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集驗方》~ 卷下 (11)
卷下 (11)
1. 諸瘡論
夫諸瘡者,謂諸般小瘡也。其名證不同,此皆心腎不交,飲食不節,腸胃停留宿滯,風毒與血氣相搏,凝滯於肌肉之間而發也。凡人體虛,感受風熱濕毒之氣,發為瘡瘍。癢痛焮腫,身熱多汗,是為惡瘡。若或生於手足間,相對如新茱萸,癢痛坼裂,搔破則黃水淋漓,有孔如瘑,久而生蟲,是為瘑瘡。或初生如飯粒,漸大而有根,頭破血流膿出,肉翻如花開之狀,是為翻花瘡。
或初生甚小,先癢後痛,汁出浸淫,濕爛肌肉,延及遍身,名曰浸淫瘡。或生於兩耳鼻面,爛及下部諸竅,浸入筋絡,月中則瘡盛,月末則瘡衰,以其隨月而生,是為月蝕瘡。或毒氣攻於手足指,胬肉裹上指甲,疼痛出血。瘡中有蟲,是為甲蛆瘡。或指頭先腫,焮熱掣痛,然後於爪甲邊結膿,甚者爪甲俱脫,是為代指。
有人稟性畏漆,見漆則中毒,面癢而腫,搔之成瘡,延及遍身,膿焮癢痛,是為漆瘡。盛暑之時腠理易開,風熱毒氣搏於皮膚,輕者狀如撒粟,重者熱汗浸漬,匝匝成瘡,是為痱瘡。或心神煩躁,遍身發瘡,赤爛如火,名曰熱瘡。或身觸風寒冷氣,以致血澀不行,其瘡頑滯不知痛癢,經久難療,名曰冷瘡。
或身發瘡腫,非癰非疽,非癬非疥狀如惡瘡,或瘥或劇,名曰無名瘡。或頭生白團,斑剝如癬,上有白皮,久則成痂,遂致滿頭生瘡,中有孔有膿,細蟲入里,不痛微癢,少長不瘥,名曰禿瘡。若婦人玉門生瘡久不愈,因而浸淫,名曰陰蝕瘡。或冬月因寒,手足皸裂成瘡,名曰凍瘡。
若刀斧所傷者,名曰金瘡。燙火所傷者,名曰火瘡也。以上諸瘡名目不同,其治之方各具於後,臨證之際宜詳審焉。
將軍鐵箍膏,
治諸惡毒瘡,紅腫突起,用藥箍瘡四圍,不令滋蔓走注毒氣。
南星,大黃,蒼耳根,鹽霜白梅(各一兩),白芨,白蘞,防風,川烏(各半兩),草烏,雄黃(各三錢)
上為細末,先以蒼耳根、霜梅搗爛,和余藥調成膏。如干,入醋調得所,於瘡四圍用藥作鐵箍塗上,只留瘡高突處。如藥干,以雞羽蘸水掃之,日換二三次,大妙。
葵花散,
治一切瘡。
葵花,鬱金,黃連,黃柏,梔子仁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冷水調成膏,貼瘡痛處,神效。
百合散,
治頤頦瘡,一名獨骨瘡。
百合,黃柏(各一兩),白芨(一分),蓖麻子(五十粒,研)
上為末,用朴硝水和,作餅貼之,日三五次。
胭脂散,
治翻花瘡。
胭脂,貝母,胡粉(各一分),硼砂,沒藥(各半分)
上研細,先以溫漿水洗拭,後敷藥。
甘草塗敷方,
治翻花瘡。
甘草(半生半炒),礬石灰,人中白,密陀僧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以童子小便半盞,以無灰酒熬,用竹篦攪成膏,取塗瘡上,日五次。
白話文:
諸瘡論
