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102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102)

1.

名義,噦者,呃逆也,非咳逆也。咳逆者,咳嗽之甚者也,非呃逆也。(按:唐末以來,謬以咳逆為呃逆之名,故景岳有此辨也。但古人意非以咳嗽逆氣為噦義,故今是書所引,其云咳逆者,皆宜為呃逆看。)乾嘔者,無物之吐,即嘔也,非噦也。(按:東垣、海藏以噦為乾嘔,故有此辨也。又《活人書》創以啘為乾嘔,然啘、噦同字,宜參《嘔吐》名義。)噫者,飽食之息,即噯氣也,非咳逆也。(按:《聖惠》以呃逆名咳癔,癔或作噫,故有此辨也。)後人但以此為鑑,則異說之疑,可盡釋矣。(《景岳》)

脈候,脈浮而緩者易治,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。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,脈代者危。(《正傳》)

寒熱虛實諸說,嘔噦之病者,由脾胃有邪,穀氣不治所為也。胃受邪氣則嘔。脾受邪氣,脾脹氣逆,遇冷折之,氣不通則噦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脾胃俱虛,受於風邪,故令新谷入胃,不能傳化,故谷之氣,與新谷相干,胃氣則逆,胃逆則脾脹氣逆(按:《聖濟》作水穀之精,與新谷相干,脾胃氣逆痞滿),因遇冷折之,則噦也。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,善噦也。(同上)

實噦者,醉飽得之。虛噦者,吐下得之,又失血虛家得之。(《千金翼》)

噦者咳逆也,古方則謂之噦。凡吐利後多作噦,大率胃實即噫,胃虛則噦,此由胃中虛,膈上熱,故噦。或至八九聲相連,收氣不回,至於驚人者。若傷寒久病得此,甚惡,《內經》所謂壞腑者是也。楊上善釋云:津泄者,知鹽器之漏。聲嘶者,知琴絃之絕。葉落者,知槁木之摧。

舉此三物衰壞之徵以比噦,故知是病深之候也。亦有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,以膈間有痰水所為,其他病則各有治法。(《三因》)

多因吐利之後,胃中虛寒,遂成此證。亦有胃虛膈上熱,噦至八九聲相連,收氣不回者。卻當子細看脈與證,施以治法。大抵老人虛人久病人及婦人產後有此證者,皆是病深之候,非佳兆也。(《濟生》)

若氣自腹中起,上築咽喉,逆氣連屬不能出,或至數十聲,上下不得喘息(按:《活法秘方》無喘字)。此由寒傷胃脘,腎氣先虛,逆氣上乘於胃,與氣相併(腎氣以下,《活法》作氣不歸腎,腎氣不行,與氣相併)不止者難治,謂之噦。宜茱萸丸,灸中脘(《活法》作期門)、關元百壯。

未止,灸腎俞百壯。(《資生》引《指迷方》)吐利後胃虛寒,面青手足微冷,脈緊細,羌活附子散、柿蒂湯,又丁香煎湯咽蘇合香丸,《三因》丁香散、《活人》橘皮乾薑湯。吐利後,胃熱,面紅白,手足溫,《濟生》橘皮湯、《活人》半夏生薑湯(即仲景方)、橘皮竹茹湯。

大病後,脾胃氣衰,中州已無土,《活人》橘皮竹茹湯、《濟生》橘皮湯,又蓽澄茄、良薑各三分為末,煎二錢,入醋少許煎服,又萊菔子煎湯,調木香調氣散熱服。(《永類》)

白話文:

[噦]

