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28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28)

1. 驚悸

驚與悸不同,楊仁齋說,言約而理盡,故首揭之,以正端緒。如動築之悸,別是一義,與此所言自異。

總說(名義)人之所主者心,心之所養者血,心血一虛,神氣不守,此驚悸之所肇端也。曰驚曰悸,其可無辨乎。驚者恐怖之謂,悸者怔忪之謂。心虛而鬱痰,則耳聞大聲,目擊異物,遇險臨危,觸事喪志,心為之忤,使人有惕惕之狀,是則為驚。心虛而停水,則胸中滲漉,虛氣流動,水既上乘,心火惡之,心不自安,使人有怏怏之狀,是則為悸。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,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,所謂扶虛,不過調養心血、和平心氣而已。若一切以剛燥用工,或者心火自炎,又有熱生風之證。(《直指》)(按:《說文》悸,心動也。此楊氏所本。)

悸即怔忡也。怔忡者,本無所驚,自心動而不寧。驚者,因外有所卒動。(《準繩》)(按:原更有驚恐辨,今載篇末,宜考。)

《傷寒明理論》釋悸字云:悸,心忪也,築築惕惕然動,證怔忪忪不能自安也。則悸即怔忡,而今人分為兩條,謬矣。(同上)

驚悸由失精,《養生方》云:精藏於玉房,交接太數則失精。失精者,令人悵悵,心常驚悸。(《病源論》)

驚病所由,風驚者,由體虛心氣不足,為風邪所乘也。心藏神而主血脈,心氣不足則虛,虛則血亂,血亂則氣並於血,氣血相併,又被風邪所乘,故驚不安定,名為風驚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又有風驚邪候、風驚悸候、風驚恐候,大旨並同。風驚邪候曰:其狀乍驚乍喜,恍惚失常是也。)

夫驚悸者,心虛膽怯之所致也。且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膽者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心氣安逸,膽氣不怯,決斷思慮,得其所矣。或因事有所大驚,或聞虛響,或見異相,登高陟險,驚忤心神,氣與涎郁,遂使驚悸。驚悸不已,變生諸證,或短氣悸乏,體倦自汗,四肢浮腫,飲食無味,心虛煩悶,坐臥不安,皆心虛膽怯之候也。治之之法,寧其心以壯膽氣,無不瘥者矣。

(《濟生》)(按,嚴氏別有怔忡論,此主驚病而言。)

驚悸者血虛,驚悸有時(按:又於怔忡曰無時,是對待為辨),以硃砂安神丸。(《丹溪》)

悸病所由,夫怔忡者,由心血不足也。蓋心主於血,血乃心之主,心乃形之君,血富則心君自安矣。多因汲汲富貴,慼慼貧賤,久思所愛,觸事不意,真血虛耗,心帝失輔,遂成怔忡。怔忡不已,變生諸證,舌強恍惚,善憂悲,少顏色,皆心病之候。《難經》曰:損其心者調其榮。法當專補真血,真血若富,心君有輔,無不愈者矣。又有冒風寒暑濕,閉塞諸經,令人怔忡。五飲停蓄,堙塞中脘,亦令人怔忡。當隨其證,施以治法。(《濟生》)

白話文:

驚悸

驚與悸不同,楊仁齋的說法簡潔扼要,卻涵蓋了所有道理,因此首先提出,以確立正確的思路。像因勞累引起的悸動,那是另一種情況,與這裡所說的不同。

總論(名義)人體的根本在於心,心的營養來源是血,心血不足,神氣不能安定,這就是驚悸的根本原因。驚與悸,當然要區分。驚是指恐怖,悸是指心神不定。心虛而有痰鬱結,則聽到巨響、看見異物、遇到危險、遭遇挫折、意志消沉,都會使心神受到衝擊,讓人呈現驚恐不安的狀態,這就是驚。心虛而有水液停滯,則胸中感覺潮濕,虛氣流動,水液上逆,心火不悅,心神不安,讓人呈現煩悶不適的狀態,這就是悸。驚則用豁痰定驚的藥物,悸則用利水消腫的藥物,所謂的扶助虛弱,不過是調養心血、平和心氣而已。如果一味使用辛燥的藥物,或者本身心火旺盛,又出現熱生風的症狀,那就另當別論。(《直指》)(按:《說文解字》中說悸是指心動,這是楊氏所根據的。)

悸就是怔忡。怔忡者,本無外來驚嚇,只是心神自行不安。驚則是因為外來事物突然刺激。(《準繩》)(按:原文還有驚恐的辨證,現已放在篇末,應該參考。)

《傷寒明理論》解釋悸字說:悸,就是心神不定,像心跳不已、驚恐不安的樣子,症狀是心神不定,不能自安。因此悸就是怔忡,而現代人將其分為兩條,是錯誤的。(同上)

驚悸因遺精,《養生方》說:精藏於陰囊,房事過度就會遺精。遺精會讓人感到悵惘,心常驚悸。(《病源論》)

驚病的成因,風驚是由於體虛心氣不足,受到風邪侵襲。心主神明,統攝血脈,心氣不足就會虛弱,虛弱則血亂,血亂則氣隨血亂,氣血相擾,又受到風邪侵襲,所以驚恐不安,稱為風驚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還有風驚邪氣、風驚悸、風驚恐,其大意都相同。風驚邪氣的症狀是:時而驚時而喜,神志恍惚。)

總之,驚悸是由於心虛膽怯引起的。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出;膽是中正之官,決斷由此而出。心氣平和,膽氣不怯,決斷思慮就能正常運作。或者因為遇到很大的驚嚇,或者聽到奇怪的聲音,或者看見奇怪的景象,或者攀登高處、經過險境,驚嚇到心神,氣血與津液鬱結,就會導致驚悸。驚悸持續不愈,就會轉化為其他症狀,例如氣短心悸、乏力、自汗、四肢浮腫、食慾不振、心煩意悶、坐臥不安,這些都是心虛膽怯的表現。治療的方法,就是安心寧神,增強膽氣,沒有不好的。(《濟生》)(按,嚴氏另有怔忡的論述,這裡主要討論驚病。)

驚悸是血虛,驚悸有時(按:又於怔忡曰無時,是對待為辨),用硃砂安神丸。(《丹溪》)

悸病的成因,怔忡是由於心血不足。因為心主血,血是心的根本,心是形體的君主,血液充盈,心就能安寧。多因為汲汲於富貴,憂慮於貧賤,長時間思念所愛之人,遭遇意外之事,導致真血虧損,心神失於輔助,就會導致怔忡。怔忡持續不愈,就會轉化為其他症狀,例如舌強、神志恍惚、善憂善悲、面色蒼白,這些都是心病的表現。《難經》說:損傷了心就要調養其榮衛。方法就是要專門補益真血,真血充盈,心神就會得到輔助,沒有不好的。還有因為冒犯風寒暑濕,阻塞經絡,也會導致怔忡。五種飲邪停滯,阻塞中脘,也會導致怔忡。應該根據具體症狀,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。(《濟生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