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宜真

《外科集驗方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五發癰疽通治方

此藤凌冬不凋,故名忍冬草,其藤左繞附樹延蔓,或在園圃牆籬之上,藤方而紫,葉似薜荔而青,故又名左纏藤。二月開花,五出微香,蒂帶紅色,花初開則色白,經一二日則色黃,故又名之金銀花,又名鷺鷥藤,又名金釵股,又名老翁須,在處有之。而《本草》中不言善治癰疽發背,而近代名人用之療癰疽發背,往往奇效,其功尤勝於紅內消。

神仙截法,

治癰疽發背一切惡瘡等,預服此,毒氣不內攻,可保無虞。

真麻油(一斤,銀器內煎數十沸,傾出候冷。)

上用無灰酒二碗,浸油內約五大盞許,重湯溫稍熱,通口急服,一日盡之為妙。感疾數日者,亦宜急服之佳。

此法傳授之於吳安世云,吾家三世用之無不驗。又聞獵者云,凡誤中藥箭,急飲麻油則藥毒不行,後果於西山親見人被虎箭穿股者,號叫不忍聞,急以麻油灌之,良久遂定。又聞鄭學諭德甫云,渠尊人曾用之有驗,故備錄之。

內托黃耆丸,

治因用針砭傷其經絡,白膿赤汁,逗流不止。

生黃耆(去蘆,焙炒,八兩),當歸(洗,焙,三兩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,木香,沉香,乳香(另研,各一兩,諸香並不見火)

上為細末,用綠豆粉四兩,生薑自然汁煮糊,丸如梧桐子大,無時候溫熱水吞下四五十丸。

梔子黃芩湯,

治發背癰潰後因飲食有傷,調攝不到,發熱不住,用以退熱。

漏蘆,連翹,山梔子仁,黃芩(去心),防風,石葦(如無有取桑白皮代),生甘草,生犀角屑,人參,苦參(各去蘆),茯苓(去皮,各二錢半),生黃耆(一兩,去叉蘆)

上為粗末,每服四大錢,水一盅,煎至六分,去渣溫服。

忍冬丸,

療渴疾既愈之後,須預防發癰疽,大宜服此。

忍冬草

上不拘多少,根莖花葉皆可用。上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,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,入甘草少許,研為細末,以所浸酒打麵糊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無時候酒飲任下此藥,不特治癰疽,大能止渴並治五痔諸癭等證。

神功散,

專治發背癰疽,一切疔毒,並瘰癧瘡已未成患者,效驗不可備述。

川烏(炮,去皮尖),川黃柏(炙,去粗皮)

上二味為細末後各等分,用小兒或大人唾津調成膏,如唾少漱口水亦可。發背癰疽等瘡才起者,敷於患處留頭,候藥乾用淘米水時常潤濕,每日換藥敷一次。如瘡已成重患,將潰爛者,先將槐枝艾葉煎湯,頓溫,將瘡洗淨。用絹帛展去膿血,以香油潤患處。用綿紙仍照患處剪成園錢,留頭貼上。

後用藥塗於紙,如干,依前用淘米水潤,日換一次,聽其自然流膿,不可手擠。如敷藥後病人瘡覺住疼減熱即愈。如生肌則腐肉自落,腐而不落者剪割亦可。最不宜用針,發背不宜貼膏藥。凡醫瘡,屏去別醫,止飲別藥方可治,忌氣怒、房事、勞復並孝服、體氣、飲酒之人,飲食忌酒並羊雞魚肉、瓜茄薑辣之物。若因氣怒反復發腫者,依前治之。

白話文:

五發癰疽通治方

這種藤蔓冬天也不會枯萎,所以叫做忍冬草。它的藤蔓會從左邊纏繞著樹木向上生長,或者在庭院、圍牆上蔓延。藤蔓呈方形,顏色為紫色,葉子像薜荔一樣是青色的,所以又叫做左纏藤。二月開花,開五瓣,帶有淡淡的香氣,花蒂帶紅色。花剛開時是白色的,過一兩天就會變成黃色,所以又叫做金銀花,也叫做鷺鷥藤、金釵股、老翁須,到處都有。雖然《本草》中沒有提到它擅長治療癰疽和發背,但近代名醫用它來治療癰疽和發背,往往效果非常好,它的功效甚至勝過紅內消。