噦就是呃逆,不是咳嗽厲害到極點(咳逆)。咳逆是指咳嗽很厲害,和呃逆不一樣。(唐朝末年以來,錯誤地把咳逆當作呃逆,所以景岳才這樣區分。但古人的意思並不是把咳嗽逆氣當作噦,因此本書引用的咳逆,都應該理解為呃逆。)乾嘔是指沒有東西吐出來,也就是嘔吐,不是噦。(東垣、海藏把噦當作乾嘔,所以才有此區分。另外,《活人書》創立用「啘」指乾嘔,但啘和噦是同一個字,應該參考《嘔吐》的說明。)噫是指飽食後呼出的氣體,也就是噯氣,不是咳逆。(《聖惠》把呃逆叫做咳癔,癔有時寫作噫,所以才有此區分。)後人只要以此為鑑,就能夠解決各種不同的說法疑慮了。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

脈象方面,脈浮而緩的呃逆容易治療,脈弦急而按下去不鼓的則難治。脈結或脈促或脈微的都可治,脈代則很危險。(出自《傷寒論正傳》)

寒熱虛實的說法,嘔噦的病,是因為脾胃有邪氣,穀氣不能正常運化造成的。胃受到邪氣則嘔吐,脾受到邪氣,脾脹氣逆,遇到寒冷就阻礙了氣機運行,不通則成噦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
脾胃都虛弱,受了風寒之邪,所以新食物進入胃中,不能運化,穀氣與新食物互相干擾,胃氣逆亂,胃逆則脾脹氣逆(《聖濟總錄》寫作水穀之精與新谷相干,脾胃氣逆而痞滿),遇到寒冷就阻礙了氣機運行,則成噦。右手關上脈沉而虛的人,容易得噦。(同上)

實證的噦,是因為醉酒或飽食引起的;虛證的噦,是因為吐瀉或失血引起的。(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

噦就是咳逆,古方稱之為噦。凡是吐瀉後多會出現噦,大體上來說胃實則噯氣,胃虛則噦,這是因為胃中虛寒,膈上卻有熱,所以會噦。有時會連續八九聲,氣息不能收斂,甚至驚人。若傷寒久病出現這種情況,非常嚴重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腑臟壞損就是這個意思。楊上善解釋說:津液洩漏,如同鹽器漏水;聲音嘶啞,如同琴絃斷裂;樹葉凋落,如同枯木摧折。用這三種衰敗的徵兆比喻噦,就知道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。也有噦伴隨心下堅硬痞滿、眩暈心悸的,是膈間有痰水造成的,其他病症則各有治療方法。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
大多是因為吐瀉之後,胃中虛寒,因而造成此症。也有胃虛膈上熱,噦達八九聲,氣息不能收斂的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,施以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總的來說,老年人、虛弱的人、久病人以及婦女產後出現此症的,都是病情嚴重的徵兆,不是好現象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
如果氣從腹部上升,堵塞咽喉,逆氣連續不斷地出不來,甚至數十聲,上下都喘不過氣(《活法秘方》中沒有「喘」字)。這是因為寒邪傷及胃脘,腎氣先虛,逆氣上升衝擊胃部,與胃氣相併(腎氣不足,《活法》作「氣不歸腎,腎氣不行,與氣相併」)不止,難以治療,叫做噦。應該服用茱萸丸,灸中脘(《活法》作期門)、關元穴各一百壯。如果還沒有停止,再灸腎俞穴一百壯。(出自《資生經》引自《指迷方》)吐瀉後胃虛寒,面色青白,手足微冷,脈緊細,可用羌活附子散、柿蒂湯,也可以用丁香煎湯送服蘇合香丸,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的丁香散、《活人全書》的橘皮乾薑湯。吐瀉後胃熱,面色紅白,手足溫熱,用《濟生方》的橘皮湯、《活人全書》的半夏生薑湯(即仲景方的方劑)、橘皮竹茹湯。大病後,脾胃氣虛,中焦已無元氣,用《活人全書》的橘皮竹茹湯、《濟生方》的橘皮湯,再加蓽澄茄、良薑各三分研末,煎服二錢,加少許醋同煎,也可以用萊菔子煎湯,調和木香調氣散熱服。(出自《永類保元總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