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94)
身體類 (94)
1. 四肢諸痛
予冬月膝亦痠疼,灸犢鼻而愈,以此見藥與灸不可偏廢也。若灸膝關、三里亦得。但按其穴痠疼,即是受病處,灸之不拘。(《資生》)
足痛、足心痛,尺脈虛弱,緩澀而緊,病為足痛,或是痿病。(《崔氏脈訣》)
腳下有結物,牢𩊅如石,痛如錐刀所刺,此由腎經虛,風毒之氣傷之,與血氣相擊,故痛而結𩊅不散。(《病源論》)
足心及踝骨熱疼者,為腎虛濕著,命門火不歸經,腎著湯下八味丸。肥人多濕痰流注,足心作痛,但久坐臥,起則痛甚,行動則緩,宜腎著湯合二妙散(用黃柏、蒼朮)。慎不可用補腎藥,及血藥助陰,愈增其劇。(《醫通》)
腳根痛,腳根頹者,腳跟忽痛,不得著地,世呼為腳跟頹。(《病源論》)
足跟痛,有痰有血熱,血熱四物加黃柏、知母、牛膝之類。(《丹溪》)
腎臟陰虛者,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,六味丸加龜版、肉桂。陽虛者,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,八味丸。挾濕者,必重著而腫。肥人,濕痰流注。凡下部痛,多用藥酒,殊不知病甚於冬者,為寒濕,故宜用酒;若春夏甚而秋冬減者,此屬濕熱,若用藥酒,是反助其濕也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冬天的時候,我的膝蓋也會痠痛,用艾灸灸了犢鼻穴就好了,由此可見吃藥和艾灸都不能偏廢。如果灸膝關穴、足三里穴也有效。但是按壓穴位如果覺得痠痛,那就是生病的地方,灸它就對了,不必拘泥於穴位。(《資生》)
腳痛、腳心痛,如果把脈發現尺脈虛弱,脈象緩慢、澀滯又帶有緊的感覺,這就是腳痛的病,也有可能是痿軟無力的病。(《崔氏脈訣》)
腳底有硬塊,堅硬像石頭一樣,疼痛像錐子或刀刺一樣,這是因為腎經虛弱,風邪和毒氣侵入,與身體裡的血氣相衝突,所以疼痛且結成硬塊不消散。(《病源論》)
腳心和腳踝發熱疼痛,這是因為腎虛而且有濕氣停留,命門的火氣不能歸入經脈,要用腎著湯加上八味丸來治療。肥胖的人多半有濕痰流注,造成腳心疼痛,尤其久坐久臥後,起身時疼痛加劇,活動後會稍微緩解,適合用腎著湯合二妙散(黃柏、蒼朮)來治療。千萬不能用補腎藥,或補血藥來滋陰,這樣反而會讓病情加重。(《醫通》)
腳後跟痛,腳後跟無力,也就是腳跟突然疼痛,不能著地,俗稱腳跟頹。(《病源論》)
腳後跟痛,有可能是因為有痰、有血熱,血熱的情況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、牛膝之類的藥材。(《丹溪》)
腎陰虛的人,會出現腳和小腿時常發熱,腳後跟疼痛,適合用六味丸加上龜版、肉桂來治療。腎陽虛的人,會因為腳後跟痛而不能久站,適合用八味丸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有濕氣,腳一定會覺得沉重而且腫脹。肥胖的人,常常會有濕痰往下流注。凡是下肢的疼痛,很多人會使用藥酒來治療,但是不知道如果冬天病情加重,是因為寒濕,所以才適合用藥酒;如果春夏病情加重,秋冬反而減輕,這是因為濕熱,如果用藥酒,反而會助長濕氣。(《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