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26)
臟腑類 (26)
1. 狂
牛黃(一兩二錢研),金箔(一千二百箔內四百箔為衣),麝香(一兩研),犀角末(二兩),雄黃(八錢飛研),龍腦(一兩研),羚羊角末(一兩),蒲黃(二兩半炒)
上用煉蜜為丸,每兩作十丸,用金箔為衣,每服一丸,溫水化下,食後服之。(《和劑》)(按:此方原二十九味。據《癸辛雜識》,其二十一味,即大山蕷丸所錯。今照宋本存八味,定為清心丸。但其制服法,亦與山蕷丸相混難辨,從《觀聚方》刪訂錄。又按《醫讀》載此方,亦八味,與《觀聚方》相符,豈覽《雜識》而改訂歟。
但更有黃芩二兩半,《觀聚方》亦有之,當考。《醫讀》方後曰:上為末,煉蜜加煮棗肉搗丸,每兩作十丸,用金箔為衣,每服一丸,溫水化下。棗肉丸,似大山蕷丸文。)《聖濟》治風痰熱氣,安魂定魄鎮心神,大丹砂丸,於本方去麝香、雄黃、蒲黃,加丹砂、銀箔、蓬砂、琥珀、甘草。
牛黃膏,治熱入血室(按:此不似子宮之謂),發狂不認人者。
牛黃(二錢半),硃砂,鬱金,牡丹皮(各三錢),腦子,甘草(各一錢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,新水化下。(《保命集》)
治失心。
真鬱金(七兩),明礬(三兩)
上細末,薄糊丸,梧子大,每服五、六十丸,湯水任下。有婦人顛狂數年,至人授此,初服心胸間有物脫去,神氣灑然,再服而蘇,此驚憂痰絡心竅所致也。(《永類》)(《經驗良方》同,又曰:蓋此藥大能去痰。)《醫方考》名白金丸。
紫雪,治狂走。(《續焰》)
清心溫膽湯,雲林制,平肝解鬱,清火化痰,益心生血。
陳皮,半夏(制),茯苓,枳實,竹茹,白朮(炒),石菖蒲,黃連(薑汁炒),白芍(炒),當歸(酒洗),香附(炒各一錢),麥門冬(去心),川芎,人參,遠志(各六分),甘草(四分)
上銼一劑,生薑煎服。(《醫鑑》)《回春》名清心抑膽湯。《玉案》清心豁痰湯,治五種癇證,並顛狂驚恐,痰迷心竅等證,於本方去半夏、白朮、白芍、當歸、香附、川芎、人參,加花粉、貝母、棗仁、玄參。
婦人患癲疾,歌唱無時,逾垣上屋,乃營血迷於心包所致。
逍遙散,加桃仁、遠志、紅花、蘇木、生地黃。(《醫鑑》名開迷散。《回春》名加味逍遙散。)有熱者,加小柴胡湯,加生地黃、辰砂。(《濟世全書》)
補心調肝諸方,治心氣不足,善悲愁恚怒,衄血面黃,煩悶五心熱,或獨語不覺,喉咽痛,舌本強,冷涎出(一作汗出),善忘、恐,走不定,婦人崩中,面色赤,茯苓補心湯方。
茯苓(四兩),桂心(二兩),大棗(二十枚),紫石英(一兩),甘草(二兩),人參(一兩),赤小豆(一十四枚),麥門冬(三兩)
白話文:
狂
用牛黃(約45克磨成粉)、金箔(1200片,其中400片用於包裹藥丸)、麝香(約37.5克磨成粉)、犀角粉(約75克)、雄黃(約30克,用特殊方法研磨)、龍腦(約37.5克磨成粉)、羚羊角粉(約37.5克)、蒲黃(約94克,炒過),以上藥材加入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,每兩藥材做成十顆藥丸,再用金箔包裹。每次服用一顆,用溫水化開後服用,在飯後服用。
(註:此方原本有二十九味藥材,根據《癸辛雜識》記載為二十一味,與大山蕷丸搞混。現在根據宋朝的版本保留八味藥材,定名為清心丸。但其製作和服用方法與山蕷丸混淆難分,因此根據《觀聚方》進行刪改記錄。另外,《醫讀》記載此方也是八味藥材,與《觀聚方》相符,可能是參考《雜識》後進行修訂的。
此外,還有黃芩約94克,《觀聚方》也有記載,應當考證。《醫讀》方後說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加入煉製的蜂蜜和煮爛的紅棗肉搗成丸狀,每兩藥材做成十顆藥丸,用金箔包裹,每次服用一顆,溫水化開服用。用紅棗肉做丸,似乎與大山蕷丸的記載相似。)《聖濟》記載此方能治療風痰熱引起的疾病,有安魂定魄、鎮定心神的作用,而大丹砂丸是在此方基礎上,去掉麝香、雄黃、蒲黃,加入丹砂、銀箔、蓬砂、琥珀、甘草。
牛黃膏,可以治療熱邪侵入血室(這裡的血室,指的似乎不是子宮),導致發狂不認人的症狀。
配方是牛黃(約9克),硃砂、鬱金、牡丹皮(各約11克),腦子、甘草(各約3.7克),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皂角子,用新水化開服用。
治療失心症。
配方是真鬱金(約260克),明礬(約112克),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稀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六十顆,用湯水隨意送服。曾經有婦人癲狂數年,有人教她服用此藥,初服後感覺胸口有東西脫落,神清氣爽,再次服用後就痊癒了。這是由於驚恐憂愁導致痰液阻塞心竅所致。(《永類》和《經驗良方》記載相同,還說此藥能有效祛痰。)《醫方考》稱此藥為白金丸。
紫雪,可以治療狂躁亂跑的症狀。
清心溫膽湯,是雲林所創製的方子,能夠平肝解鬱、清熱化痰、補益心氣、滋養血液。
配方是陳皮、半夏(炮製過)、茯苓、枳實、竹茹、白朮(炒過)、石菖蒲、黃連(用薑汁炒過)、白芍(炒過)、當歸(用酒洗過)、香附(炒過,各約3.7克),麥門冬(去心)、川芎、人參、遠志(各約2.2克),甘草(約1.5克),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,取一份用水加生薑煎煮後服用。(《醫鑑》記載)《回春》稱此方為清心抑膽湯。《玉案》的清心豁痰湯,可以治療五種癲癇症,以及癲狂驚恐、痰迷心竅等症狀。是在此方的基礎上,去掉半夏、白朮、白芍、當歸、香附、川芎、人參,加入花粉、貝母、酸棗仁、玄參。
婦人患上癲癇,會無緣無故地唱歌,爬牆上屋,這是因為營血迷亂於心包所導致。
逍遙散,在此方的基礎上,加入桃仁、遠志、紅花、蘇木、生地黃。(《醫鑑》稱此方為開迷散。《回春》稱此方為加味逍遙散。)若有熱證,則加入小柴胡湯,再加入生地黃、辰砂。(《濟世全書》記載)
補心調肝諸方,可以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善悲愁、容易發怒、流鼻血、面色發黃、煩悶、五心煩熱,或自言自語卻不自覺、喉嚨痛、舌頭僵硬、流口水(或出汗)、健忘、恐懼、不安走動,婦人月經崩漏、面色發紅等症狀。茯苓補心湯的配方是:
茯苓(約150克),桂心(約75克),大棗(20枚),紫石英(約37.5克),甘草(約75克),人參(約37.5克),赤小豆(14枚),麥門冬(約112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