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77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77)

1. 傷酒

酒中有熱有濕,均足為患,因其本氣而患之。本氣虛寒者,原不患熱,惟患其濕,其濕日積,陽神日衰,一旦協水而動,陰邪橫發,閉痛嘔逆,上下交劇,法當急驅其陰,以回其陽。真陽素旺者,不患其濕,而患其熱,熱遺後陰,便血生痔,熱遺前陰,莖生諸疳,法宜分解其熱,而清其毒。(《舒氏傷寒論集註》)

酒入臟腑,以酒為漿,《素問》是戒;怯士酒悖,《靈樞》有譏。丹溪以醇酒冷飲立論,而載葛花解酲湯,為酒客之良藥。若日久病深,變症一起,又難以窮其源矣。嗚呼!能捨是而不商哉。人之嗜酒,其始也必專入一臟。予以酒後之態推之,入於肺者則多言多嚏,入於心者則多笑多忘,入於肝者則善怒,入於脾者則思睡,入於腎者則思淫。多言傷肺,其後則變咳嗽消渴;多笑傷心,其後則變怔忡不寐;多睡傷脾,其後則變痞滿疸臌;善怒傷肝,其後則變脅痛吐血;思淫傷腎,其後則變腰疼脊軟。既變之後,固不可專治乎酒,然亦不可竟忘乎酒。蓋酒之傷人,濕而且熱,濕熱之毒,永久不變,非若他症之有六淫七情、經絡傳變之不齊也。故治之者,必於本臟藥中,而兼去濕熱之品。至於葛花解酲,惟為酒客初病者設,因酒必先入胃,故用消食理滯、上下分消之藥。若以之概治變後之症,固非丹溪意也。然予所商五入,亦大略耳。外有酒後多汗強飲則胃受之,酒後面青則膽受之,酒後多尿則小腸膀胱受之,酒後積痢則大腸受之,鮮不為病。惟胃與小腸、膀胱受者,汗則從表而散,尿則從便而除,雖多飲亦能終其天年,古之所謂酒中仙者,其以此乎。諺云酒有別腸,誤言也。(《醫意商》)

治例,夫酒者,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,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,其次莫如利小便,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。今之酒病者,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,又有用牽牛、大黃下之者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酒性大熱以傷元氣,而復重瀉之,況亦損腎水,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。如是則陰血愈虛,真水愈弱,陽毒之熱大旺,反增其陰火,是以元氣消耗,折人長命,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。酒疸下之,久久為黑疸,慎不可犯(《辨惑》此下曰: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),以葛花解酲湯主之。(《脾胃論》)(按:《微義》於此說稍有辨評,然語意不了,仍不錄。)

按酒之為物,氣熱而質濕。飲之而昏醉易狂者,熱也,宜以汗去之;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,宜利小便則已。二者宜酌而用之,大抵葛花解酲湯備矣。(《六要》)

傷酒,噁心嘔逆,吐出宿酒,昏冒眩暈,頭痛如破,宜沖和湯(即參蘇飲加木香)、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,加乾葛七分,或用附子理中湯和縮脾飲。酒渴,縮脾湯,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。久困於酒,遂成酒積,腹痛泄瀉,或暴飲有灰酒,亦能致然,並宜酒煮黃連丸。多飲結成酒癖,腹中有塊,隨氣上下,沖和湯加蓬朮半錢。

白話文:

酒這種東西,本身帶有熱性和濕氣,這兩者都可能導致疾病,而發病的原因又與個人體質有關。體質虛寒的人,本來不會因為酒的熱性而生病,但會因為酒的濕氣累積,導致陽氣衰弱。一旦體內的濕氣與水邪結合發作,就會造成陰邪橫行,產生胸腹疼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嚴重時會上下交錯發作,這時應該趕快去除體內的陰邪,恢復陽氣。而體質陽氣旺盛的人,不會因為酒的濕氣而生病,卻容易因為酒的熱性而生病。如果熱性往下走,會導致大便出血或長痔瘡;如果熱性往上走,則會導致陰莖生瘡。這時應該分解體內的熱氣,清除毒素。

