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105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105)

1.

易老祛風丸,治疥癩。

黃耆,枳殼,防風,芍藥,甘草,生地黃,熟地,地骨皮,構杞子

上九味,木臼杵為細末,煉蜜丸梧子大,空心白湯下五十丸。(《元戎》)又御方祛風丸,於本方去黃耆。

黃精丸。

蒼耳葉,紫背浮萍,大力子(各等分),烏蛇肉(中半酒浸去皮骨),黃精(倍前三味,生搗汁,和四味研細焙乾。)

上為末,神麯糊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溫酒下。一方,加炒柏、生地、甘草節。(《丹溪》)又方,於本方去黃精,用豆淋酒炒,等分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豆淋酒調下。又治麻風脈大而虛者,於本方加苦參、酒蒸柏。如無蛇,以烏鯉魚亦可,糊丸服之。

瀉毒殺蟲方法,患在臟腑,當從下法。人非飲食不生,一日不再食則飢。而風濕之邪,與夫諸蟲化生,日因飲食纏錮,何從而去,風濕不去,則蒸蒸發熱,肌體紫黑。蟲不去,則齧蝕腸胃,消爍精血。人身同於蠹木朽屋,其何以堪。故必用重墮殺蟲之藥,令從大便而去。去後漸漸調養,使胃氣充暢,精血增長,如宋之再榮,宮室重整,斯得之矣。(《癘瘍全書》)

一女子病癘風。翁診其脈曰:脈來急而去遲,上虛而下實,蓋得之醉酒接內而風毒乘之。今雖發禿眉墜,然鼻根幸未陷,肌肉幸未死。遂以防風通聖散而益以下藥,下瘀血數升,及蟲穢青黑物,並進蘄蛇、長松湯等湯丸,復佐以雄黃、楓油作膏摩之,逾月瘥。(《滄州翁傳》)

治烏癩,蝟皮丸方。

蝟皮(一枚炙黃焦),魁哈(一枚),蚺蛇頭(一枚塗酥微黃),虻蟲(三枚炒微黃),蠐螬(三枚炒微黃),鯪鯉甲(三片炙黃),葛上亭長(三枚炒微黃),斑貓(三枚糯米拌炒令米黃),蜈蚣(一枚半炙微黃去足),附子(二枚炮裂去皮臍),蜘蛛(三枚微炙),水蛭(三枚炒微黃),巴豆(十五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),雷丸(十五枚),水銀(半兩以少棗瓤研令星盡),川大黃(半兩銼碎微炒),硃砂(半兩細研),桂心(半兩),射罔(半兩),黃連(半兩去須),石膏(一兩細研水飛過),川芒消(一兩),龍骨(半兩),川椒(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),甘遂(一分與胡麻同炒胡麻熟為度),白礬灰(一分),滑石(一分)

上件藥搗羅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和丸,如小豆大,每服以溫水下一丸,空心臨臥各一服。未覺,每服加一丸。如小便莖中痛,即有蟲下,皆已死也。細觀形狀,痛多即減至一丸,痛少即卻加至二丸,以瘥為度。(《聖惠》)又治白癩鯪鯉甲丸,於本方去蝟皮、蚺蛇頭、葛上亭長、硃砂、甘遂,加蝮蛇、硝石。《聖濟》治白癩,蛇頭丸,於本方去蚺蛇頭,加蝮蛇頭、硝石。

白話文:

易老祛風丸:此藥方可治療疥瘡和癩病。 藥材包含:黃耆、枳殼、防風、芍藥、甘草、生地黃、熟地、地骨皮、枸杞子。 將以上九味藥材,用木製的杵臼搗成細末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天早晨空腹時,用白開水吞服五十丸。另外還有一個御方祛風丸,是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去掉黃耆。