神仙截法

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癰疽、發背等各種惡瘡,如果提前服用,可以防止毒氣進入體內,確保平安無事。

準備真正的麻油一斤(用銀器煮沸數十次,倒出放涼)。

然後加入兩碗無灰酒,浸泡在麻油中約五大杯的量,隔水加熱使其稍微溫熱,直接一口氣喝完,最好一天之內喝完。如果生病好幾天了,也應該趕緊喝下,效果更好。

這個方法是吳安世傳授的,我們家三代使用都非常有效。還聽獵人說過,如果被毒箭射中,趕緊喝麻油就可以阻止毒素蔓延。後來在西山親眼看到有人被老虎的箭射穿大腿,痛苦地大聲叫喊,趕緊用麻油給他灌下去,過了一會兒就安靜下來了。又聽鄭學諭德甫說,他父親也用過這個方法,效果很好,所以一併記錄下來。

內托黃耆丸

這個藥丸可以治療因為針灸傷到經絡,導致流出白色膿液和紅色液體,不停流淌的症狀。

使用生黃耆(去除蘆頭,焙炒)八兩,當歸(洗淨,焙乾)三兩,肉桂(去除粗皮,不見火),木香、沉香、乳香(另外研磨,各一兩,這些香料都不見火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綠豆粉四兩,用生薑自然汁煮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不限時間用溫熱水吞服四五十丸。

梔子黃芩湯

這個湯藥可以治療發背癰潰爛後,因為飲食不注意,調養不當,導致發熱不退的症狀。

使用漏蘆、連翹、山梔子仁、黃芩(去除心)、防風、石葦(如果沒有可以用桑白皮代替)、生甘草、生犀角屑、人參、苦參(各去除蘆頭)、茯苓(去除皮,各二錢半),生黃耆(一兩,去除叉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大錢,用水一盅煎到剩六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
忍冬丸

這個藥丸可以治療口渴症狀痊癒後,為了預防癰疽的發生,應該提前服用。

使用忍冬草,不論多少,根莖花葉都可以使用。將忍冬草放入瓶中,用無灰的好酒浸泡,用糠火煨一個晚上,取出曬乾,加入少許甘草,研磨成細末,用浸泡過忍冬草的酒和麵糊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,不限時間用酒送服,這個藥不僅可以治療癰疽,還能止渴,並治療痔瘡、癭瘤等疾病。

神功散

這個藥散專門治療發背癰疽、各種疔瘡、以及瘰癧瘡,不論是已經發作或還沒發作,效果都非常好。

使用川烏(炮製,去除皮尖)和川黃柏(炙過,去除粗皮),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等量混合,用小孩或大人的唾液調成藥膏,如果唾液不夠可以用漱口水代替。如果發背癰疽等瘡剛開始發作,就將藥膏敷在患處,露出瘡頭,等藥膏乾了就用淘米水經常潤濕,每天更換一次藥膏。如果瘡已經很嚴重,快要潰爛了,先用槐枝艾葉煎湯,溫熱後將瘡洗淨。用絹布吸乾膿血,用香油潤濕患處。用棉紙剪成圓形,留出瘡頭貼在患處,再將藥膏塗在紙上,如果乾了,就用淘米水潤濕,每天更換一次。讓膿液自然流出,不要用手擠壓。如果敷藥後病人感到瘡痛減輕、發熱消退,就表示快要痊癒了。如果開始長新肉,腐肉自然會脫落,如果腐肉沒有脫落,也可以剪掉。最不應該用針刺,發背也不適合貼膏藥。凡是治療瘡瘍,都要禁止其他醫生的治療,禁止服用其他藥物,才能治好。忌諱生氣、性生活、過度勞累,以及守喪、體質虛弱、喝酒的人。飲食上要忌酒,以及羊肉、雞肉、魚肉、瓜類、茄子、薑、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。如果因為生氣導致反覆發腫,就按照之前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