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1)
諸血病 (1)
1. 諸血病
血溢血泄,其目頗繁,然有不須強設區別者。今約為九類,而冒以通說,蓋其方劑,亦多可互用者云。
病因概略,夫血猶水也,水由地中行,百川皆理,則無壅決之虞。血之周流於人身榮經府俞,外不為四氣所傷,內不為七情所郁,自然順適。萬一微爽節宣,必至壅閉,故血不得循經流注,榮養百脈,或泣或散,或下而亡反,或逆而上溢,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。十種走失,無重於斯,隨證別之,乃可施治。(《三因》)
血之為患,其妄行則吐衄,其衰涸則虛勞,蓄之在上其人忘,蓄之在下其人狂,逢寒則筋不榮而攣急,挾熱則毒內瘀而發黃,在小便者為淋痛,在大便者為腸風,其於婦人月事進退,漏下崩中,病猶不一,凡此者,血使之然也。(《直指》)
人具此陰陽,即有此血氣。氣陽也,血阻也。男以陽為主,則陽勝乎陰;女以陰為主,則陰勝乎陽。氣血之為病,男女則同耳。人皆知百病生於氣,又孰知血為百病之胎乎。血猶水也,水行乎地中,百川理而無壅遏之患。人之血脈,一或凝滯於經絡腸胃之間,百病由此而根矣。
乍寒乍熱,發黃發斑,讝妄驚狂,煩悶嘔惡,癡痰自汗,哄熱虛勞,尿淋漏崩,吐衄咳唾,以至眩暈厥冷,昏憒迷忘,塊痛瘀疼,起止遺溺,凡此數證,非血而何。經所謂先去其血,然後調之,良有以也。(同上)
其為病也,有虛有滯,有熱有寒。夫血虛則陽盛,陽盛則火動,火動則載血上行,越出諸竅而為吐血、嘔血、衄鼽血等證。血熱者,陽氣陷入血中,血因而熱,隨氣下流,而為溺血、便血、崩血、腸風下血等證。血寒則凝於臟腑之間,而為癥瘕之病。血滯則蓄於皮膚之間,而為壅膿之毒。(《原理》)(按:《醫意商》亦有虛瘀寒熱說,宜參證治梗概條。)
血本陰精,不宜動也,而動則為病;血主營氣,不宜損也,而損則為病。蓋動者多由於火,火盛則逼血妄行;損者多由乎氣,氣傷則血無以存。故有以七情而傷火者,有以七情而傷氣者;有以勞倦色欲而動火者,有以勞倦色欲而傷陰者。或外邪不解而熱鬱於經,或縱飲不節而火動於胃,或中氣虛寒,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,或陰盛格陽,則火不歸原而泛溢於上,是皆動血之因也。
故妄行於上則見於七竅,流注於下則出乎二陰,或壅瘀於經絡則發為癰疽膿血,或鬱結於腑臟則留為血塊血症,或乘風熱則為斑為疹,或滯陰寒則為痛為痹,此皆血病之證也。(《景岳》)
血得熱則溢,《內經》謂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,傳為衄衊瞑目。夫血得熱則湧溢,得寒則凝泣,膽受胃熱,循脈而上移於腦,蓋陽絡溢則血妄行,在鼻為衄,在汗空為衊,二者不同,此熱厥血溢之過也。(《聖濟》)(按:先君子曰:衊,王氏注汙血,見《說文》。《聖濟》以汙為汗,太疏。)
白話文:
諸血病
出血與失血的症狀繁多,但並非都需要刻意區分。本文將其歸納為九類,並作概括性說明,因為治療方法也多可互相應用。
病因概述:血液如同水,水在地下運行,百川暢通,就不會有阻塞的危險。血液在人體經脈、臟腑間運行,如果不受外邪(四氣)侵襲,內無七情鬱結,就能自然順暢。一旦氣血運行稍有阻滯,就會導致阻塞,血液無法順利循經流注,滋養百脈,就會出現或哭泣或散漫,或下墜反常,或逆流上溢等情況,從而產生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汗出、痰涎等症狀。十種血症的病理,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,應根據具體症狀分別治療。(引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血液的病變,妄行則會吐血、鼻出血;衰竭則會導致虛勞;停留在上焦則讓人昏迷,停留在下焦則讓人狂躁;遇寒則經脈不暢而攣縮;挾熱則毒素瘀滯而發黃;在小便中則為淋痛;在大便中則為腸風;在婦女方面,則表現為月經量異常、經期延長、崩漏等,病症不一而足,這些都是血液造成的。(引自《醫學綱目》)
人體具有陰陽之氣,因此才有血氣。氣屬陽,血屬陰。男人以陽氣為主,則陽勝於陰;女人以陰氣為主,則陰勝於陽。氣血導致的疾病,男女都一樣。人人都知道百病生於氣,卻很少知道血液是百病的根本。血液如同水,水在地下運行,百川暢通,就不會有阻塞的危險。人體的血液運行一旦在經絡、腸胃間阻塞,百病由此而生。
忽冷忽熱,發黃長斑,言語錯亂,驚恐狂躁,煩悶嘔吐,癡呆痰多,自汗虛弱,尿頻尿痛,月經失調,吐血、鼻出血、咳嗽咳痰,甚至頭暈目眩、厥冷昏迷、健忘,腫塊疼痛,遺尿等,這些症狀,都與血液有關。經書上說要先去除血液的病態,然後再調理,是有道理的。(同上)
血液的疾病,有虛有實,有寒有熱。血液不足則陽氣旺盛,陽盛則火旺,火旺則血液上湧,從七竅溢出,導致吐血、嘔血、鼻出血等症狀。血液過熱,陽氣侵入血液,血液因此而熱,隨氣向下流動,導致尿血、便血、崩漏、腸風下血等症狀。血液冰冷則凝滯於臟腑之間,導致癥瘕等疾病。血液瘀滯則停留在皮膚之間,導致癰疽膿毒。(引自《醫學原理》)(注:《醫意商詮》也有虛實寒熱的說法,可參考治療概要)
血液是陰精的根本,不宜過度活動,活動過度則生病;血液主導營氣,不宜損傷,損傷則生病。血液活動過度大多是由於火旺,火盛則逼迫血液妄行;血液損傷大多是由於氣虛,氣虛則血液無以滋養。因此,有因七情而傷及火氣的,有因七情而傷及正氣的;有因勞累、房事而導致火旺的,有因勞累、房事而傷及陰精的。或者外邪不解而熱邪鬱積於經脈,或者飲酒過度而火熱旺盛於胃,或者中氣虛寒,則不能收攝血液而下墜,或者陰盛格陽,則陽氣不能歸位而上溢,這些都是血液活動異常的原因。
因此,妄行於上則見於七竅,流注於下則出於二陰,或瘀滯於經絡則發為癰疽膿血,或鬱結於臟腑則形成血塊血症,或伴隨風熱則為斑疹,或伴隨陰寒則為疼痛痹症,這些都是血液疾病的表現。(引自《景岳全書》)
血得熱則溢:《內經》說膽腑之熱傳至腦部,則會出現鼻塞流涕,繼而鼻出血、目眩昏暗。血液遇熱則湧溢,遇寒則凝結,胃熱循經上傳至腦部,陽氣充盛則血液妄行,在鼻部則為鼻出血,在汗孔則為出血點,二者不同,這是熱邪導致血液湧溢的表現。(引自《聖濟總錄》)(注:先師說:衊,王氏注為汙血,見《說文》。《聖濟總錄》將汙血解釋為汗,太過簡略了。)