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11)
卷六 (11)
1. 脾胃虛實傳變論
脾胃一傷,五亂互作,初病遍身壯熱,頭痛目眩,肢體沉重,四肢不收,怠惰嗜臥,為熱所傷,元氣不能運用,故四肢困怠如此,聖人著之於經,謂人以胃土為本,成文演義,互相發明,不一而止,粗工不解讀,妄意施用,本以活人,反以害人,今舉經中言,病從脾胃所生,及養生當實元氣者,條陳之。《生氣通天論》云:蒼天之氣清淨,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勿能害也。
此因時之序,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而通神明;失之,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散解,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,目盲耳閉,憒憒乎若壞都,故蒼天之氣貴清靜,陽氣惡煩勞,病從脾胃生者,一也。《五常政大論》云: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
陰精所奉,謂脾胃即和,穀氣上升,春夏令行,故其人壽,陽精所降,謂脾胃不和,穀氣下流,收藏令行,故其人夭,病從脾胃生者,二也。《六節藏象論》云: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出入者也,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其味甘,其色黃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,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也。
膽者,少陽春生之氣,春氣升則萬化安,故膽氣春升,則餘臟從之,膽氣不升,則飧泄腸澼,不一而起矣。病從脾胃生者,三也。經云: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,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聲音能彰。五味入中,藏於腸胃中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謂之氣者,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氣或乖錯,人何以生?病從脾胃生者,四也。豈特四者,天地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六腑,乃形氣俱虛,乃受外邪,不因脾胃虛弱,賊邪不能獨傷人,則病從脾胃而生者愈明矣。聖人意旨,重見疊出,詳明如此,且垂戒云: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由是言之,則人之飲食起居之際,可不慎哉。
白話文:
脾胃一旦受損,就會引起各種問題,互相影響。剛開始生病時,會全身發熱,頭痛頭暈,身體沉重,四肢無力,只想躺著不動。這是因為熱邪傷害了身體,導致元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才會四肢困倦無力。古人早就說過,人以脾胃為根本,寫成文章來闡述這個道理,互相啟發,不只一種說法。但那些醫術不高明的人,不理解這些道理,就隨意用藥,本來想救人,反而害了人。現在我舉例說明,經典中說病從脾胃而來,以及養生要注重補充元氣的道理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天上的空氣清淨,人的意志就會安定;順應天時,陽氣就會穩固,即使有外來的邪氣,也不能傷害人。」這是因為順應時序的道理,所以古人強調要保養精神,順應天氣變化來達到精神清明。如果違背這個道理,就會導致體內九竅閉塞,體外肌肉堵塞,衛氣散亂,這就是自己傷害自己,導致氣的衰弱。陽氣,如果過度勞累就會亢奮,精氣耗盡積存在夏天,會使人昏厥,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,糊里糊塗像快要垮掉的都城一樣。所以天上的空氣貴在清靜,陽氣最怕勞累。病從脾胃而生,這是第一點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說:「陰精充足的人會長壽,陽精流失的人會短命。」陰精充足,指的是脾胃功能正常,食物的精華可以上升,像春夏時節一樣充滿生機,所以這樣的人長壽。陽精流失,指的是脾胃功能失常,食物的精華下流,像秋冬時節一樣沒有生機,所以這樣的人短命。病從脾胃而生,這是第二點。
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「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是儲藏食物的倉庫,是營養物質的居所,被稱為『器』。它們能消化食物殘渣,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並排出廢物。它們的精華表現在嘴唇和臉頰,它們的充實體現在肌肉,它們的味道是甘甜,它們的顏色是黃色。這些都屬於陰,與土氣相通。人體所有的臟腑,都由膽來決定。」膽,是少陽春季生發之氣。春氣上升,萬物才能安穩生長。所以膽氣上升,其他的臟腑就會跟著運行;膽氣不上升,就會導致腹瀉、腸道疾病等各種問題。病從脾胃而生,這是第三點。
經典說:「天把五氣給予人,地把五味給予人。五氣從鼻子進入,儲藏在心肺,使人的氣色明亮,聲音洪亮。五味從口進入,儲藏在腸胃中,將其轉化為營養物質,來滋養五氣。氣血調和,人的生命才會產生,津液才會生成,精神才會充沛。」所謂的氣,指的是上焦開發,宣散食物的精華,像霧露一樣滋潤皮膚、毛髮。如果氣運行失常,人怎麼能夠生存?病從脾胃而生,這是第四點。
豈止以上四點?天地間的邪氣,侵犯人體就會傷害五臟六腑,導致形體和氣都虛弱,才會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。如果不是因為脾胃虛弱,外來的邪氣是無法單獨傷害人的。所以說,病從脾胃而生的道理更加明顯。古人反覆強調這個道理,說得如此詳細明白,而且告誡我們:要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,運用養生的方法,飲食要有節制,作息要有規律,不要過度勞累,這樣才能使形體和精神都健康,安享天年,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。由此可見,人們在飲食起居方面,怎麼能不謹慎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