各種瘡瘍,指的是各種小瘡。名稱和症狀不同,但都源於心腎不交、飲食不節、腸胃積滯、風毒與血氣搏鬥,凝滯於肌肉之間而發病。凡是人體虛弱,感受風熱濕毒之氣,就會發為瘡瘍。患處癢痛紅腫,伴隨發熱多汗,這是惡瘡。如果長在手腳之間,互相對稱,像新摘的茱萸一樣,又癢又痛,還會裂開,搔破後流出黃水,有孔洞如同瘑瘡,久而生蟲,這是瘑瘡。或者最初像米粒大小,逐漸長大並長出根部,潰破後出血流膿,肉翻起來像花開一樣,這是翻花瘡。
有些瘡瘍最初很小,先癢後痛,滲出液體浸淫皮膚,使肌肉濕爛,並蔓延全身,稱為浸淫瘡。有些瘡瘍長在耳鼻面部,爛到下部的各個竅穴,浸入筋絡,月中瘡瘍加重,月末瘡瘍減輕,因為它隨著月經週期而變化,稱為月蝕瘡。或者毒氣侵犯手足指頭,使肉裹住指甲,疼痛出血,瘡內有蟲,這是甲蛆瘡。或者指頭先腫脹,紅腫熱痛,然後在指甲邊緣形成膿腫,嚴重者指甲脫落,稱為代指。
有些人天生怕漆,見到漆就會中毒,臉部又癢又腫,搔抓後形成瘡瘍,並蔓延全身,膿腫癢痛,這是漆瘡。盛夏時節,皮膚腠理容易開合,風熱毒氣侵犯皮膚,輕者像撒了小米一樣,重者汗液浸漬,密密麻麻地形成瘡瘍,這是痱瘡。或者心神煩躁,全身長瘡,又紅又爛像火燒一樣,稱為熱瘡。或者身體觸碰到風寒之氣,導致血液瘀滯不通,瘡瘍頑固,沒有痛癢感,很久都治不好,稱為冷瘡。
有些瘡瘍腫脹,既不是癰也不是疽,既不是癬也不是疥,形狀像惡瘡,時好時壞,稱為無名瘡。或者頭上長出白色斑塊,脫皮像癬一樣,上面有白皮,久了就結痂,於是滿頭長瘡,瘡內有孔洞和膿液,細蟲鑽進去,不痛微癢,久治不癒,稱為禿瘡。如果婦女陰部長瘡久治不癒,並蔓延浸淫,稱為陰蝕瘡。冬天因為寒冷,手腳皴裂成瘡,稱為凍瘡。
用刀斧傷到的稱為金瘡,被燙傷的稱為火瘡。以上各種瘡瘍名稱不同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,詳見後文,臨床診治時應仔細辨別。
將軍鐵箍膏:
治療各種惡性瘡瘍,紅腫突出,用藥膏箍住瘡瘍周圍,防止毒氣蔓延擴散。
南星、大黃、蒼耳根、鹽霜白梅(各一兩)、白芨、白蘞、防風、川烏(各半兩)、草烏、雄黃(各三錢)
以上藥物研成細末,先將蒼耳根、霜梅搗爛,再與其他藥物調成膏狀。如果膏藥乾燥,加入醋調勻,塗在瘡瘍周圍,像鐵箍一樣,只留下瘡瘍突起的部分。如果藥膏乾燥,用雞毛蘸水掃一下,每天換藥兩三次,效果很好。
葵花散:
治療一切瘡瘍。
葵花、鬱金、黃連、黃柏、梔子仁(各等分)
以上藥物研成細末,用冷水調成膏狀,敷貼在患處,效果神奇。
百合散:
治療頤頦瘡(一種長在下巴的瘡),又名獨骨瘡。
百合、黃柏(各一兩)、白芨(一分)、蓖麻子(五十粒,研磨)
以上藥物研成細末,用朴硝水調和,做成藥餅敷貼,每天三到五次。
胭脂散:
治療翻花瘡。
胭脂、貝母、胡粉(各一分)、硼砂、沒藥(各半分)
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,先用溫水洗淨患處,然後敷藥。
甘草塗敷方:
治療翻花瘡。
甘草(半生半炒)、礬石灰、人中白、密陀僧(各半兩)
以上藥物研成細末,用童子尿半碗,加無灰酒熬煮,用竹篦攪拌成膏狀,塗在患處,每天五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