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集驗方》~ 卷上 (12)
卷上 (12)
1. 五發癰疽通治方
黃耆六乙湯,
常服此藥,終身可免癰疽之疾,仍大治渴疾,補虛損。
綿黃耆(去叉蘆淨者六兩,一半生焙細銼,一半用鹽水濕潤,乘飯上蒸三次焙乾銼細)粉草(一兩,一半生細銼,一半炙黃銼細。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早晨日午以白湯點當湯水服,若飲時初杯酒調服尤妙。一方用生黃耆六兩、甘草一兩,㕮咀,水煎常服亦可。古人以黃耆號羊肉者此也。
宣毒散,
初發或灸後用敷貼,消腫收赤暈圍聚。
露蜂房(三兩,炒焦),南星,赤小豆(各一兩),小米(一合),生草烏(一分),生白礬(半錢)
上為細末,用淡醋調塗四畔,干即再上。
灸法,
癰疽初發小點,一二日間急以大蒜頭橫切如錢,貼其中心,頓小艾柱灸之五壯。而上若形狀稍大,以黃稈紙蘸酒全貼,認先干處為筋腳,於先干處灸之,或兩處先干皆灸,但五七壯而止。又法:屈指從四圍尋按過,痛處是根,就此重按深入,自覺輕快,即此灸之。更於別處灸,若或大腫,即搗蒜為餅焙乾,蘸法醋灸熱,更換頻罨。
或以熨斗火於蒜餅上熨之,更換熱餅頻熨,如覺患處走散,即以綿帛覆蓋,勿令氣泄,俟少間敷藥。凡癰疽展大如龜之形,且看頭向上下,先灸其前二腳,次灸其尾或紅筋。走緊而長,從盡處灸之,須留頭並後二腳勿灸。若盡灸之,不惟火氣壅聚,彼毒無所走散,又攻入里也。
或辨認不明,以白芷(三分)、漢椒、桑白皮(各一分),連根蔥白(十片),上取新水煎湯,入酸醋半盞淋洗,少頃,其筋自現,可以辨驗頭尾。
拔毒散,
癰疽腫結通用,能散能潰。
南星(上等大白者,一兩),草烏頭,白芷(各半兩),木鱉子仁(一個,研)
上為細末,分兩次,法醋入蜜調敷,紗貼之。
蠲毒散,
治癰疽腫毒,未結則散,已結則潰,去風排膿。
大南星(一兩),貝母(三分),白芷,赤小豆,直殭蠶(焙,各半兩),雄黃(二錢)
上為細末,初用醋調敷,後用蜜水調敷。
退毒散,
癰腫通用。
木鱉子(去油),大南星,半夏(生),赤小豆,白芷,草烏(連皮尖,等分)
上為細末,硬則法醋調敷,熱焮則蜜水調敷。
神功妙貼散,
塗敷癰疽暈內,使膿血化為水出,收暈斂毒。
大南星(圓白者),蓖麻子仁(各四錢),五倍子(淡紅者),半夏(生),白芷(梢片),薑黃貝母,白芨(各三錢),沒藥,乳香(各二錢),花蕊石散(二貼)
上為細末,夾和井水入蜜調敷,瘡色黯晦薑汁調敷,從暈邊抹,收入里,留中間如錢大貼膏藥。若瘡開大,全用紗攤藥,以舊茶籠內白竹葉尾剪兩片如瘡勢,先貼藥上,然後貼瘡。久年蓬仰上竹葉亦得。竹葉出水藉藥以行之。凡敷藥須是細末則不痛。
白話文:
[五發癰疽通治方]
黃耆六乙湯
經常服用這個藥方,一輩子可以避免癰疽這類疾病,而且還能有效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,補養虛弱的身體。
配方是:
- 綿黃耆(去除叉蘆雜質,取乾淨的六兩):一半用生黃耆,切碎後稍微烤一下;另一半用鹽水浸濕,放在飯上蒸三次,然後烤乾切碎。
- 粉草(甘草,一兩):一半用生的切碎,另一半用炙黃後切碎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早晨和中午用開水沖泡後當茶喝。如果飲用時用一小杯酒調服效果更好。另外一個配方是用生黃耆六兩、甘草一兩,切碎後用水煎煮,經常服用也可以。古人把黃耆叫做「羊肉」,就是因為它有補氣的效果。
宣毒散
癰疽剛發作或者灸療之後使用,外敷可以消除腫脹,讓紅暈收斂。
配方是:
