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宜真

《外科集驗方》~ 卷下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5)

1. 諸瘡論

治諸凍瘡久不瘥,年年發歇,先癢後痛,然後腫破出黃水,及出血不止。

雄雉腦(一枚,搗爛),黃蠟(各等分),清油(減半)

上同於慢火上熬成膏,去渣瓷器盛。用每塗瘡上。

白礬散,

治男子婦人血風毒,氣攻手足,指生甲疽,瘡久不瘥者,胬肉裹指甲,疼痛出血不定,用此縮肉乾瘡。

白礬,膽礬(各半兩),麝香,麒麟竭,硃紅(各二錢半)

上將白礬膽礬,於鐵器內以炭火煅過。入後三味,同研令細。每用少許,乾摻瘡上,以帛子纏定,日兩三度換之。

黃蠟膏,

治冬月手足拆裂。

上用清油半兩,盞內慢火煎沸,入黃蠟一塊同煎溶,入光粉、五倍子末少許,熬令稠紫色為度。先以熱湯洗,火上烘乾,即用藥敷,以紙貼之,其痛立止,入水亦不落。若合藥入粉多,則硬而成塊,旋以火炙動挑敷不妨。一方無五倍子。

蘆薈散,

治口舌生瘡。

蘆薈,青蒿(研),蟾酥,羊蹄花(各半兩),白礬(煅研),麝香(研),牛黃(研,各半分)干蝸牛(研,三枚),瓜蒂(二十枚),丁香,細辛(去苗),丹砂(研,各二錢半),馬牙硝(研,三分),熊膽(研,一錢)

上為細末研勻,先以頭髮裹指於溫水內蘸揩之,軟帛挹卻膿水,取少許藥末摻瘡上。或輕可即去蟾酥、蘆薈,看病大小,以意加減用之。

玄參散,

治口舌生瘡,連齒斷爛痛。

玄參,升麻,獨活,麥門冬(去心),黃芩,黃柏,大黃(炒),梔子仁,前胡,犀角屑,甘草(炙,各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五分,不拘時溫服。

硼砂丸,

治口臭口乾,口舌瘡。

硼砂(二兩),片腦,麝香(各一錢),馬牙硝(風化,四兩),寒水石(煅,十兩)

上為細末,用甘草膏和丸,如麻子大,不拘時含一丸,咽津。

甘露飲,

治口舌生瘡,牙宣心熱。

枇杷葉(刷去毛),石斛,黃芩,麥門冬(去心),生地黃,甘草(炙,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八分去渣,不拘時溫服。

升麻飲,

治口內生瘡,齒斷肉爛。

升麻,玄參,黃連,羚羊角(鎊),黃芩,葛根,大黃,麥門冬(去心),羌活,防風,干菊花(各半兩),人參,知母,甘草(炙,各一分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,食後溫服。一方無人參,有牛蒡子。

黃連散,

治口瘡,絕妙。

黃連,朴硝,白礬(各半兩),薄荷(一兩)

上為粗末,用臘月黃牛膽,將藥入膽內,風頭掛兩月取下。如有口瘡,旋將藥研細入於口瘡上,去其熱涎即愈。

黃柏散,

治繭唇。

黃柏(一兩),五倍子(二錢),密陀僧,甘草(各少許)

上除黃柏外,余藥同為細末,水調勻敷於黃柏上,火炙三五次,將黃柏切成薄片,臨睡貼之,天明即愈。

白話文:

[諸瘡論]

治療凍瘡:

對於陳年舊疾、每年反覆發作的凍瘡,初期會癢,接著轉為疼痛,然後腫脹破裂流出黃水,甚至出血不止。

取一隻雄雉的腦髓搗爛,與等量的黃蠟,以及一半量的清油混合。將這些材料放在微火上熬煮成膏狀,濾掉殘渣後,放入瓷器中保存。每次取適量塗抹在患處。

白礬散:

治療男子或婦女因血熱或風邪引起的毒氣,侵襲手腳,導致手指甲周圍長出甲溝炎。此類瘡瘍若久不癒合,可能會有贅肉包裹指甲,疼痛且不定時出血。使用此藥可以收縮贅肉,使瘡口乾燥癒合。

將白礬和膽礬各取半兩,用鐵器盛裝,在炭火上煅燒。加入麝香、麒麟竭、硃砂各二錢半,一同研磨成細末。每次取少量藥粉,直接撒在瘡口上,用布包紮固定,每天更換兩三次。

黃蠟膏:

治療冬季手腳皮膚乾裂。

取半兩清油,在小杯中用微火煎煮至沸騰,加入一塊黃蠟一起煎溶。再加入少量光粉和五倍子末,持續熬煮至濃稠且呈現紫色。先用熱水洗淨患處,在火上烘乾,立即塗抹藥膏,再用紙貼住,疼痛感會立刻停止,即使接觸水也不會脫落。若藥膏中粉末過多,會變得堅硬結塊,可先用火稍微加熱使其軟化,再挑取塗抹。另一種配方不含五倍子。

蘆薈散:

治療口舌生瘡。

將蘆薈、青蒿(研磨)、蟾酥、羊蹄花各半兩,煅燒過的白礬(研磨)、麝香(研磨)、牛黃(研磨)各半分,乾燥的蝸牛(研磨)三枚,瓜蒂二十枚,丁香、細辛(去除莖苗)、丹砂(研磨)各二錢半,馬牙硝(研磨)三分,熊膽(研磨)一錢,全部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。先用頭髮裹住手指,在溫水中沾濕擦拭瘡面,用軟布吸乾膿水,取少量藥粉撒在瘡面上。病情較輕者可省略蟾酥和蘆薈,用藥量應根據病情大小酌情增減。

玄參散:

治療口舌生瘡,甚至蔓延至牙齦,導致牙齦潰爛疼痛。

將玄參、升麻、獨活、麥門冬(去心)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(炒)、梔子仁、前胡、犀角屑、甘草(炙)各取三分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碗煎煮至剩一半,不拘時間溫服。

硼砂丸:

治療口臭、口乾和口舌生瘡。

將硼砂二兩、片腦和麝香各一錢、風化後的馬牙硝四兩、煅燒過的寒水石十兩,全部研磨成細末。用甘草膏調和製成丸,如麻子大小。不拘時間含服一丸,慢慢吞嚥口水。

甘露飲:

治療口舌生瘡,牙齦腫痛發炎,並有心熱感。

將枇杷葉(刷去絨毛)、石斛、黃芩、麥門冬(去心)、生地黃、甘草(炙)各取等份,切碎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兩碗,煎煮至剩八分,濾去藥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

升麻飲:

治療口腔內生瘡,牙齦潰爛。

將升麻、玄參、黃連、羚羊角(刨屑)、黃芩、葛根、大黃、麥門冬(去心)、羌活、防風、乾菊花各半兩,人參、知母、甘草(炙)各一分,切碎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七分,濾去藥渣,飯後溫服。另一種配方不含人參,但加入牛蒡子。

黃連散:

治療口瘡,效果極佳。

將黃連、朴硝、白礬各取半兩,薄荷一兩,研磨成粗末。取臘月黃牛膽,將藥放入膽內,掛在通風處兩個月後取下。若有口瘡,取少量藥粉研磨成細末,敷在瘡上,清除熱涎即可痊癒。

黃柏散:

治療嘴唇乾燥龜裂。

取黃柏一兩、五倍子二錢,密陀僧和甘草各少許。將除了黃柏之外的藥物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水調勻塗抹在黃柏上,用火烘烤三到五次。將黃柏切成薄片,睡前貼在患處,隔天早上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