酒進入體內,如果像喝水一樣的飲用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告誡的,是很不好的行為;如果酒後行為失常,就像《靈樞經》所批評的那樣。朱丹溪提出飲用冷酒的觀點,並開出葛花解酲湯,可以說是飲酒者的良藥。但如果長期飲酒,導致病情加重,產生各種變化,就難以追溯病源了。哎!為什麼不好好考慮並改掉這個壞習慣呢?人嗜酒,剛開始一定只影響到某一個臟腑。我根據人們飲酒後的狀態來推斷,如果飲酒後多話、多打噴嚏,多半是傷到肺;如果多笑、健忘,多半是傷到心;如果容易發怒,多半是傷到肝;如果嗜睡,多半是傷到脾;如果性慾旺盛,多半是傷到腎。多話會傷肺,之後會轉變成咳嗽、消渴症;多笑會傷心,之後會轉變成心悸、失眠;多睡會傷脾,之後會轉變成腹脹、黃疸、腹水;容易發怒會傷肝,之後會轉變成脅肋疼痛、吐血;性慾旺盛會傷腎,之後會轉變成腰痛、脊椎無力。一旦病情發生變化,固然不能只針對酒來治療,但也不能完全忘記酒的影響。因為酒傷人,主要原因是其濕熱性質,而且濕熱的毒素會長期存在,不像其他疾病會因為六淫邪氣、七情變化或經絡傳導而有所不同。所以治療時,必須在調理臟腑的藥方中,加入去除濕熱的藥材。至於葛花解酲湯,只適用於剛開始因飲酒而生病的人。因為酒一定會先進入胃,所以用消食導滯、使上下分消的藥材。如果用它來治療病變後的症狀,就不是朱丹溪的原意了。我所推論的五種情況,也只是大概而已。此外,還有飲酒後多汗、勉強喝酒容易傷胃,飲酒後臉色發青容易傷膽,飲酒後多尿容易傷小腸、膀胱,飲酒後腹瀉容易傷大腸,這些情況都容易導致疾病。只有胃、小腸、膀胱受影響的人,可以通過汗液或小便將酒排出體外,即使多飲酒也能長壽,古代所謂的酒仙,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。俗話說「酒有別腸」,是錯誤的說法。

酒這種東西,性質大熱且有毒,氣味都屬於陽性,是無形的東西。如果因為酒而受傷,應該通過發汗來解決,其次是利小便,這兩種方法可以使體內的濕氣上下分消。現在很多人因為酒而生病,卻常常服用溫熱的藥丸來攻下,或用牽牛、大黃等瀉藥來攻下,這是錯誤的做法。因為酒傷的是無形的元氣,反而用藥去攻下有形的陰血,大錯特錯。酒的熱性會損傷元氣,再用藥攻下,更是雪上加霜,而且還會損傷腎水,使真陰以及有形的陰血都變得不足。這樣一來,陰血更加虛弱,真水更加不足,陽毒之熱會更加旺盛,反而會增加陰火。因此導致元氣消耗,損害人的壽命,甚至會導致虛損的疾病。酒疸如果用瀉藥來治療,時間久了會變成黑疸,絕對不可以犯這種錯誤。最好的方法還是讓體內的濕氣上下分消,可以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。(《微義》對此有不同看法,但語意不明,所以不在此列出。)

總而言之,酒這種東西,氣熱而性質濕。飲酒後昏醉、容易發狂,是因為酒的熱性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去除;醒來後,熱性已經去除,但是濕氣還留在體內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解決。這兩種方法應該酌情使用,大體上葛花解酲湯就可以應付了。

因為飲酒過度造成的傷害,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,吐出隔夜的酒,昏迷眩暈,頭痛欲裂等症狀,可以用沖和湯(即參蘇飲加木香)、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,加入乾葛七分,或者用附子理中湯和縮脾飲來治療。如果飲酒後感到口渴,可以用縮脾湯,或煎乾葛湯調和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長期飲酒,導致體內積聚酒毒,產生腹痛腹瀉,或者因為暴飲暴食導致腸胃受損,也可以用酒煮黃連丸來治療。如果長期飲酒,形成酒癖,腹部出現腫塊,而且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,可以用沖和湯加入蓬朮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