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宜真

《外科集驗方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卷下

2. 腸癰痔瘻論

大腸癰者,乃陰陽偏勝,喜怒無時,伏於臟腑之中,結在腸胃之內,血凝氣滯,迴旋失度,不能通行,聚結成癰,致生腫痛。孫真人云,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,庸醫治之,錯則殺人。腸癰之為病,初起覺腹中微痛,小腹腫而強抑之則痛,小便澀似淋,時時汗出,復惡寒,其身皮甲錯,腹皮緊急如腫之狀,而按之濡,或發熱無汗,灑淅惡寒皆其候也。其脈洪數者為有膿也,可下。

其脈遲緊者,未有膿,不可下也。甚者腹肚脹大,轉側聞有水聲,或繞臍生瘡,或膿從臍出,或大便下膿血,凡此皆為惡證。若夫胃脘癰者,何以別之。《內經》云:人病胃脘癰者,當論胃脈沉細,沉細者氣逆,逆者人迎反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治法亦與腸癰頗同。

初以疏利之藥導其滯,次用排膿消毒托裡之藥調之,此其大法也。若夫痔瘻之疾,與腸癰不同,其狀初起於肛門邊,或如鼠乳,或結小核,癢痛注悶,甚者身熱惡寒,此證皆由酒色過度,久嗜肥甘,醉飽入房,勞擾血脈,腸澼滲漏,沖注下部,發於肛邊,遂成痔疾。其名有五,一曰牝痔,二曰牡痔,三曰氣痔,四曰血痔,五曰酒痔。

又曰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皆五痔之別名也。日久不愈,遂成瘻瘡則難治矣。具方於後,審而用之。

大黃湯,

治腸癰小腹堅硬,腫大如掌而熱,按之則痛,其上色或赤或白,小便稠數,汗出憎寒,其脈遲緊者未成膿,如脈數則膿已成。

大黃(銼炒),牡丹皮,硝石(研),芥子,桃仁(湯泡,去皮尖,雙仁炒,各半兩)

上銼碎,每服五錢,水二盞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溫服,以利下膿血為度。未利再服。

四聖散,

(一名神效栝蔞散)

治腸癰癰疽,生於腦、髭、背、腋、乳,便毒服之神效。

生黃栝蔞(一枚,去皮),粉草(研末,四錢),沒藥(研末,三錢),乳香(研末,一錢)

上用好紅酒二大碗,慢火煎至一碗,分作兩服,兩日服盡。大便順導惡物妙,若干栝蔞則用兩枚一方。若病在上,食後服;若病在下食前服。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,毒未成即於小便中出。疾甚,再合服,以退為妙。

牡丹散,

治腸癰冷證,腹濡而痛,時時利膿。

牡丹皮,人參,天麻,白茯苓,黃耆,木香,當歸,川芎,官桂,桃仁(去皮尖,各三分),白芷,薏苡仁,甘草(炙,各二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用水一盅煎至七分,食前溫服。

梅仁湯,

治腸癰裡急隱痛,大便閉澀。

梅核仁(四十九個,去皮尖),大黃(三兩),牡丹皮(一兩三分),冬瓜仁(四兩),芒硝(二兩半),犀角(鎊,一兩半)
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二盞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以利下膿血三二行為度。

白話文:

腸癰痔瘻論

大腸癰是陰陽失衡造成的,由於喜怒不定,邪氣潛伏於臟腑,積聚在腸胃內,導致氣血凝滯,運行失常,無法通暢,最終形成腫痛的癰腫。孫真人說,如果突然患上腸癰卻不明瞭其症狀,庸醫治療錯誤,就會危及生命。腸癰初期,腹部隱隱作痛,小腹腫脹,按壓則加劇疼痛,小便澀滯如淋,時而汗出,又感惡寒,身體發冷發熱交替,腹部皮膚繃緊腫脹,按壓感覺濕潤,或者發熱無汗,寒熱往來都是其症狀。脈象洪數者表示已經化膿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;脈象遲緩緊弦者,則尚未化膿,不可瀉下。病情嚴重者,腹部脹大,翻身時有水聲,或者臍周生瘡,膿液從臍部排出,或者大便排出膿血,這些都是危重的徵兆。至於胃脘癰,則需區分。《內經》說:患胃脘癰者,胃脈應沉細,沉細表示氣逆,氣逆則人迎脈反盛,熱邪聚集於胃脘而無法通行,因此形成胃脘癰。治療方法與腸癰大致相同。

初期應使用疏通藥物導滯,然後再用排膿、消毒、托毒的藥物調理,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痔瘻與腸癰不同,初期發生於肛門周圍,形狀如鼠乳或小結節,奇癢難忍,疼痛腫脹,嚴重者伴有發熱惡寒,此症多因縱欲無度,嗜食肥甘,醉酒後房事,勞損血脈,腸液滲漏,下注肛門,形成痔瘡。痔瘡名稱有五種:牝痔、牡痔、氣痔、血痔、酒痔,又稱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都是五種痔瘡的不同名稱。久治不愈,形成瘻管就難以治療了。具體方劑如下,需仔細辨證使用。

大黃湯:

治療腸癰,小腹堅硬腫大如掌,伴有發熱,按壓疼痛,腫塊表面顏色或紅或白,小便頻數,汗出惡寒,脈象遲緩緊弦者,表示尚未化膿;脈象數者,則已經化膿。

藥物組成:大黃(銼炒)、牡丹皮、硝石(研)、芥子、桃仁(湯泡去皮尖,雙仁炒,各半兩)

用法:上藥銼碎,每服五錢,水二盞煎至一盞,去渣,空腹溫服,以利下膿血為度。若未通便,可再服。

四聖散:(又名神效栝蔞散)

治療腸癰癰疽,生於頭面、鬍鬚、背部、腋下、乳房等處,以及便毒,服用此方療效神奇。

藥物組成:生黃栝蔞(一枚,去皮)、粉草(研末,四錢)、沒藥(研末,三錢)、乳香(研末,一錢)

用法:用好紅酒二大碗,慢火煎至一碗,分作兩服,兩日服盡。能通利大便,排出毒邪,效果極佳。栝蔞的用量可根據病情增減,如用兩枚則按一方劑量加倍。若病在上,飯後服用;若病在下,飯前服用。毒邪已結成膿,則膿液化為水排出;毒邪未成膿,則從小便排出。病情嚴重者,可再次服用,以退症為佳。

牡丹散:

治療腸癰寒證,腹部濕潤疼痛,時常排出膿液。

藥物組成:牡丹皮、人參、天麻、白茯苓、黃耆、木香、當歸、川芎、官桂、桃仁(去皮尖,各三分)、白芷、薏苡仁、甘草(炙,各二分)

用法:研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用水一盅煎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

梅仁湯:

治療腸癰裡急後重,大便秘結。

藥物組成:梅核仁(四十九個,去皮尖)、大黃(三兩)、牡丹皮(一兩三分)、冬瓜仁(四兩)、芒硝(二兩半)、犀角(鎊,一兩半)

用法:上藥銼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二盞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以利下膿血三次或二次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