黃精丸: 藥材包含:蒼耳葉、紫背浮萍、大力子(份量相同),烏蛇肉(取一半,用酒浸泡後去除皮骨),黃精(份量是前三味藥材的兩倍,生搗取汁,與其他四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再烘乾)。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神曲糊製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,用溫酒送服。另外一個藥方,是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,加入炒柏子仁、生地、甘草節。還有一個藥方,是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去掉黃精,用豆淋酒炒過後再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豆淋酒調服。這個藥方還可以治療麻風病,如果患者脈象大而虛弱,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苦參、酒蒸柏子仁。如果沒有蛇肉,可以用烏鯉魚代替,同樣用米糊製成丸藥服用。

瀉毒殺蟲的方法:如果病邪在臟腑內部,應當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人必須透過飲食才能生存,一天不吃飯就會感到飢餓。而風濕的邪氣,以及各種蟲子,都是因為飲食而產生,並因飲食不斷纏繞在體內,如何去除呢?風濕不去,就會導致身體持續發熱,皮膚呈現紫黑色。蟲子不去,就會啃食腸胃,消耗精血。人的身體就會像被蟲蛀的木頭房屋一樣,無法承受。所以必須使用重劑量的瀉下殺蟲藥物,讓邪氣和蟲子從大便排出。之後再慢慢調養身體,使胃氣充沛,精血增長,就像宋朝重新恢復繁榮,宮殿重新修整一樣,才能獲得痊癒。

有一個女子得了癘風病。老翁診斷她的脈象後說:「脈象來得急促,去得遲緩,這是上虛下實之象,是因為醉酒後行房,風毒趁機侵入所致。現在雖然頭髮脫落,眉毛掉落,但幸好鼻根沒有塌陷,肌肉沒有壞死。」於是,給她開了防風通聖散,並增加了瀉下的藥物,使她排出了幾升瘀血,以及蟲穢等青黑色的污物。同時,又給她服用蘄蛇、長松湯等湯藥和丸藥,並配合雄黃、楓油製成的膏藥擦拭皮膚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

治療烏癩的蝟皮丸: 藥材包含:蝟皮(一枚,烤至黃焦)、魁哈(一枚)、蚺蛇頭(一枚,塗上酥油微烤至黃色)、虻蟲(三枚,炒至微黃)、蠐螬(三枚,炒至微黃)、鯪鯉甲(三片,烤至黃色)、葛上亭長(三枚,炒至微黃)、斑貓(三枚,與糯米拌炒至米黃)、蜈蚣(一枚半,微烤至黃色並去除腳)、附子(兩枚,炮裂並去除皮臍)、蜘蛛(三枚,微烤)、水蛭(三枚,炒至微黃)、巴豆(十五枚,去皮心研磨後用紙包裹擠壓去油)、雷丸(十五枚)、水銀(半兩,與少量棗肉一起研磨至水銀星消失)、川大黃(半兩,切碎微炒)、硃砂(半兩,細研)、桂心(半兩)、射罔(半兩)、黃連(半兩,去除須)、石膏(一兩,細研並用水飛過)、川芒硝(一兩)、龍骨(半兩)、川椒(半兩,去除眼睛和閉合的椒目,微炒至出汗)、甘遂(一分,與胡麻一起炒,至胡麻熟透為度)、白礬灰(一分)、滑石(一分)。 將以上藥材搗成粉末,與研磨好的藥材混合均勻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如小豆。每次用溫水送服一丸,早晨空腹和臨睡前各服一次。如果沒有感覺,每次可增加一丸。如果小便時陰莖疼痛,說明有蟲子被排出,並且已經死亡。仔細觀察蟲子形狀,如果疼痛較多,就減至每次服用一丸,疼痛較少,就增加至每次服用兩丸,直到痊癒為止。還有一個治療白癩的鯪鯉甲丸,是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,去掉蝟皮、蚺蛇頭、葛上亭長、硃砂、甘遂,加入蝮蛇、硝石。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白癩的蛇頭丸,是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,去掉蚺蛇頭,加入蝮蛇頭、硝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