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144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144)

1. 胃脘癰

(《尊生書》)

胃癰亦生腹內,痛在心下臍上。其有紅腫見於胸下者,此軀廓之伏梁癰,非胃癰也。腸癰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間,以此為異云云。凡內癰膿未成,皆宜從清導之。已成膿者,必潰膿。胃癰之膿,有嘔出口者,有下潰於肛者。(《醫級》)

治驗,江應宿治上舍汪中宇,患喉腫不進飲食,腹中不飢,但日飲清茶數盞,召余視之。診得氣口緊數,此胃癰也。膿已成,宜引下行。投以涼膈散,稍稍利一、二度,次早吐膿血,再服射干湯一劑,即知餓索飲食,六劑全愈。(《類案》)

石頑治談仲安,體肥善飲,初夏患壯熱嘔逆,胸膈左畔隱痛,手不可拊,便溺澀數,舌上胎滑,食後痛,嘔稠痰,漸見血水,脈來澀澀不調。與涼膈散加石斛、連翹,下稠膩頗多。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,予曰:肺癰必咳嗽,吐腥穢痰。此但嘔不嗽,洵為胃病無疑。下後四、五日,復嘔如前,再以小劑調之,三下而勢甫平,復以保元苓橘平調,二十日而痊。先時有李姓者患此,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,直至膈畔潰腐,膿水淋漓,纏綿匝月而斃。

良因見機不早,直至敗壞,悔無及矣。(《醫通》)

治方,治熱聚胃脘,留結為癰,連翹升麻湯方。(《聖濟》)(按:即五香連翹湯。)

治胃腑實熱,留結為癰,陽氣不得下,胃脈沉細者,犀角湯方。

犀角(鎊),梔子仁,赤芍藥,赤茯苓(去黑皮),黃芩(去黑心),射干(去毛),大黃(銼炒各一兩)

上七味粗搗篩,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去滓,入蜜一匙攪勻,再煎一兩沸,食後溫服。(同上)

治榮衛不流,熱聚胃口,血肉腐壞,胃脘成癰,射干湯方。

射干(去毛),梔子仁,赤茯苓(去黑皮),升麻(各一兩),赤芍藥,白朮(各一兩半)

上六味㕮咀,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去滓,入生地黃汁一合,蜜半合,再煎三沸,溫服不拘時候,日二服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胃脘癰

(《尊生書》記載)

胃癰也會長在腹腔內部,疼痛位置在心口下方、肚臍上方。如果發現胸部下方有紅腫,那是軀幹的伏梁癰,不是胃癰。腸癰的疼痛位置則在下腹部左右兩側、少腹部位,可以藉此區分它們。一般來說,體內癰腫還沒化膿時,都應該用清熱疏導的方式治療。如果已經化膿,就必須讓膿液排出。胃癰的膿液,有的是從嘴裡吐出來,有的是從肛門排出。

(《醫級》記載)

治療驗例

江應宿醫生治療上舍汪中宇,他患了喉嚨腫痛,無法進食,腹中不覺得餓,每天只喝幾杯清茶。江醫生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緊數,判斷這是胃癰,而且膿已經形成,應該引導向下排出。於是開了涼膈散,讓他稍微腹瀉一兩次,隔天早上就吐出膿血。接著再服用射干湯一劑,他就感覺到餓了想吃東西,吃了六劑藥就完全康復了。

石頑醫生治療談仲安,他體型肥胖,愛喝酒,初夏時得了高燒、嘔吐,胸口左邊隱隱作痛,不能用手按壓,小便困難且次數多,舌苔滑膩,吃完飯後疼痛加劇,嘔吐濃稠痰液,漸漸出現血水,脈象澀滯不順。石醫生給他服用涼膈散,並加入石斛、連翹,排出很多濃稠分泌物。之前有庸醫當作肺癰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石醫生說:「肺癰一定會咳嗽,吐出腥臭痰液。他只是嘔吐不咳嗽,絕對是胃病。」腹瀉幾天後,又出現嘔吐,再用小劑量的藥調理,腹瀉三次後病情才穩定。接著再用保元苓橘湯調理,二十天就痊癒了。之前有個姓李的人也得了這個病,但一直用清熱化痰解毒的方式治療,結果導致胸膈潰爛,膿水不斷流出,拖了整整一個月就過世了。

這都是因為沒有及早發現病情,等到惡化才治療,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
(《醫通》記載)

治療藥方

治療熱邪積聚在胃脘,形成癰腫的連翹升麻湯。(按:就是五香連翹湯)

治療胃腑實熱,積聚形成癰腫,陽氣無法下降,而且脈象沉細的犀角湯。

犀角(磨粉)、梔子仁、赤芍藥、赤茯苓(去黑皮)、黃芩(去黑心)、射干(去毛)、大黃(切碎炒過,各一兩)

將以上七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到剩一碗,去除藥渣,加入一匙蜂蜜攪拌均勻,再稍微煮開,飯後溫服。

(同上)

治療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熱邪積聚在胃口,導致血肉腐爛壞死,胃脘形成癰腫的射干湯。

射干(去毛)、梔子仁、赤茯苓(去黑皮)、升麻(各一兩)、赤芍藥、白朮(各一兩半)

將以上六味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到剩八分,去除藥渣,加入生地黃汁一合、蜂蜜半合,再稍微煮開,溫服不拘時間,一天服用兩次。

(同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