- 露蜂房(三兩,炒焦)
- 南星
- 赤小豆(各一兩)
- 小米(一合)
- 生草烏(一分)
- 生白礬(半錢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淡醋調成糊狀塗在患處四周,藥乾了就再塗。
灸法
癰疽剛發作時,如果只有小點,在一兩天內,趕快將大蒜頭橫切成銅錢的形狀,貼在中心,然後用小艾柱灸五壯。如果腫塊稍大,用黃色的草紙蘸酒後完全貼在患處,觀察哪裡先乾,先乾的地方就是筋脈走向,就在先乾的地方灸,或者兩個地方都先乾就都灸,每次灸五到七壯就停止。另一種方法是:用手指從四周按壓尋找,痛的地方就是病根,就在痛的地方用力按壓深入,如果感覺輕鬆,就在這個地方灸。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灸。如果腫塊很大,就把大蒜搗成餅狀烘乾,蘸醋加熱後灸,頻繁更換熱蒜餅敷蓋。
也可以用熨斗在蒜餅上加熱熨燙,頻繁更換熱餅熨燙。如果感覺患處毒氣散開,就用棉布覆蓋,不要讓氣洩漏,等一會兒再敷藥。凡是癰疽長得像烏龜的形狀,要觀察頭部朝上還是朝下,先灸它前面的兩條腿,然後再灸尾部或紅筋。紅筋走向緊而長,就從紅筋的盡頭灸,一定要留下頭部和後面的兩條腿不要灸。如果全部灸,不僅火氣會聚集,毒素也沒地方散發,反而會攻入體內。
如果分辨不清紅筋走向,可以用白芷(三分)、漢椒、桑白皮(各一分),連根蔥白(十片),以上藥材加新水煎煮,加入半杯酸醋淋洗患處,過一會兒筋脈就會顯現,就可以分辨出頭尾。
拔毒散
癰疽腫脹結塊都可以使用,能消散也能使膿液潰出。
配方是:
- 南星(要用上等的大白南星,一兩)
- 草烏頭
- 白芷(各半兩)
- 木鱉子仁(一個,研磨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分成兩次,用醋加入蜂蜜調成糊狀敷在患處,再用紗布貼住。
蠲毒散
治療癰疽腫毒,還沒結塊的可以使其消散,已經結塊的可以使其潰破,有祛風排膿的作用。
配方是:
- 大南星(一兩)
- 貝母(三分)
- 白芷
- 赤小豆
- 直殭蠶(焙乾,各半兩)
- 雄黃(二錢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剛開始用醋調成糊狀敷,之後用蜜水調成糊狀敷。
退毒散
各種癰腫都可以使用。
配方是:
- 木鱉子(去除油脂)
- 大南星
- 半夏(生用)
- 赤小豆
- 白芷
- 草烏(連皮尖,等分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如果患處比較硬就用醋調成糊狀敷,如果患處發熱就用蜜水調成糊狀敷。
神功妙貼散
塗在癰疽周圍的紅暈內,可以使膿血化為水流出,收斂紅暈,排出毒素。
配方是:
- 大南星(圓白的)
- 蓖麻子仁(各四錢)
- 五倍子(淡紅色的)
- 半夏(生用)
- 白芷(梢片)
- 薑黃貝母
- 白芨(各三錢)
- 沒藥
- 乳香(各二錢)
- 花蕊石散(兩份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混合井水用蜂蜜調成糊狀敷在患處。如果瘡色暗淡,就用薑汁調成糊狀敷。從紅暈邊緣向裡塗抹,中間留出像銅錢大小的地方貼膏藥。如果瘡口已經打開,就用紗布攤開藥粉,再用舊茶籠裡的白色竹葉尾部剪成和瘡口一樣大小的兩片,先貼在藥粉上,然後貼在瘡口上。多年生的蓬仰上的竹葉也可以用。竹葉可以引導藥力,讓膿水通過竹葉流出。凡是敷藥,藥粉一定要細,才不會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