行排出,不用動刀,新肉自然會長出來,而且不會留下毒素,效果百試百靈。正確的方法是先用防風湯或豬蹄湯清洗患處,如果是痔瘡,則用無花果葉煎水清洗,然後再敷藥。古書記載:要經常清洗傷口,但絕對要避免吹風。

有些體質虛弱的人傷口難以癒合,需要內服補藥來輔助。

李東垣認為:如果膿血沒有排乾淨,就使用生肌斂瘡的藥物,急於求成,殊不知壞死的組織沒有清除乾淨,傷口雖然很快癒合,但日後必定會再次發作,一定要謹慎。

馮魯瞻認為:癰疽快要癒合時,應該使用膏藥貼敷;如果毒素還沒有完全排出,就不能馬上使用生肌等藥物。

他又說:癰疽快要痊癒時,應該補益氣血,這樣肌肉就能更容易長好;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很難完全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