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141)
臟腑類 (141)
1. 蛔蟲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前橘皮湯下,婦人酢湯下,(《和劑》)《統旨》於本方加烏梅。
使君子丸,治腹內諸蟲作痛,口吐清水。
使君子肉(薄切屋瓦焙乾),檳榔,酸石榴根皮(東向者佳淨洗銼焙),大黃(半生半炮各七錢半)
上除檳榔銼曬不過火,餘三味再焙,同檳榔為末,沙糖水煮麵糊丸,麻仁大,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淡豬肉汁空心下,或雞肉汁亦好。(《活幼心書》)
萬應丸。
檳榔(五兩),大黃(八兩),黑牽牛(四兩以上三味為末),皂角(十梃肥不蛀者),苦楝根皮(一斤)
上先以皂角、苦楝根,用水二大碗熬成膏,一處搜和藥末為丸,如梧子大,後用雷丸、沉香、木香各一兩研細末為衣,先用沉香衣,後用雷丸、木香衣,每服三丸,四更時分,用砂糖水送下,(《袖珍》)(今從《丹溪纂要》錄)《回春》追蟲丸,於本方去苦楝根,加蕪荑、錫灰、使君子。(此比之後妙應丸,有皂角為異耳)
妙應丸。
檳榔(十二兩),黑牽牛(三兩),大黃,雷丸,錫灰,蕪荑,木香,使君子(各一兩)
為末,用蔥白煎湯露一宿,為丸粟米大,每四錢,五更蔥湯或木香煎湯下。此藥不比巴霜、甘遂、硇砂等劑,不動真氣。凡人面上白斑唇紅,能食心嘈,顏色不常,臉上生有蟹爪紋者,便有蟲也。一方去使君子,名七轉靈應丹。(《入門》)(按:此方出治積中,今特摘其系治蟲者。
又《萬應方》神仙七轉丹,用白豆蔻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使君子、錫灰,蓋是原方。又《綱目》引竹,木香三稜散,無蕪荑、使君子,有大腹子、三稜、蓬朮細末。《大還》取蟲丸,於本方去牽牛子,加胡黃連、鶴蝨、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。《幼科百效》追蟲取積散,於本方加蓬朮、乾漆為末,每用一錢,好酒調下,或麵糊麻子大,天明豬肉湯送下。)
治蟲盅並蟲積。
黑醜,五靈脂(好酒熬),檳榔(各五錢),大黃(一兩),阿魏(二錢),桃仁(去皮尖,研如泥,不拘分兩,但可丸為率。)
上為末,以桃仁膏為丸,梧子大,每服二錢,白湯送下。(《赤水》)
安蟲諸方(按:安蛔,有如理中、清中等諸方,既括於《傷寒廣要》中,茲不贅。)向大王宮中,有一宮人,七太尉所寵也。忽患一疾,凡噁心則吐蟲數條,後乃頻作。七太尉甚憫之,累治不瘥,每用殺蟲藥,則吐蟲愈多,召孫診之。孫曰:六脈皆細,非蟲脈也。今雖吐蟲,乃藏寒而蟲不安,失居上膈,因而吐出。復用殺蟲藥,蟲為藥所苦,不能自安,所以吐蟲愈多也。孫遂用藥不三、五服,皆一色丸子,蟲遂不吐。明日再召孫至,六脈漸大,進前藥,其病不作。後求方,乃硫黃、附子各一兩並末,粳米糊為丸,每三十丸,米飲下。(《綱目》引孫)
白話文:
蛔蟲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橘皮湯送服,婦女則用醋湯送服。
(此方在《統旨》中加入了烏梅。)
使君子丸,治療腹內各種蟲引起的疼痛,並伴有口吐清水的症狀。
藥材包含:使君子肉(薄切後在瓦片上烘乾)、檳榔、酸石榴根皮(向東生長的效果較好,洗淨切碎烘乾)、大黃(一半生用,一半炮製,各七錢半)。
除了檳榔切碎曬乾外,其他三味藥材都需烘焙過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用砂糖水煮的麵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,用淡豬肉湯在空腹時送服,或用雞肉湯也可以。
萬應丸。
藥材包含:檳榔(五兩)、大黃(八兩)、黑牽牛(四兩,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粉末)、皂角(十根,選擇肥厚且沒有蟲蛀的)、苦楝根皮(一斤)。
先將皂角、苦楝根加兩大碗水熬成膏狀,再將所有藥末與膏混合製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然後用雷丸、沉香、木香各一兩磨成細末作為外衣。先用沉香粉包覆丸子,再用雷丸和木香粉包覆。每次服用三丸,在四更時分(凌晨兩點左右),用砂糖水送服。(此方摘自《袖珍》,現按《丹溪纂要》記錄)
《回春》的追蟲丸,是在本方的基礎上去掉苦楝根,加入蕪荑、錫灰、使君子。(此方與後面的妙應丸的不同之處在於有皂角。)
妙應丸。
藥材包含:檳榔(十二兩)、黑牽牛(三兩)、大黃、雷丸、錫灰、蕪荑、木香、使君子(各一兩)。
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用蔥白煎的湯浸泡一晚,製成如小米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四錢,在五更時分(凌晨四點左右),用蔥湯或木香煎湯送服。此藥不像巴豆霜、甘遂、硇砂等藥物會損傷人體的元氣。凡是面部出現白斑、嘴唇紅潤、食慾好但感覺心煩、臉色不正常、臉上出現蟹爪紋的人,體內可能有蟲。
另一個方子去掉使君子,名為七轉靈應丹。
(以上方子主要用來治療積食,此處特別摘錄其治療蟲症的部分。)
《萬應方》中的神仙七轉丹,使用了白豆蔻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使君子、錫灰,應該是這個方子的原方。《綱目》引用的竹木香三稜散,沒有蕪荑、使君子,有大腹子、三稜、蓬朮細末。《大還》的取蟲丸,在本方的基礎上去掉牽牛子,加入胡黃連、鶴蝨、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。《幼科百效》的追蟲取積散,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蓬朮、乾漆磨成粉末,每次用一錢,用好酒調服,或者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,天亮時用豬肉湯送服。
治療蟲盅和蟲積。
藥材包含:黑醜(即黑牽牛子)、五靈脂(用好酒熬製)、檳榔(各五錢)、大黃(一兩)、阿魏(二錢)、桃仁(去皮尖,研磨成泥狀,用量不拘,只要能製成丸子即可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桃仁膏製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
其他安蟲的方子。
(關於安蛔的方子,如理中、清中等,都包含在《傷寒廣要》中,此處不再贅述。)
從前在大王宮中,有一位宮女,被七太尉寵愛。她突然得了一種怪病,噁心時會吐出數條蟲,而且越來越頻繁。七太尉非常同情她,多次治療都沒好轉,每次使用殺蟲藥,吐出的蟲反而更多。於是召來孫思邈診斷。孫思邈說:她的六脈都很細弱,不是蟲脈。現在雖然吐蟲,是因為體內藏有寒氣,導致蟲不安穩,離開了它原本的位置跑到上膈,所以才會吐出來。如果再用殺蟲藥,蟲會因為藥的刺激更加不安,所以吐得更多。於是孫思邈用藥三五服,都是統一顏色的丸子,之後就沒有再吐蟲了。第二天再召來孫思邈,發現六脈漸漸有力,服用之前的藥後,病就痊癒了。後來詢問藥方,得知是用硫黃、附子各一兩磨成粉末,用粳米糊製成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